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茶馆式”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理念、概念界定,也有教学策略、方式和手段等。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自身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手段等,它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有法”;依据不同学科、年段、课型以及教师不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无定法”。可以说,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有“N”个。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基础性研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后“茶馆式”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理念、概念界定,也有教学策略、方式和手段等。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自身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手段等,它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有法”;依据不同学科、年段、课型以及教师不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无定法”。可以说,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有“N”个。

本节挑选了3篇富有代表性的后“茶馆式”学科教学方法及课例,以供读者参考。

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方法[2]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写作的起点,但作文教学始终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标准中,只有写作内容提示,缺乏具体的写作方法指导。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1)作文指导课同样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为线索设计教学;

(2)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因此,学习写作从阅读开始;

(3)模仿是小学生初学作文的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是学生逐步形成书面表达技能的重要途径。而习作例文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

(4)35分钟的作文课时间有限,教学目标设定必须有限。因此,教学目标须落实具体的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炼了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方法“作前阅读—课堂共议—范文探讨—要点练习”,具体阐述如下:

1.作前阅读——引导学生“先学”,力求学生先学最大化

课前,教师根据课堂习作要求,选择3到5篇例文让学生充分阅读。所选择的例文必须包含本次教学的写作方法,即它们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但选材角度不一。

课前,这些例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方法的范例,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这次习作的主旨,知道可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材料。同时,感知例文的行文思路,体会不同的内容,也能用相同的写作方法来表达。

2.课堂共议——独立学习后的合作学习,将引导暴露与教学评价融为一体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阅读例文后的感受。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例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在阅读中产生的“相异构想”。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每篇例文的选材角度,以及每篇例文在表达思路及谋篇布局上的共同特点,从而明确本次习作课的写作方法。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简单介绍各自准备的写作内容,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最后,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作交流。

在交流中,老师应针对学生可能暴露的不同问题,可预设一些提问等,及时给予启示、点拨。对于学生交流的写作内容,老师也应帮助归类,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明确写作内容。

3.范文探讨——以写作方法为依据,突破习作的“难点”

在几篇例文中,选择一篇作为课堂学习的范文。范文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写作方法与本次习作课的教学目标相符。同时,习作例文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教学,课堂的问题设计应以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为依据。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学,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表达方法,同时暴露可能出现的“相异构想”。然后全班共同解疑。在这一环节中,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学生自以为会而实际未理解到位的,哪些是学生确有困难的,老师要做好充分地预设,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领悟本次习作的写作要点。当然例文学习中也会有一些生成性问题出现,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4.要点练笔——巩固这节课所学习的写作训练点,掌握写作方法

教师依据范文中重点学习的写作知识点,设计场景或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当场写作训练。所设计的场景或话题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对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还可提供一些必要的可供选用的词汇或语段等。在学生当堂写作练习时,教师应时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大组交流、师生点评,再次解决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存在的“相异构想”,掌握写作要点。

【课例】

我和小鸟的对话

一、学情分析

这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大作文,教材只有简单的内容提示,除了提醒要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外没有提任何写作方法的要求。而在三(下)教材中,以对话描写为主要形式的课文有《我多大了》《“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独果》等,对话的形式及标点学生基本已掌握,学生在选择话题与如何将对话写生动上会有困难。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难点

(1)能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话。

(2)灵活运用对话的三种表达形式,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方面将提示语写具体。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将提示语写生动。

三、教学过程

1.作前阅读

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提供4篇阅读材料作为回家作业让学生先学,并给出问题:4个小作者各和小鸟聊了什么?生活中,你见到过或听说过什么鸟吗?它是什么样的?如果它会说话,你想和它聊什么?

作前阅读,让学生感受到和小鸟的对话就是把小鸟当作自己的朋友,就某个话题展开的一次谈话,而文章的写作特点是通篇以对话描写为主。作前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这4篇阅读材料的话题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启发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去选择写作材料。

2.课堂共议

课堂上,分享对4篇阅读材料主题的理解,以及各自所思考的和小鸟对话的话题。归纳出这篇习作的主旨:把小鸟当作朋友,倾诉烦恼,分享快乐,寻求帮助;或者倾听小鸟的心声,呼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等。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对选材的关注。

由于城市里的学生很少接触到鸟,特别是对鸟的特性,如,燕子报春、喜鹊报喜、鸿雁传书、鹦鹉学舌等缺乏了解,要适当地加以补充介绍。对话,可以泛指小鸟,也可以特指某种鸟。了解了鸟的特点,可依据鸟的特性来设计对话,这样对话内容更合乎情理,表达也更具真情实感。因此,教师需注意收集学生阅读、思考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为课前阅读和课堂探讨确定依据。

3.范文探讨

从4篇阅读文章中,选择一篇作为范文,引导思考:文中的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范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先读、后议、再讲,领悟到要将对话写生动必须做到两点:①形式要灵活,要根据说话的内容、语气灵活运用三种对话形式。②提示语要写具体,不仅交代清楚说话者,还要将说话者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三年级的学生对对话的三种形式并不陌生,在《我多大了》《“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独果》等课文的学习中已有了解,学生可以自己学会。但关于对话中的提示语描写,还基本停留在诸如“高兴地说”“气愤地说”这类句式表达上。因此,探讨的重点应落实在将提示语写具体,特别是如何将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写具体上。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去品读范文中的相关句子,帮助学生领悟对小鸟说话时动作、神态的描写用词要准确,要体现鸟的特点。

4.要点练笔

出示一组对话,要求学生依据对话内容将提示语写具体,并注意三种对话形式的灵活运用。练笔是对所学内容的反馈,同时,也是再次暴露学生问题的过程。采用何种对话形式是由对话内容所决定的。一般来说,提示语在后是强调所说的话。而提示语在中间,要注意插入的位置,它通常在一个意思表达完整后插入。而学生只是机械地了解了三种对话形式,对于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并未真正掌握。练笔中发现了学生的问题,通过两组练习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最后,老师归纳写作要点,布置习作任务。

四、课后反思

和以往作文指导课不同的是,这次习作之前,充分让学生先学。先学所选择的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表达方法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文章结构、写作顺序也基本相同。同时,对先学提出了明确的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在例文的启示下,想到了生活中人们对小鸟的伤害,于是把话题定为向小鸟表达歉意;联系马航失联事件,将话题定位向小鸟求助,帮忙去寻找失联的客机;联系自己学英语碰到的困难,将话题定为向鹦鹉求教,如何学好语言等。这些材料启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减轻了对作文的畏惧感,拓展了选材面,避免了作文材料雷同的弊端。

要点练笔是作文指导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本课练笔习作,重点是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三种对话形式将提示语写具体,练习设计紧扣此点,给出了对话内容,要求学生补写提示语。这个训练目标,是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难点。另外,三种对话形式学生看似容易掌握,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形式在表达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学生困难比较大。因此,要点练笔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也反映了学生的问题,暴露了问题,使写作学习得到延伸和提高。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3]

阅读是英语课程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一般都从阅读开始。上海教育出版社《牛津(上海版)》英语教材进入八年级后,课文形式从简单对话、看图说话等,过渡到有近三百个单词的文章,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生词。我们将此类阅读课型的第一课时,归纳为后“茶馆式”教学“文本初解·互助释义·检测反馈”的教学方法。

1.文本初解

八年级学生已有自主阅读短文的能力,即使有几个生词,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上下文的信息理解。因此,第一环节的第一步是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或听录音,或读课文,整体了解文本。

学生在听了或读了之后,教师需要判断学生“听”到什么,有哪些“读”懂了,了解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和掌握语言的基础。

2.互助释义

阅读课的第一课时,对文本中生词的理解是重点,也提供了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方法。这一环节,让学生画出通过阅读后仍不能理解的“难”词。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己认为理解的词,并将各自感觉“难”的词,提出来请求同伴帮助,接着全班汇总“难”词。教师指导学生以take notes的形式开展对“难”词的理解和解释。

3.检测反馈

周璐蓉副校长正在为教育同行上后“茶馆式”教学公开课

学生自己学会了什么?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最终真正学会了多少?课堂效率需要检验。教学与评价同行,既让学生明了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没能理解。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的距离,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时,我们需要设计一份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对课堂学习进行检测反馈。

【课例】

Dealing with trouble

一、内容解读

牛津英语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均以阅读文章为主,每个单元都分为Reading、Listening、Speaking、Writing四个部分。8A unit3为Paul日记中的一篇《Dealing with trouble》,是一篇故事性的文章,整篇课文的内容层层递进,最终呈现了故事的结果,在让学生思考“为何Paul’s father不上船?”等问题时,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思考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trouble。该文章篇幅较长,生词量大。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单词量积累,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学生看到课文标题和介绍,一般都能猜出日记的内容;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后,基本可以通过上下文猜出一些生词的意思,也能猜出有些生词的词性,并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解释这些生词的意思,但也有一些生词(aboard、theft、move through、detail)比较难理解。

教师准备主要以理解新词汇的基本含义为基础,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在进行单词解释的时候,也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结合图片阅读课文查找句子来获得细节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上下文阅读和思考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新授词汇,如:trouble,diary,the crowd,argument,purse,hold out,move through,postcard,follow,aboard等

2.了解这篇故事的大意

3.通过阅读图片和上下文理解词汇含义并获得细节信息

4.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有效地处理trouble

四、教学过程

1.文本初解

(1)读图片学习新文体:学生根据图片猜测文本的文体,学习diary这个新生词。生生交流人们通常在日记中记叙的是怎样的故事。阅读introduction这句话,找到Paul这篇日记大概是个什么故事——something unusual,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进行预测和铺垫。

(2)继续读图片,快速阅读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

他们在哪里?文中的“trouble”是什么?故事最后发生了什么?

(3)仔细阅读文本第三段,学生利用查找细节信息以及猜测词义的能力,理解文本中的新词汇hold out,stare at,move through。

(4)细读课文第四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通过对故事情节发生的流程进行讲述,学习新的词汇steal,postcard,notice,follow。

(5)同伴合作完成生词配对练习,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有意请练习时出错的学生来反馈。

2.互助释义

(1)再次自主阅读全文,通过对Paul’s father还有可能给出其他什么details的讨论。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有个梳理和巩固。并整理通过上下文自己还不能理解的生词。

(2)合作分享,组内分享自己的习得,并帮助同伴解决不能理解的生词。

(3)全班互助,先汇总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生词。然后各小组互助解决,老师参与引导和帮助。

(4)小组讨论,完成将最难理解的生词(aboard、theft、move through、detail)的解释和记忆。(以take notes[做笔记],用自己的方式记忆生词。教师巡视了解、收集学生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和能力)

3.检测反馈

(1)再次进入文本,通过故事中Paul’s father处理trouble的具体行为,讨论:Paul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4.作业布置

(1)听录音,熟读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通过英议、图解、造句等方式对“argument,strange,detail,aboard,crowd,steal”这些词做出笔记。

(3)基于本课故事内容,同伴就“你父亲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处理?”进行会话。

五、反思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教师通常会先解决课文中生词的朗读和解释,而且大部分采用跟读,教师给出解释的办法达到目的。教师认为,解决了生词的理解,就不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认为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省时间,有效率。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师的基本假设是学生自己是学不会的,新的单词词组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才能学会。

后“茶馆式”教学认为,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因此,针对设定的“读懂故事情节;认识和理解文本中的生词”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听”和“读”的“先学”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先听,对文本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帮助学生养成对文本整体理解的习惯。再独立通读文本,直面那些没有听懂的生词。自主阅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也给学生尝试利用上下文猜生词的体验。

这样的“听”和“读”改变了英语阅读课通常的教法,学生同样有机会自己读,但教师不管学生读出什么,还是将文章逐字逐句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读”只是形式而已,缺乏思维要求和方法。

语言学习不仅是接受和记忆的问题,重要的是能够学会用语言思考,学会理解语言的方法,这样语言才能真正成为思想的工具。因此,设计了用take notes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理解生词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惊喜,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记忆和理解单词,令人欣喜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并留在大脑里的知识创造性地解释生词,生词aboard有学生以对文本的理解给出了“onto the ship or the plane”的解释。theft一词学生根据上下文,并利用以前学过的thief(小偷)联系到这个新单词,他们发现这两个词的词性一定是不同的,再根据句子结构判断出theft一词其实也是名词。而且全部交流时,这样的解释大家都很容易地理解了,因为用于解释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也有同学用图解的形式对move through清晰地画出了through的路径。还有同学通过生词的反义词,不同词性的判断认识和理解,甚至通过造句加深对生词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课堂,我们会真正发现,学生不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基础不同,对新知识的认识方法也不同。因此,关注过程、方法和知识掌握,同样重要。后“茶馆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不只是听教师讲,每个学生都有建构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机会和平台。这样,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和方法也伴随着学习过程突飞猛进。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有更多、更有效的学生间的合作,其分享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彼此获得的还有过程和方法。

当然,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更细致的设计和更深入的指导。教学中我发现take notes环节,每一组呈现一张notes,虽然表面上合作的成果都是学生讨论得出的,应该是都理解了,但检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有些生词还没有真正理解。因此,需要改进take notes环节的设计,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各自完成notes,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再次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提升思考力和理解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这样的教学,达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学。学生学会的是如何借助文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目的不是教学生多少,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多少。日积月累,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并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阅读不再是一件麻烦的事!

初中化学物质课的教学方法[4]

高燕副校长在化学后“茶馆式”课堂教学中

初中化学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通常围绕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化学物质、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技能及方法。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一般都能通过实验得到明显的现象,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性质的起点,这也是化学物质课的基本特征。本文将其教学方法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实验体验——阅读思考——议论理解——练习提升”。

1.实验体验——实验“先学”,感性体验引发“冲突”

教学伊始,以自主实验让学生“先学”,教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帮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按照要求动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与解释。此时,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知识,也会产生困惑,无法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新的现象,产生疑问,成为本堂课学习的起点。

当然,也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与现象作为“先学”的方式。甚至,既有学生自主实验“先学”,又有观察实验的第二次“先学”。“先学”的设计必须按照化学物质性质的特征策划。

2.阅读思考——独立学习,自我对话自主解疑

实验以后,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一定会出现很多疑问。让学生尝试到课本中去寻找疑问的答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从而达到自主解疑的目的,提高思辨能力。老师不仅明确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本,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包括文本、视频或多媒体动画等),帮助学生回顾和完善第一环节的任务,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

教师加强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关注学困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尽可能收集学生实验及思考的问题。

3.议论理解——合作学习,对话议论解决疑问

有了实验的体验,再加上独立阅读后的思考,学生有了“议论”的基础和可能。有的学生理解得深一点,有点理解得浅一点,对话提供了学习的新资源,彼此交流想法、疑惑,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小组合作增加了引导暴露的空间,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要做充分的预设,同时高度关注课堂现场生成的问题,教师敏锐地“听”和“看”能够收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按照“生成性问题解疑紧扣教学目标策略”的策略调控课堂。

4.练习提升——评价反馈,梳理知识提升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评价和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水平,发展学习能力。练习一般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下,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给予学困生适当帮助。

【课例】

石灰石、钟乳石(九年级第一学期)

内容解读:

“石灰石、钟乳石”是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章《碳》的一节内容。碳酸钙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也是研究化学物质方法的学习,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化学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和观察记录发现问题的技巧。同时,学生已经知道碳酸钙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的产物,但没有系统地学习碳酸钙的物质特性。碳酸钙的检验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够自己学会。

教学目标:

(1)知道石灰石是重要的矿物资源,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建构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的知识网络。

(3)体会科学知识对生活现象的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难点: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转化的理解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实验体验

(1)按照实验方案,记录现象,发现疑问。

【实验目的】探究碳酸钙的性质

【实验用品】石灰石样品、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蒸馏水、铁架台、试管、带橡皮塞的导管、试管架、镊子、坩埚钳、酒精喷灯、酚酞、小烧杯

【实验内容】

【发现与疑问】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演示实验,记录现象,提出疑问。

【发现与疑问】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思考

阅读课本P112~114,思考你的发现和疑问,尝试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并对照实验记录,完善实验报告。

3.议论理解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2)情境问题讨论。

问题1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完全溶解,下列图像符合此变化的是( )

问题2 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发现了一种矿石。

①他们猜测可能是石灰石,请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②确认矿石是石灰石后,地质人员取样放在酒精喷灯的火焰上灼烧几分钟,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煅烧后的固体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验证高温煅烧石灰石所得固体的成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交流展示实验报告,梳理知识结构。

完成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4.练习提升

(1)根据图片:判断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设计方案予以证明并请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问题思考: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为何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请学生上黑板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锅炉、水壶里的水垢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除去?

(3)观看视频《溶洞》:自然界中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其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4)阅读《圆明园的故事》:坚硬的汉白玉经过大火焚烧就“粉身碎骨”了呢?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5)朗读课本P114明代爱国诗人于谦的《咏石灰》。思考:诗中描述了哪种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课后反思: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学生“先学”是教学成功的起点。化学物质的性质在实验中充分表现出具有明显特征的现象,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从而实现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课型,实验“先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和冲突,形成疑问,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教材、阅读材料),学生动用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既自我暴露问题,又自我解决问题,不仅解决疑问,更不断学习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能力发展。

在后续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过去我讲得头头是道的这堂课,学生课后照样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如,“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过去,学生以为溶液中只是“水”和“碳酸钙”。这节课后,有了实验体验和观察,学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与以往的经验“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相冲突。正是这样的冲突,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真正理解了原来其中有溶质“碳酸氢钙”,难题也就不难了。

面对以下更复杂的情景问题,学生也不再困惑。图示是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要回答“实现转化②通常需用怎样的反应条件”?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二氧化碳”,最重要的限定词“适量”一点没有感觉,是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物质之间发生反应需要条件。

对于实验方案设计题,学生也能应付自如。“取一块大理石放在酒精喷灯的火焰上灼烧几分钟,想一想,所得到的固体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呢?你能设计一个方案证明你的猜测吗?”

有了课堂一次次的实验“先学”,学生有了“暴露”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升了能力。原来,课堂改变一点,确实可以取得成效。

【注释】

[1]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Z].教基二[2010]3号.

[2]佘晓洁.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方法[J].现代教学,2014,10A.

[3]周璐蓉.文本初解·互助释义·检测反馈: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J].现代教学,2014,12A.

[4]高燕.初中化学的化学物质课型的教学方法[J].现代教学,2014,11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