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晚清时期日书翻译的热潮及背景

晚清时期日书翻译的热潮及背景

时间:2022-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东文”及其著作,原本是瞧不起的。众所周知,日本在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学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成为强盛的近代国家。清政府被迫屈辱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近代中国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们,通常把所译外文文本,分为“西文”和“东文”两大类。其中,“东文”指的就是日本语文。

中国对“东文”及其著作,原本是瞧不起的。之所以称日文为“东文”,据说就是因为在当时许多中国人看来,日文还不配与汉文并称。众所周知,日本在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学生。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许多人仍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称之为“东夷小国”或“蕞尔三岛”。历史上,极少有日文书籍被中国翻译过。据谭汝谦在《中日之间译书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的统计,从1600年到1825年的二百多年间,中国从日文翻译的书籍仅有十二册,其中由中国人翻译的只有两册,其余都是在中国学习和研究汉学的日本人所译。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成为强盛的近代国家。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变法成功,使中国人大为惊异,从此对他们刮目相看。在中国的有识之士眼里,当时的日本就是中国学习的最好的榜样。虽然有一帮顽固守旧者,对明治维新不以为然,甚至讽刺讥笑,但当时的改良主义者几乎人人谈日本,个个推崇明治维新。中国人发现,在介绍洋学、著译新书方面,日本也大可借鉴。从此,几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关系也发生了流向上的根本变化,“汉学东渐”转为“东学西渐”。当时,关于日本变法图强的书籍资料,使改良派人士受益匪浅。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王韬、郑观应等,极力主张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康有为曾说:他早年读了日本的书,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情况,“且读且骇,知其变政之勇猛,而成效之已著也。臣在民间,募开书局以译之,人皆不信,事不克成”(《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他在呈光绪皇帝的上疏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倪而不敢伺。”(《上清帝第一书》)他主张把日本明治维新作为变法改良的借鉴。王韬说:“日本海东一小国耳,一旦勃然有志振兴,顿革平时因循之弊。其国中一切制度,概法乎泰西。仿效取则,惟恐其入之不深。数年之间,竟能自造船舶,自制枪炮,练兵训士,开矿聚钱,并其冠堂文字、屋宇之制,无不改而从之。民间如有不愿从者,亦听焉。”(《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说:“考日本东瀛一岛国耳,土产无多。年来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竭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如有亏耗,设法弥补,一切章程,听商自主,故能百废俱举。”(《盛世危言》)

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屈辱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甲午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也使更多的人思索这样的问题:区区岛国日本,为什么能够打败老大中华帝国?由此,中国人对日本、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也更深化了。有识之士更痛切地认识到了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必要和紧迫。康有为认为,西洋各国与我国差别太大,而且变法时间已太久,难以效法,而日本“其守旧之政俗与我同,故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异道”(《日本变政考·跋》),并明确地提出了“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日本变政考·序》)。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日本,介绍翻译日本书籍,就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首开日本研究之风气的,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遵宪。黄遵宪曾作为驻日使节出使日本多年。他对日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历时十几年,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日本、研究明治维新的长达五十万言的大作《日本国志》,并于1895年出版。此书全面研究论述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有意识地把中日两国进行比较,并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借镜,主张学习西方,学习日本,改良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像日本一样殖产兴业,加强武备,巩固国防,提倡“工艺”和“专门之学”,发展教育,改革语言文字。此书一出,即引起了轰动,并被“海内奉为瑰宝”(荻保贤《平等阁诗话》)。出使欧洲四国的薛福成在《日本国志序》中赞叹说:“此奇作也,数百年来鲜有为之者。”1896年,梁启超在为《日本国志》写的后序中,“责备”黄遵宪未能早些出版此书,以致中国人迟迟未能了解日本。梁启超写道:“中国人之寡知日本也。黄子公度撰《日本国志》,梁启超读之欣怿咏叹:黄子乃今知日本,知日本之所以强,赖黄子也。又懑愤责黄子曰:乃今知中国,知中国所以弱,在黄子成书十年久,谦让不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怵,以至今日也。”

而要研究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光有一本《日本国志》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多、更直接和更全面地了解和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许多洋务派和维新派人士都大声呼吁派学生到日本留学,学习日语并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清末洋务教育的开拓者张之洞在《劝学篇》(1898)一书中指出:

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学西文者,效迟而用博,为少年未仕者计也。译西书者,功近而效速,为中年已仕者计也。苦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是故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

王之春对清廷上奏说:

西书译手本少,惟日本选译最精。中东同文,通才学东文,三月便可卒业。(《东华录续录》卷一六九)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慨叹日本“以蕞尔三岛之地,治定功成,豹变龙腾,化为霸国”;“二十年间,遂能政法大备,尽撮欧美之文学艺术,而熔之于国民,岁养十万之兵,与其十数之舰,而胜吾大国”。因此康有为认为日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中国学习借鉴,而学习借鉴日本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翻译日本书籍:

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比起译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大陆矣。……但借其同文,因其变迹,规模易举,条理易详,比之采译欧美之万难,前无向导之盲瞽,岂不相距万里哉!(《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1898年)

梁启超在1897年发表《变法通议》一书,其中有《论译书》一节专门论述翻译的重要性,认为:“苟其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昭昭然也。”他举日本为例说:“日本自彬田翼等,始以和文译荷兰书……至今日本书会,凡西人致用之籍,靡不有译本。故其变法灼见本原,一发即中,遂成雄国。”他进一步指出:

日本与我为同文之国,自昔行用汉文。自和文肇始,而平假名片假名等,始与汉文相杂厕。然汉文犹居十六七。日本自维新以后,锐意西学,所翻彼中之书,要者略备。其本国新著之书,亦多可观。近诚能习日文以译日书,用力甚少而获利甚钜。计日文之易成,约有数端。音少一也,音皆中之所有,无棘刺扞格之音;二也,文法疏阔;三也,名物象事,多与中土相同;四也,汉文居十六七也,故黄君公度谓可不学而能。苟能强记,半岁无不尽通者。以此视西文,抑又事半功倍也。

在《论学日本文之益》中,梁启超又说:

学英文者经五六年始成,其初学成也尚多窒碍,犹未必能读其政治学、资生学、智学、群学等之书也。而学日本文者,数日而小成,数月而大成。日本之学,已尽为我所有矣。天下之事,孰有快于此者。

可见,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洋务派、维新派人士关于学习日本、翻译日书的主张,是非常一致的。为什么特别主张学习日本、翻译日书?按他们的看法,和学习、翻译欧美文学比较而言,学日本是多、快、好、省的一条捷径。

在这种普遍的共识之下,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在中国出现了学习日语、留学日本、翻译日书的热潮。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没有一所学校讲授日语。1862年成立的第一个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京师同文馆”,先后开设了英语、法语、俄语和德语,但没有日语。甲午战争后的1897年,京师同文馆内便开始建立“东文馆”。同年,梁启超在上海建立大同译书局,特别注重翻译日文著作,在《大同译书局叙例》中,梁启超提出译书局的翻译方针是:“以东文为主,而辅以西文”。1898年,罗振玉在上海设立东文学社,请日本教师教中国学生学习日语。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学日语的留学生。接着又有一批批的中国留学生源源不断地到日本去。这些人成为日本书籍翻译的主要承担者。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中写道,那时的“中国人认识到不仅要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而且肯定翻译比留学更少当务之急。至于留学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1898年,出现了留学生翻译的日文书籍。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第一个翻译日文书的团体“译书汇编社”,出版《译书汇编》月刊。之后出现的专门翻译日文书的团体还有湘籍留日学生组成的“湖南编译社”(该社发行《游学译编》月刊)、闽籍留学生组成的“闽学会”等。

虽然上述文章极力鼓吹翻译日书的紧迫性,并认为日语易学,但要真正达到可以译书的程度,起码也需要数年时间。所以晚清大规模地对日本书籍的翻译,大致开始于大力提倡日书翻译的四五年以后。到20世纪最初几年间,日文书籍的翻译在数量上超过了所有西文书籍,占到了一多半。据香港学者谭汝谦在《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中的统计,自中国开始大规模翻译日本书的1896年起,到民国成立的1911年,日文著作的中译本共达九百五十八种。陈应年先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认为,实际上的数量还要超过谭的统计,“估价实际数字当达一千种以上”(参见《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第26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