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媒体变革了视像类艺术的传统传播路径

新媒体变革了视像类艺术的传统传播路径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的受众产生了向大众化转化的趋势。而在新媒体的环境语境下,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被打破。正是因为新媒体采用网络化的传播才使得视像类文化艺术品的传播跨越了时空隔阂,实现了传播空间的无限化延伸。
新媒体变革了视像类艺术的传统传播路径_新媒体与文化艺术产业

传统上视像类艺术产品的欣赏与传播必须处于同一时空,以实物展示的方式完成,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方式,使视像艺术作品与受众所处的真实同一时空走向虚拟的数字时空。“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11]此语深刻地道出了视像的传播从实体走向虚拟,扩宽了传播渠道,改变了受众的欣赏方式。受众参与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来实现对作品信息的获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像类艺术作品受众的大众化

传统的视像类艺术作品主要以绘画为主。由于受到媒介、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制约,普通大众很难真正地享受、欣赏和消费到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大部分的视像类艺术作品都是为了记录贵族生活、宗教故事以及政治事件,普通受众不能获取充分的艺术信息,更谈不上将自己的信念转换成信息融入作品之中。传统意义上,大众是被排除在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之外的,大部分艺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都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经济地位的“圈内人士”。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的受众产生了向大众化转化的趋势。通过网络以及视像处理软件,大众不但能够跨过被所谓的“专业人士”筑起的壁垒进入视像艺术作品欣赏与消费的领域,通过数字传播在家就能获取丰富的艺术信息;同时个人对于“真、善、美”的判断还能通过网络得以交流,网络的争鸣与汇聚会形成大众的审美标准,从而颠覆“精英意见”,达到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审美的大众时代。

(二)传播者与接受者身份的模糊化

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于传播的媒介、时间、空间都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信息传播的方式总是呈现出一种单向的模式,即从发布到传输再到接受。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以及对于接受者的考虑。而在新媒体的环境语境下,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被打破。通过网络,接受者也能对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诠释,赋予文化艺术作品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网络将自己增加的意义实施传播,而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位置逐渐模糊化,显示出一种多重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

从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发布者的角度来说,数字化后的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经过网络等得到快捷、高效的传播,传播者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大众的反馈和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播者也就成为参与这一事件的信息接收者。而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新媒体环境下赋予了其对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和发布的可能,接受者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自由、随意地进行“抒情的创造和写意的表达”,而这一切的发生正是来源于新媒体所提供的博客、微博以及视像编辑工具。

(三)传播空间的无限化

新媒体语境下的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采用数字化的存储与传播方式,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以及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从而使得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空间得到了无限化的扩展。传统的传播空间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入展览馆或博物馆等艺术场所欣赏和消费视像类文化艺术作品,局限了大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而大大限定了传播空间。

传统绘画艺术新媒体传播与实物传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数字化的储存和传输形式。数字化传输特有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使得绘画艺术传播具备了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传统的实物传播模式下,受众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到展览馆或博物馆等艺术场所观赏绘画作品。由于时空和自身能力的局限,受众不可能参观所有绘画艺术展馆,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网状的终端分布缩短了大众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报纸、电视以及广播等媒体不同,新媒体通过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中只要你拥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络的电子终端,就能够通过鼠标点击链接,访问到任何一个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实现视像类文化艺术品的全球化传播。正是因为新媒体采用网络化的传播才使得视像类文化艺术品的传播跨越了时空隔阂,实现了传播空间的无限化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