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礼貌教育
6岁的睿睿成绩挺好,邻居们常常夸奖他,睿睿家长觉得脸上很有光,所以,在家里什么事都由着他,遇到一些小矛盾,他们也宁肯委屈自己,不会委屈孩子。有时候睿睿乘电梯时横冲直撞,不懂说“对不起”、“谢谢”,不跟人打招呼……睿睿家长虽觉得孩子没礼貌,但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而且男孩子嘛,大大咧咧没关系。
然而,上星期发生的事,却让他们倍感难堪。他们带睿睿参加一个正式晚宴,别人还没入席,睿睿已经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可乐,而且菜一上桌,他就迫不及待地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睿睿爱吃的,所以他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大家都说“没关系,没关系”,睿睿家长还是觉察到了别人鄙夷的目光……
这个案例给人一个启示:如果父母不肯“委屈”孩子,那么孩子会让父母受委屈。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案例中的睿睿不讲礼貌的原因其实是父母没有教他礼貌待人。
人的成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长应利用合适时机对孩子进行补偿教育。家长首先要改变“学习好则百好”的观念和“什么事都由着他”的教育态度。没礼貌并不是小事。一个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别人并不能很快地了解他的学识能力,可是待人接物是否诚恳有礼,却马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就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以后也会严重地影响到他的社会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考虑他人、不考虑后果的孩子,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和、诚实、礼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感叹当今的中国人缺乏礼貌,可怕的是此现象已呈低龄化发展趋势,而礼貌在相当程度上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
由此可见,礼貌教育不容忽视。但当今的现状却是学校除了拼命抓好孩子的文化学习以外,对孩子的礼貌教育不太重视。独生子女尤其缺乏礼貌,在家中对父母不够尊重,在学校对老师勉强问候,在外面对亲朋好友、长辈经常是“秀口难开”,种种现象不胜枚举。所以,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孩子的礼貌教育应该置于重要位置,但礼貌教育不光是简单的说教,应是具体生动的情景教育,应当日积月累反复强化。最为重要的是礼貌教育应无时无刻进行着,将之浸透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礼貌教育才会落到实处。
家长要以正确的方法给孩子上好礼貌教育这一课,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
1.主动打招呼
教育孩子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邻居小朋友,都要主动问好。“叔叔早上好!”“玲玲,你好!”这些简单的问候能够帮助孩子和别人融洽相处。
2.学会道别
简单的道别语言如:“再见!”“下次见!”当然还可以说:“晚安!”“玩开心点!”“路上小心啊!”等等。家长给孩子一些道别的建议,孩子慢慢就会习惯有礼貌地与人道别。
3.学会待客
去别人家里做客,有礼貌是最重要的,不然别人就不会邀请你下次再来。进门问候;对主人的热情招待说“谢谢”;欣赏主人的厨艺;不在主人家里乱跑;使用主人家的厕所、用具、玩具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等等,这些基本礼仪,都要一一教会孩子。
4.遵守公共场合礼仪
电梯先下后上,女性、老者优先;公共地方小声说话,不要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到处乱跑;坐公交车、用公用电话、上公厕等使用公共设施要排队轮候,享受公共服务如银行、购物付款、邮局等要耐心等待;不乱扔垃圾,用完厕所冲水,爱护公共设施等。
5.餐桌上的礼仪
不争、不抢、不挑剔食物;不大声说话;吃东西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使用餐具尽量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不要谈论不适宜在餐桌上谈论的话题,对别人的问话要礼貌回应……
除此以外,还有在学校里的礼仪,与人交流的礼仪,等等。对有不礼貌表现的孩子,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最好是事前提醒,比如赴宴之前把相关的礼貌行为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表现不要人前教子,要顾全孩子的面子,在事后和他讨论他行为上的不妥。
切忌在孩子表现不好或是屡教不改时失去耐心,因为一味地责备、打骂孩子只会让他与家长越来越对立,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另外要注意,不教育是错,教育失当更是错,比如“假”礼貌教育问题。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桌上放着一篮苹果,父母会教孩子懂礼貌,让孩子把最大最红的拿给长辈,而长辈们通常会把大苹果还给孩子,这时父母往往会教孩子说声“谢谢”,然后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让就让呗,反正到最后最大最红的苹果还是我的”。等到有一天,假让变成真让,孩子没吃到最大最红的苹果,他就会又哭又闹,因为他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如果类似的问题屡屡发生,会导致孩子失去对父母、对生活的信任。
所以,合格的家长要懂得:教育孩子的时候,尤其是涉及道德观、价值观等观念问题的时候,输入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特别是第一次输入信息的时候,不能出尔反尔、前后矛盾,尤其不能言行不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