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词的原则和常见错误

用词的原则和常见错误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用词的原则词是具有一定意义、一定语音形式、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每类词除了具有所属词类的一般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意和语法构成功能。词义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等错用。在口语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词汇。
用词的原则和常见错误_语言交流艺术及实用技能训练

(一)用词的原则

词是具有一定意义、一定语音形式、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语言里的词都有一定的意义,都反映着共同理解的内容,词义是经过概括的过程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不是由哪个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集体成员在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中共同确定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用词不仅要考虑符合表达的需要,还要注重表达效果,不仅要用对,而且要尽可能用好。用词要符合如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原则

要求用词确切妥帖,表意精当确切,合乎分寸,表情酣畅适度,与语体风格融成和谐、自然的一体。用词准确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到鲜明、生动。用词准确就是合乎分寸地反映客观事物。

2.规范性原则

要求用词符合约定的用法,不生造、割裂,不滥用方言和文言词,不用污染性词语。

(1)生造词语的问题。这是口语中常出现的问题,最大特点就是说话人的表述听者感到费解。生造词语往往造成表意不明确,影响听者对说话人表达目的的理解,从而造成交流障碍

(2)方言问题。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其词汇以北方话为主。但普通话还不断从其他方言里吸收一些词语,如上海话的“瘪三”、浙江话的“垃圾”等。有些词只在本发言区里通行,如“埋汰”(脏)、“唠嗑”(闲谈)、“老鼻子”(多)、“眼气”(嫉妒)等,这些东北土话都是不规范的,在正规表达时尽量不用。

(3)古词语问题。现代规范词语有些是古词语延续下来的,如“诞辰”“吊唁”“逝世”等,具有规范词语使用的生命力。但有些词语,如“绍介”“报章”等,这些古语已经消失。我们反对使用已经死掉的、没有生命力的词汇和典故。

(4)外来词的问题。从别种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语叫外来词。如“蒙太奇”“纳粹”“卡车”“吉普”等,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但是,只流行于个别地区的外来词在口语中不宜使用,如哈尔滨地区的“大列巴”(大面包)、“赛克”(面包)、“布拉吉”(连衣裙)等。

(5)新生词语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致使新词频繁产生,尤其网络语言,“表哥”(戴名表的贪官)、“范跑跑”(灾难中弃学生而不顾的老师)等,对于词语的规范化来说,这些词只能用在特殊语境。有些词已经被汉语使用者完全理解和接收,如“给力”“正能量”等,富有时代特点,随时代发展而产生,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数量,增强了汉语在时代需要的表现力。

(6)污染性词语问题。在口语表达中,严禁使用污染性词语。使用污染性词语,有失高雅、文明,是个人素质低下的一个表现。

3.鲜明性原则

要求用词明快,新鲜活泼,亲切自然,词义褒贬鲜明,体现说话者的立场。

4.生动性原则

用词生动、形象,感情浓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用歇后语、谚语、民间俗语等,用描写表达方式,用比喻修辞手法,用成语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二)用词中常见的错误

1.词类误用

词类是对词的语法分类,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将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等六种实词和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等六种虚词。每类词除了具有所属词类的一般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意和语法构成功能。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使句子表意不明,或使句子不通顺,这就是词类误用。

例句:对待国家和集体、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我们不能只概念地注意它的外部关系,而不去注意它的内在联系。

评析:“概念”是名词,这里误用为形容词,与下文的动词“注意”搭配不起来,意思也难以理解。将“概念地”去掉即可。

2.词义误用

即用词不当,说话时所用词语不能恰当、确切地表情、达意、状物,就是词义误用。

(1)词义搭配不当。

例句:六月下旬的一天中午,突然墨云腾空,狂风骤起,顷刻间豆粒大的雨点瓢泼而下。

评析:“腾空”与“墨云”搭配不当。“腾空”指由下或由地面向天空迅速升起的意思。“墨云”本来就在天空。可将“腾空”改为“滚滚”。

(2)词义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等错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或者语义轻重颠倒,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事物。

例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冲上了茅草屋顶,震撼着泥坯墙壁。

评析:“震撼”意为震动摇撼,一般用在大的事件上。这里用来说明笑声,属于大词小用,同时也与轻松愉快的“欢乐的笑声”氛围不协调。“冲”字使用也不当,可改为“欢乐的笑声在茅草屋里荡漾”。

(3)风格色彩用错。汉语中的许多词,带有一定风格色彩,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在讲话中,如果用词在风格色彩方面与其表达的内容及描述的对象不协调,不相符合,就是风格色彩用错了。

例句:洪水吞没了整个村庄,抗洪抢险队刚登上村西头的高岗地,就看见一群受灾的群众鬼哭狼嚎地从远方奔来……

评析:这段话是描写群众被洪水围困,失去家园,遇见抢险战士时的情景。成语“鬼哭狼嚎”带有贬斥的感情色彩,用来形容老百姓的不幸遭遇,感情色彩就用反了。

3.词语费解

用词故意雕琢,致使语句意义不明,让人无法理解。在口语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词汇。

例句:她只剩下那可怜的,替孩子命运担心,做母亲本能的权利了。

评析:什么是“本能的权利”?令人费解,整句意思表达得别扭。可改为:“作为一个母亲,也只能替孩子的命运担忧了。”先表达准确明晰,再润色表达效果。

4.生造词语

(1)把有近似意义的词拼成一个生造词,使词义不明。

例句:收到了母亲邮来的崭新的棉衣,我心潮起伏,眼眸里闪着泪花……

评析:“眼眸”为生造词,“眸”泛指眼睛,“眸子”指瞳仁。

(2)把两个双音词分别分离成两部分,取每个词的一部分,拼成一个“新”词,造成词义不明。

例句:他用什么保卫了人民的财产,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像绚灿的彩霞。

评析:“绚灿”为生造词,将“绚烂”和“灿烂”拆开,拼成“绚灿”。它违犯了汉语规范化原则,词义也不明确。改为“绚烂”“灿烂”皆可。

(3)把本来并无意义联系的单音词硬拉在一起拼成一个双音词,造成意义不明。

例句:淡紫色残散的夕阳光,无力地铺在雪面上。

评析:“残散”是“残”和“散”两个无意义联系的单音词拼凑起来的生造词,意义不明确。“夕阳光”“雪面”也不是规范使用的词语。句子可改为:“夕阳淡紫色的残余的光,无力地洒落在雪地上。”

5.啰唆累赘

在一句话中,说话者用了多余的词语,致使语言芜杂拖沓。

(1)词语重复。说话时,同一个词反复出现。

例句:他能评上三好学生的原因是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评析:前后重复用了两个“评上”,可删去一个。

(2)字面上不重复,但在意义上却重复了。

例句:玲玲用不干净、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感染了。

评析:“不干净”“没有消毒”意思重复,用一个即可。

6.口头语

口头语是经常挂在口头却毫无表达作用的词语, 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不急于引出后边的话,有时是因为思维迟缓,语言表达延迟而用口头语填充。口头语严重影响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导致语流中断,语句人为割裂成只言片语,是语言表达之大忌。

例句:上一次我到哈尔滨,就住在四姨家,然后,出门去看我在一中的同学,然后,就在博物馆门前见到了张小亮,然后,张小亮和我一起去了李冬家,李冬没在家,然后,我说去公园玩,然后,我们就各自回家了。

评析:话中的“然后”就是在叙述中为衔接下面的话的口头语,应该去掉。除此之外,“完了”“这个”“嗯”“啊”等种种口头语,都应该克服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