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观察力的要领

培养观察力的要领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每次能持续观察的时间为6分钟左右,5岁的孩子为8分钟左右,6岁的孩子为12分钟左右。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培养。甄妮目不转睛地盯着大象,神秘兮兮地说:“大象还有大大的耳朵。”甄妮说得很小声,好像怕被大耳朵的大象听到似的。甄妮对大象感兴趣,妈妈就陪着她看大象。这样可以提高孩子观察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观察能力的发展。

培养观察力的要领

孩子的观察活动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容易因分心而转移观察对象。有研究表明,3~4岁的孩子每次能持续观察的时间为6分钟左右,5岁的孩子为8分钟左右,6岁的孩子为12分钟左右。所以家长在安排孩子的观察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给孩子安排的观察活动时间不能太长,太长的话孩子容易出现疲劳和分心,太短的话又不利于孩子观察持续性的发展。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培养。比如,随意性在3岁左右的孩子的观察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观察基本可以说是单纯地看,更别说根据任务进行观察了。4~5岁的孩子虽然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了,但是这时的观察还缺乏组织性,也不能长时间地坚持。

因此,对待3岁的孩子,家长不能一定要让他去观察什么,而是要看孩子对什么事物感兴趣,然后再引导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

【案例】

妈妈带甄妮去动物园看动物。

走到大象馆的时候,甄妮“赖”在那里不走了。妈妈没想到,小小的甄妮对那个庞大的家伙那么感兴趣。

于是,妈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妈妈问甄妮:“大象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吗?”

甄妮回答说:“大象有长长的鼻子。”

“还有吗?”妈妈不甘心地问。

甄妮目不转睛地盯着大象,神秘兮兮地说:“大象还有大大的耳朵。”甄妮说得很小声,好像怕被大耳朵的大象听到似的。

甄妮对大象感兴趣,妈妈就陪着她看大象。可看不能白看,一定要让孩子看出点儿什么“门道”。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年龄小,一下子想不到那么多。家长就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在随意的活动中向有意性观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他们带孩子游玩时,不是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年龄,就是要孩子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非但不能提起孩子观察的兴趣,反而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

与3岁左右的孩子相比,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就会更有定性。但受到可持续观察时间的限制,家长在带他们进行观察活动时,可以将观察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但要注意每个小观察目标所用的时间不能太长。

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玩。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离不开玩,要让孩子在玩中逐渐养成观察习惯,孩子的自觉观察必是在孩子感兴趣时才能进行。家长要善于把要孩子观察的对象安排在孩子有兴趣的活动中。

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家长就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察或饲养小动物来培养观察兴趣。在孩子玩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运用多种感观主动观察。例如观察蜗牛时,可以让孩子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引导孩子说出它的特征。再让孩子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外壳,让他说出是什么感觉。让他轻轻地碰一下蜗牛的角,注意观察有什么反应。然后将蜗牛分别放在塑料板、玻璃板、木板上爬行,观察会留下什么。再让孩子从玻璃板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这样可以提高孩子观察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观察能力的发展。

给父母的贴心提示:

观察力的训练是孩子智能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儿童时期就应该着手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家长应很好地利用孩子好奇心强这一天性,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思考。同时,家长在平时要指导孩子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知识和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