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先贤治水,留下感人故事

先贤治水,留下感人故事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搬迁至三江口的明州城,随着人口的增多,淡水问题日益严重。2015年10月13日凌晨,当地时间12日晚,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名单。宁波的千年古迹它山堰名列榜单,成为宁波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此,东钱湖的水平面一直高于平原河流2米左右。按照这一治水思路,人们在三条江上修筑堤坝、砌堰闸。当时建造水闸由官府牵头,受益田亩的主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唐太和七年(833年)兴建的它山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广西灵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是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过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没),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今受益农田24万亩)。

它山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千年之后,当代水利专家在测绘它山堰时为它的四个奇迹感到惊讶。

一是它山堰的堰底向上游作了5°的倾斜,由于这一最合理的倾斜度,使堰体水平抗滑能力提高了一倍,而这一科学的倾斜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才被研究出来的。二是它山堰的堰体有点像橄榄,中间厚两头尖,河床中央最厚处有3.85米,而两翼逐渐减薄到2米,这种设计使堰坝的刚度增加了7倍。三是堰体的基础层以6.4米厚的黏土夹碎石作铺垫,这一工艺就像混凝土,大大提高了堰体的抗剪强度。四是这道150米长的大坝是略向上游鼓出的弧线形结构,下游出水处又有阶梯式护坦,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洪水对两岸的冲刷,与近代水力学提出的消能原理奇迹般地一致!

据说它山堰的设计原理与我国另一处宏伟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异曲同工。

这是宁波人治水的第一个杰作。

它山堰作为宁波重要的水利枢纽,历千余年而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引灌的重要作用。后人为纪念造福于民的王县令,筑它山庙于它山之巅,并在庙旁另建小庙,以纪念为修堰而献身的民工“十兄弟”。

它山堰建成之后,鄞西七乡的农耕、饮用水源得到保障。夏天农闲时节,乡民无须再来鄞江桥淘沙,但人们仍记着六月初六的淘沙集会。乡民每年这时都要到鄞江桥赶集,又形成了继“十月十”“三月三”之外的另一个庙会,称“稻花会”。直到如今,它山庙会仍然年年兴办,庙会上人山人海。为老百姓造福的官员,百姓世代不忘!

2015年10月13日凌晨,当地时间12日晚,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名单。宁波的千年古迹它山堰名列榜单,成为宁波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宁波古代治水的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东钱湖。

东钱湖是海侵时留下的海迹湖,原来是一个海湾。东钱湖先民散居在海湾近旁的山麓,经历沧桑之变,海湾成湖,先民们从山麓迁向湖滨,过着刀耕火种、采蚌捕鱼的生活。

下大雨时,东钱湖的水流向内河,直泄江海。唐朝的县令储仙舟发现湖水白白流走,考察之后,就利用当地山体,在豁口处建造了几座小型拦水坝,将湖面抬高了许多,也因此淹没了库内30300亩土地,这些土地的田赋被分摊到湖外受益的田亩上。由此,东钱湖的水平面一直高于平原河流2米左右。

东钱湖是一座古代留下来的水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水库。

如果说,唐朝时宁波人治水注重大溪引流和湖泊蓄水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宁波人则注重江与河的功能分野。当时,宁波的自然水系是小河通大河,大河通江,江通海。但洪涝和干旱、海水倒灌常常困扰居民百姓和官府。

当时的人们想到,如果阻断江与河的沟通,使平原河道用于引流和蓄淡水,而三条大江主要用于雨季汛期排涝,岂不是旱涝保收?按照这一治水思路,人们在三条江上修筑堤坝、砌堰闸。

当时建造水闸由官府牵头,受益田亩的主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农民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每挑一担土可以获得一根竹签子,定额完成后,就可以多余的劳动换得工钱,这些工钱由当地大户们承担。这种兴修水利的方式,不止宁波地区有,江南一带基本上都是这样,学者称实行这种方式的地区为“江南水利共同体”。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走马上任,来到鄞县任县令。他上任伊始,就实地踏勘鄞东、鄞西部分地界。《鄞县经游纪》记录了王安石的考察路线。那次实地考察之后,王安石发现了鄞县当务之急还是在兴水利,于是“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中国海塘工程简史》记载,王安石为鄞县(包括今北仑)令时,创筑鄞县石塘,改过去直立式塘为斜坡式塘,后人称之为荆公塘,或王公塘。乾隆《镇海县志·水利》载:“王公塘在二都,上达县城,下过穿山,塘起于孔野岭下自西向东,横亘以阻海潮,为镇海海塘肇始。”

王安石主持兴建的海塘打破了原来直立式的传统,塘身向外呈斜坡式以杀减潮势冲击,这一塘式在设计上比直立式更合乎科学原理,抗潮力更强。

王安石在鄞县的三年实践,成为后来全国变法的先奏。他在鄞县的水利规划、工程措施,在熙宁二年(1069年)发展为农田水利法,并在全国推行。

三年后,王安石离鄞赴京。此后,百姓为感谢他的功绩,在东钱湖边修建了忠应庙,在湖滨建了王安石公园,世世代代纪念造福于民的官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