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发现思维导图是作文形式与内容整合的好帮手,能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综上而说,思维导图是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好帮手,可以弥补小学生写作“开源难、入格慢、怕麻烦”的缺陷,还使文法“入格”与素材“开源”得到耦合。

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三门县心湖小学 叶继永 三门县邵家小学 叶 萍

内容摘要: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形式与内容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作文形式与内容的整合成为必要性。文章从理性思辨和教学实践两个视角出发,先进行了小学生写作过程的结构分析,阐述了“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与内容整合的理由,再通过实践构建了作文形式与内容整合的两个途径:以思维导图为媒介的阅读入手整合生活入手整合,然后结合说明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 形式作文 内容作文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它是将诸多信息加工成各种直观形象的、容易记忆的、且有一定结构组织的图示形式。它是人们对思维过程的一种记录和导向,也是促进记忆和想象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发现思维导图是作文形式与内容整合的好帮手,能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回首: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顾此失彼,形式作文和内容作文亟待整合

审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以下“或左、或右”的两个流派:

一是传统的形式作文,此者主张“作文如铸模”、“无模不成文”,它通常从阅读出发指导学生写作,重在学生掌握语言规范、文体结构和写作方法,所以它是一种“教师训练,学生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式。其优势是学生“有路可循”,而弊端是重“理”轻“情”,教师在进行句、段、篇流水式封闭作文训练的同时,容易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而且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现象熟视无睹。因此,学生作文缺真情、少实感,造成作文千人一面,无个性、无创新,简直成了新一代的八股文。

二是当下流行的内容作文,此者主张“文无定法”、“体有万殊”,它通常从生活入手指导学生写作,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感情抒发。所以它是一种“教师放手,学生创新”为主的作文教学方式。其优势是学生“有话可写”,而弊端是容易造成效率不高。教师在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同时(况且学生不可能事事去获取直接经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活动过程热闹花俏,而作文却出现走样、凌乱或啰唆。

可以说,形式作文是“入格、模仿、求同”的过程,而内容作文是“开源、创新、求异”的过程。这里的“格”是指小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这里的“源”是指写作内容的素材。对于作文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入格”训练和“开源”活动缺一不可。然而,好多教师把两者割裂看待,即存在着文法“入格”与素材“开源”的脱节现象,具体要表现在:①开源难。学生缺少生活体验,觉得无话可说。②入格慢。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但不会整理素材,且不知道如何去布局谋篇。③怕修改。写前不知道列提纲,写后也懒得去修改。基于此,我们认为“开源”与“入格”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作为作文内容,更无所谓作文形式;相反,如果没有形式,内容也会失去意义。因此,必须弄清作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追问:为何思维导图能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的整合

那么,形式作文和内容作文如何进行整合,给它们之间搭一座可沟通的桥梁呢?对此,著名写作理论家刘锡庆认为: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创新的过程,必须完成“物—意—文”的双重转化,简单地说,就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形象化和整体表象的支持①。而思维导图像大脑的思考地图,具有可视性、导向性、简约性和结构性的特点,正好将人类的发散思维轨迹再现出来,将学生原本不太可能联系起来的生活经验进行连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文教学过程中“入格”和“开源”的要求,使学生的作文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逻辑关系

具体地说,“思维导图”在写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思维导图能加强学生习作前观察和体验的目的性,从而解决“开源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小学生观察事物时无意性较强,而且活动过程稍纵即逝,活动后不加记录容易遗忘,造成获取写作素材难。而思维导图的介入会改变这种状况,学生运用个性化符号和图像进行构图,加强了观察指向性和记录的有效性。如笔者曾布置学生随身连续五天携带一个生蛋,比比谁的蛋保存时间最长。并做了对比实验:A班学生只观察体验不记录,B班边观察边用思维导图记录。结果A班学生虽有一定体验和感受,但大多忘了情节;而B班学生的作文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结构合理,就连题目都有个性:《都是生蛋惹的祸》、《五天的好伙伴》、《我发现了小秘密》、《倒霉蛋》……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对于解决作文教学中“开源难”是有效的。

(二)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习作中构思的有效性,从而解决“入格慢”的问题

(1)能解决“立意选材”中入格慢的问题。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材就是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如果学生用冗长文字巨细无遗地去叙述,需要大量的时间,材料选择上会顾此失彼,并且会给人毫无中心的感觉。而思维导图具有“一图顶千字”的特点,它的介入能使学生很快地确定中心思想,并确定哪些材料详写、略写或不写,使学生对思维过程和结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作文中的立意选材很有帮助。

(2)能解决“布局谋篇”中入格慢的问题。布局谋篇即文章结构所体现的整体和部分的有序性和逻辑关系。如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安排段落,怎样过渡和照应等。如果学生单用文字列提纲,不容易调整顺序,造成布局谋篇难,而改为用思维导图调节顺序、安排段落,有着“一目了然,一览无余”的明显优势,符合写作的结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习作中布局谋篇的有效性。

(3)能解决“联想发散”中入格慢的问题。联想发散能力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运用思维导图恰好能沟通作文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众多事物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使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这种联想是自我生成的,所以它能开发学生作文中的联想发散能力。

(三)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习作后反思的针对性,从而解决“怕修改”的问题

(1)发挥思维导图的“形象可视性”,使学生不怕修改。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图文对照、层次分明、形象可视,写作的过程和结果不仅有文字,还有形象的图示,这样可以把枯燥的苦思冥想变成积极的修改润色,增加了修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2)发挥思维导图的“可扩展性”,使学生不怕修改。学生在纯文字上修改,缺少想象和思维跳跃的空间。而通过图文对照修改文章,可以随时作删减和补充扩展。不但学生写作不怕修改,而且便于教师改作时从图入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修改。

综上而说,思维导图是作文形式和内容整合的好帮手,可以弥补小学生写作“开源难、入格慢、怕麻烦”的缺陷,还使文法“入格”与素材“开源”得到耦合。

三、寻思:如何正确运用思维导图促进作文形式和内容的整合

(一)作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类型和原则

1.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类型

(1)思维发散模式(俗称“太阳轮”)。“太阳轮”常用于作文教学中的“头脑风暴”式的分散思维训练。如下面写春天文章时(见图2),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朝多方面考虑时,就要用它来绘制。它的特点是把作文主题写在中间,多个相关性质或子项围绕主题写在四周,并可以从中心点逐级辐射和分散出去。

img110

图2

(2)思维比较模式(俗称“螃蟹图”)。“螃蟹图”常用于含有对比、类比关系的作文构图。如某学生画的《公交车上》(见图3),讲述了目睹“公交车上青年人抢座位,而老人让座位”一件事。这种对比手法画的图,就属于螃蟹图。

图3

(3)思维因果模式(俗称“大厦图”)。“大厦图”常用于揭示因果联系。如某学生画的《我迷上了溜冰》的作文构图(图略),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画的,通过构图可以使小作者写作前提纲挈领,写作时得心应手,修改时一目了然。

(4)思维程序模式(俗称“火车厢”)。“火车厢”常用于承接或递进结构的绘制,如某学生画的“堵车现象”作文构图(图略)。

2.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原则

(1)注意构图目标的渐进性——不同年级学生对构图要求有所不同。教师应合理安排构图目标,加强构图的序列性训练。对于低段学生,主要是激发构图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补充型和提示型为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开放型为主,要求学生构图时做到“中心集中、层次统一、层意明确”。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不会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连接词,且对类属概念不能很好地把握。例如:学生把“外貌特征”与“英俊潇洒”放在同一层上,造成思维混乱。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

(2)强调内容任务的针对性——不同习作内容和任务对图的选择有所不同。一是内容和文体不同,对图模式的选择有所不同,一般说,如以写景或状物为主的作文,通常采用思维发散模式;以记事为主的则采用思维因果或思维程序模式;而思维比较模式应用较广泛。二是阶段任务不同,对图模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一般说,形成观点阶段常用思维发散模式,分析问题时常用思维比较或思维因果模式;而形成思路有时则采用思维程序模式。

(3)尊重构图形式的多样性——允许不同风格学生绘制富有个性的思维导图

在强调作文构图规范的同时也应关注构图的多样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打破固定的构图模式,防止学生构图的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如果学生限于模仿,那么学生思维会陷入生搬硬套的误区。

(二)思维导图整合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1.“以图为媒、阅读入手”整合的途径和策略

大凡老师会说“读写结合是儿童作文的有效方式”,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和策略。而思维导图能使“导读”和“促写”有机结合,将“阅读与写作、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揭示了“导读促写”的一些基本规律②。其中“化文为图”是两者整合的前提,“化图为图”是关键,“化图为文”是途径,“以图反思”是保证。具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

img112

图4

第一步:由读入手,教师举一,化文为图。

教师先引导学生粗读文章,初步理解和领悟范文的写法,接着“教师举一”进行“化文为图”,然后让学生细读,以摘概要的方式画出各小节的内容,最后通过师生分工合作画出完整的范图。

第二步:主题转换,学生返三,化图为图。

此步的“主题转换”,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发散联想,模仿性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写自己喜欢而熟知的对象上,例如有学生把“富饶的西沙群岛”转换成“美丽的校园”。这里的模仿绝非照搬,是一种基于生活的、触类旁通的再造性仿写,运用得当,能使“仿写模式”变得“死去活来”。有困难可用“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帮助思考。

第三步:方法引路,顺应迁移,化图写文。

教师巡回指导方法引路,着重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和图文一致性,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如这里可这样启发:分几个方面写校园“绿”的特点?(春是嫩绿,夏是浓绿,秋是深绿,冬是残绿)

第四步:以图反思,不断修改,展示成果。

学生完成作文后,先让他们对照图进行快速自改,改时可让学生朝这几方面去思考:有哪些亮点?有哪些困难和不足?如何修改和处理?小组互改互评时要及时反馈信息,最后以各种方式展示成果。展示的可以是欠佳作文,也可以是优秀和创新作文,以便学生在交流和展示评价中得益。

2.“以图为纲,生活入手”整合的途径和策略

“阅读入手”整合的精髓是“以图仿写”,是学生主动吸收的过程;而“生活入手”整合的精髓是“以图促思”,是学生积极的应用过程。“生活入手”整合的流程如5所示。

程序:

img113

图5

第一步:以图导向,促进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以图导向”可分为“图在活动前”和“图在活动后”两类,前者是通过先画图,确定观察的范围和任务,再通过观察提纲进行定向观察,目的是使观察更有重点。有时为了防止思维导图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常采用观察体验活动后再立刻画图的方法,如学生参与“观青蟹—抓青蟹—品青蟹—查资料知青蟹”等一系列活动后的画图记录,这样便于学生的体验活动更深刻。

第二步:以图导思,促进材料的罗列和筛选。

“以图导思”实际上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当学生参与了“青蟹”为主题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受后。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他们用“太阳轮”的思维导图将它们一一罗列,学生思维得到激活,有写赞美青蟹的,有写青蟹节活动的,有写青蟹生长过程的,也有抓青蟹和吃青蟹的,还有写对未来青蟹之乡遐想的。这时要求学生结合图进行素材筛选,让其选一个主题来写,沉思后作二次构图和修正。

第三步:以图导写,促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

“以图导写”要把重点放在语言的组织上,尽量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对于遣词造句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再作个别指导。通过图来引导学生写作,既可以从形式上帮助小学生摆脱传统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的束缚,又可以从内容上帮助小作者回忆日常的生活感受。充分挖掘各方面的素材为作文所用,把感知到的、发散的、彼此不连续的生活片断和知识片断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作文的内容更丰富,布局结构更合理,表达角度更多样。

第四步:以图反思,促进作品的评价和修改(参照“阅读入手”整合的第四步)。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整合要把握好“度”。实践表明:如果正确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从而使“文法入格”与“素材开源”得到统一。

参考文献

1.高志华.中学生作文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1

2.周云.发散思维训练与习作教学结合例谈.小学语文教学,2008(6):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