首页 百科知识 自学落到实处

自学落到实处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正处在用除法解决问题之中,教师却突如其来地告诉他们,两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接着还要学生去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与除法的联系。引发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去学习比,并不能体现学习比的需求和学习比的价值。引发了学生对比的学习需求,激发了自学的欲望。让学生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学习单,进一步认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并进一步检查所写的比和比值是否正确。

冯静颖(执教) 陈庆宪(评析)

◎课前思考

教材在编排“比”的知识时,通常都会采用从生活问题引入。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以“神舟”五号为背景,呈现了杨利伟手上拿着的两面旗,引导学生用除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然后指出这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是两个数的比。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基本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入,如有些教师喜欢把自己的照片放大或缩小,且让长边与宽边缩放比例不一样,让学生发现问题,再去测量原图与变图的长边与宽边的长度,并列式验证。教师再提出:像这样用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比,也就是“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教师如此讲解有些无力,也有点别扭。学生正处在用除法解决问题之中,教师却突如其来地告诉他们,两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接着还要学生去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与除法的联系。

我们知道比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的定义,它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认识比的过程无需更多探究。引发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去学习比,并不能体现学习比的需求和学习比的价值。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比,也无非是让学生再次用除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像这样的概念教学,我们觉得可以直接让学生去阅读文本,通过自学清楚地知道两个数的比就是两个数相除。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比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读生活实例,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比的价值。

出于以上思考,我们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认识”一课做了以下改进,现整理如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实录与评析

1.交流谈话,引入“比”。

教师板书“比”,并向学生提出:看到“比”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比大小;想到了比多少;想到了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大多数同学说的比,都是指两个数的差,用的方法是减法。也有同学说到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用的方法是除法。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就和除法有关。那到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就会知道什么叫比?

【评析】 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对话后,学生初步知道了今天要学习的比不是比大小,它与除法有关,那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引发了学生对比的学习需求,激发了自学的欲望。

2.自主学习,认识“比”。

(1)投影呈现自学要求:

自学课本第48—49页,什么叫比?比与谁有关系?把你认为重要的在书上画出来。

(学生静静地看书自学约3~4分钟,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提出自学后的自主检测要求: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了什么叫比,以及与比有关的知识,请大家拿出学习单(课前预先提供学习单),完成学习单的第1组题,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①通过看书,请你把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根据你的自学,你能把下面的两个数量关系写成两个数的比吗?

学校操场上的国旗长300厘米、宽20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___,比值是( );

宽与长的比是___,比值是( )。

冯老师在文具商店买了15本笔记本,共付了210元。总价与数量的比是___,

比值是( )。

独立填写好后,小组内交流。

(3)组织集体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选择了几份学生的学习单,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学习单,进一步认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并进一步检查所写的比和比值是否正确。

接着教师把学生所写的比和比值抄到黑板上,并向学生提出:这个比号怎样写呢?(指导学生规范写比号)

师:比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比号后面的数又叫什么?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后项。

(教师在黑板相应位置上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各个比的比值是怎样得到的?

生:是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一个比与比值之间填上相应的除法算式。

师:写两个数的比时除了用比号“︰”之外,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生: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逐步完善板书(如右图)。

(4)引发填表,梳理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同学们的自学和交流,知道了比与除法的联系,下面请大家继续观察黑板上的式子,想一想:比、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想好后填入下表:(表格就是学习单上的第2题)

大部分学生填好之后,要求分组交流,再集体反馈评讲,根据学生交流,投影呈现以下表格。

【评析】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单,起到了对学生自学效果检测的作用,使自学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自学后的评讲中教师抓住关键性问题“比值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强化“比”与“除法”的联系,并动态地带出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分数表示形式。接着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思考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独立的思考、填表、比较和互相交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比有更清晰的认识。

(5)尝试练习:求比值。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让学生继续完成学习单上的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比值后,教师组织反馈评讲,当学生说到最后一题的比值是“0”时,教师随机提出:你能求出“3:0”的比值吗?

生1:应该也是“0”吧。

师:是吗?(课堂上安静了片刻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2:这个比的比值不能是0。

师:为什么?

生2: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因为除数不能是0,同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师:如果除数是“0”这个算式就怎样?

生:就没有意义了。

师:是呀!同样,比的后项如果是“0”……

生:同样没有意义。

(教师同时板书:比的后项不能是0)

师:但在生活中确实也有这样的比。

这时投影呈现了一幅乒乓球比赛的画面,中国队与日本队的比分是“3:0”

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这里比的后项可以是0呢?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样的比只是一种固定写法,与数学中的比不是一回事,并不表示除的关系。

【评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及时运用比与除法的联系来计算比值,是对比与除法联系的进一步认识。而且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各个比,在数值和形式上各有代表性,除了前后项是整数比外,还有小数、分数的比,甚至是分数形式的比,这样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求比值的技能。另外,教师通过一个前项是0的比,带出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的质疑,使学生再次联系除法,得出比的后项不能是0。教师又呈现比赛场景,让学生运用生活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在这样自然动态的思考中,让学生认识到今天学习的比与生活特定情况下的比是不一样的。

3.借助实例,感受比的价值。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比,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在学生感到疑惑时,屏幕上分别呈现以下实例。

(1)用“比”来思考糖水的甜度。

如右图先出示两杯糖水,分别标出了糖与水的质量的比。并向学生提出:你们看到这两杯糖水有什么话想说吗?

糖:水=1:20

糖:水=1:25

生1:第一杯糖和水的比是1:20,第二杯糖和水的比是1:25。

生2:我觉得第一杯糖水要比第二杯甜一些。

师:大家都来想一想,为什么第一杯糖水甜一些呢?

(学生再次交流)

生:因为第一杯糖水中的糖是1份,水只有20份,而第二杯糖水中的糖也是1份,水有25份,所以第一杯的糖水要比第二杯的糖水甜一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糖与水的比看出来的。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又呈现第三杯糖水。(如下图)

师:看到这杯糖水的糖与水的质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这杯糖水与第二杯糖水是一样甜的。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1:这里糖4克,水有100克,也就相当于糖1克,水是25克。

糖4千克水100千克

生2:第三杯的糖与水的比是4:100,它的比值是;而第二杯糖与水的比值也是,所以第三杯的糖水与第二杯的糖水是一样甜的。

师:你们太聪明了,知道求出比值来比较,还用到了比的化简,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学到怎样化简比。

(2)用“比”来思考地图。

师:你们真棒!刚才大家看到糖水中糖与水的比,就能分析出哪杯糖水甜一些,下面请大家再看两张地图(投影呈现两张地图,第一张图是比例为1:8000万的中国地图,第二张图是比例为1:400万的北京市地图)。地图中也有比,它叫比例尺,这个比的前项表示图上的距离,后项表示实际距离。你看到这两张图的比例尺,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生:第一张图的比是1:8000万,我想如果图上距离是1米的话,而实际就是8000万米;第二张图的比是1:400万。表示图上是1米,实际就是400万米。

师:你真棒!知道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那如果图上表示1厘米呢?

生:第一张图就表示实际距离是8000万厘米,第二张图表示的实际距离是400万厘米。

师:现在你看这两张地图一样大,第一张图表示的是全国的地图,而第二张图表示的是北京市的地图,这是谁起到作用了呢?

生:是“比”起到了作用。

4.用“比”来思考照片的放大与缩小。

师:刚才大家又在地图上看到了比的作用,在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很多,下面请大家观察一组老师的照片。

投影呈现出五张冯老师自己的照片(如下图)。学生马上说③⑤两张照片不像冯老师。

师:为什么不像呢?

生:因为③张太扁了,⑤张又太长。

接着,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每张照片的长与宽的具体数值。

师: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比的知识来说明为什么有的照片像,有的照片不像吗?

学生用求出的比值来说明①②④这三张照片像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板书:

【评析】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它在形式上比除法更能直观地看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比在应用中的直观性,冯老师巧妙地选用了三个生活实例,通过糖水的例子使学生很快感受到只要看到比,就会马上知道哪杯糖水含糖量高(甜一些),哪两杯含糖量是一样的。通过对地图的观察,感受到比在地图上的作用,该部分还渗透了比例尺的知识。通过对照片的观察,再一次激发学生对比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时运用比的知识写出对应边的比,并通过计算比值来说明哪几张照片像的原因。

纵观全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比”,接着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一组检测题进行了自主检测。通过对检测题的反馈评讲,学生很快认识到什么叫比。在学生初步认识比的基础上,再让他们通过对板书的观察,去思考比、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认识比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非常纯朴、实在,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对比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感受到比的应用价值,同时加深了对比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