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及观察力的培养

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及观察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对中学生航模小组在一次对飞机故障的观察中的坚持性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初二学生观察的平均坚持时间为1h35min,而高一学生平均坚持了3h。随着观察的深入和观察行为的增加,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独立地提出观察目的,拟订观察计划。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系统地训练和提高。

一、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及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与观察力的含义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过程,而是和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情绪、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过程。例如,在观察什么,同时一定在注意、在记忆、在思考、在想象,并伴随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情感,把整个心理活动都集中指向观察对象的某些部分、某些特点及其变化的过程。

观察力是指迅速、准确、全面反映事物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维、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观察力在青少年期以前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未成熟。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青少年视觉和听觉等感觉的感受性已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甚至可以超过成人。经过一定的训练,青少年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会有明显提高。中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和透视关系,能够较准确地估计时间。同时就观察力的各种品质而言,其成熟时期都在青少年时期。

(二)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

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能较自觉地、有计划地、系统地知觉和观察事物,例如他们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知觉有关对象,他们的观察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并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初中生的感知活动和观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盲目性和依赖性,他们往往是根据老师或家长的要求来观察,一旦失去成人的指导,观察就会出现混乱,甚至偏离原来的目标。因而在观察中常常消极被动,要么走马观花、粗枝大叶,要么囫囵吞枣,把握不住重点。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明显增强,他们逐步学会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拟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范围,观察力有了长足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观察已基本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他们能主动地设计观察的程序,把握观察的方向,有意识地进行集中而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观察的精确性逐渐提高

小学生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水平还很低,往往把一些相似的文字、数学、字母、图形和事物相混淆。到了中学阶段,由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他们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他们在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进行实验的时候,能逐步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观察过程中,他们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的细节,既重视整体的辨认,又注重细节的辨认,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观察的过程和结果。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语调的细微变化,都容易被他们捕捉到。

3.观察更具持久性

观察的持久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及对观察任务意义的理解而发展的,并以有意注意的维持为指标。中学生观察可持续时间不断增长,表现为他们能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刺激,使观察活动更为持久。有人对中学生航模小组在一次对飞机故障的观察中的坚持性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初二学生观察的平均坚持时间为1h35min,而高一学生平均坚持了3h。另外,在一般学习活动中也可很明显地发现这一特点。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观察的概括性也明显得到发展。他们在观察中寻找、发现事物的异同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感知有关现象。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进行零散的观察,而是系统地进行观察,寻找事物的规律。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初二是观察力的概括性得到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学生观察下列图形(见图2-4),并在右边所给出的6个图形中找出左边9个图形中右下角所缺的那个图形。低年级学生解答此问题多靠尝试或瞎碰,而初二以上年级的学生就能通过深入观察,概括出左边图形的对称规律,即图②④相同,图③⑤⑦相同,图⑥⑧相同,从而推论出图①⑨应该相同,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观察概括性的发展是思维和感知协同发展的结果。

img8

图2-4 匹配图形

当然,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持久性和概括性的发展既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就为青少年观察力的培养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进入中学后,几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发展自己的观察力,如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演示与操作离不开学生细致的观赏,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语文中的作文更要观察生活,所以观察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任务和目的

观察是在一定目的和任务支配下,按照一定计划进行的知觉活动。实践和研究都证明,观察的任务越具体,目的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精确、越显著。没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和目的,观察就容易变成走马观花,没有什么结果。为此,教师应在明确观察目的的前提下,拟订详细的观察计划,让学生预见到观察对象的各个侧面,减少观察的偶然性和自发性。随着观察的深入和观察行为的增加,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独立地提出观察目的,拟订观察计划。这样,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系统地训练和提高。例如,在观察鱼类的观察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只会看热闹,只顾观察鱼鳍被剪去之后鱼的游动不协调的样子。因此,教师应在进行观察活动之前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去关注鱼鳍的作用,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有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如果没有观察的技巧和方法,也会导致顾此失彼,使观察的精细性受到影响。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整体性特征,人们在观察中常聚集重点、忽略细节,重视外显特征、忽视隐蔽特性,重视感兴趣的东西、忽视不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培养观察的精细性首先要与培养细致、耐心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其次,要掌握合理、系统的观察的训练方法,如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地进行观察,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观察等;再次,要学会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以避免观察时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并减少疏漏。

3.学会做观察记录

完整而准确的记录有助于事后的整理、分析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观察过程中要如实做好观察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录下实况,以备反复观察与分析。

4.观察后做好归纳和总结

观察后对于所收集到的资料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将观察结果明晰化,避免由于时间关系而遗忘某些重要的观察细节或丢失某些宝贵的观察数据。在归纳和总结过程中,要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要根据个人的认知风格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比如,场依存性的学生观察精细,易重视细节,但对整体的把握较差,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把握知觉整体性的训练,学会从部分到整体的系统观察,而场独立性的学生易把握知觉的整体特性,但常忽略细节内容,因此,就应自觉地进行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