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蔚起步先贤

文化蔚起步先贤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杭山,在后来成了中国诗词、中国书法的最高峰之一。黄庭坚在诗歌方面,与苏东坡并称为“苏黄”,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彪炳文学史,余波延及近代的同光体。939年迁至修水,为躲避战乱先择居偏僻的布甲。其下,就是高峰书院。在回廊里走一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例如对联随处可见,这里是“乘山谷遗风,博学笃行,诗派宏扬承大雅;愿杭乡子弟,达才成德,文化蔚起步先贤”,那里是“双井连江湖孤灯听雨,一村关邦国仁者诵经”……

樊专砚

从几千米的高空看“山川深重”的修水,群峰耸立。叠叠苍翠中,杭口杭山,并不起眼。

这座小山,海拔三百米,不知为何被谓为高峰?

从几千年的历史看“文章奥府”的修水,书院众多。琅琅书声中,高峰书院,闻名遐迩。

这座书院,绵延近千年,不知为何仍书声不绝?

杭山下,修河边,探访高峰书院去。

从修水县城逆流而上至双井的一段修河,被誉为“十里秀水”,两岸翠柳扶疏、松柏苍翠,河里碧波潾潾、白鹭点点。 这“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境,如梦如幻,水波荡漾处,仿佛有青衫、白颊的书生身影浮现——一千多年前,“十龙”出双井,走的,也该是这条水路。

北宋初年,双井黄氏兄弟十人考取进士,时誉“十龙及第”。他们是黄沔、黄滋、黄湜、黄淳、黄涣、黄灏、黄浃、黄注、黄渭、黄浚。这十条名字带水的“龙”,都从杭山脚下的双井村走来。如果向他们打听“高峰”,他们的答案肯定是杭山。少年的他们嬉戏在水边,快乐间偶一抬头,顶着青天的是杭山;青年的他们栖身在书斋,伏案间偶一抬头,伴着孤星的也是杭山;走出双井,仕宦四海,为国为民操劳的间隙,深情回望,牵着魂梦的,还是杭山。

这杭山,还是三百米的高度吗?

行走在去双井探访高峰书院的路上,我心中一直仰望着杭山。

杭山,在后来成了中国诗词、中国书法的最高峰之一。“双井十龙”之一的黄湜,官至给事中,赠通奉大夫、朝散大夫。他为儿孙在杭山脚下开辟了一个静谧的读书处。他有一个5岁的孙子,为了读懂《春秋》,一夜三次点灯,为了苦练书法,洗笔的水染黑了窗外的竹子,以致这里后来长出的竹子都是黑叶黑杆的。这个孩子,就是黄庭坚。这种竹子被当地人称为“墨竹”“山谷竹”。

黄庭坚在诗歌方面,与苏东坡并称为“苏黄”,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彪炳文学史,余波延及近代的同光体。在书法方面,则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其书法《砥柱铭》卷2010年拍卖总成交价达4.368亿元,在国内创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

“黄文节(黄庭坚)所著诗书勃奥,乃得自山林秀气”,故倡建书院于杭山脚下,因书院背倚杭山,故名高峰书院。

双井黄氏原籍婺州金华,是仕宦世家。939年迁至修水,为躲避战乱先择居偏僻的布甲。经过两代人的发展,成为买田百顷、聚书万卷、施教一方的大家族。第三代黄元吉看中双井的山水,于此建起规模宏大的新宅。“及第十龙”就是他十三个孙子中的十个。

路转水回,突然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村居瓦青墙白,田野桑绿莓红——双井村到了。

这个地方名叫明月湾,半圆形的地貌。弧形是修河,滋养着这里。直径是杭山,护佑着这里。而杭山主峰,就是圆心。其下,就是高峰书院。

如果说双井新宅是当时黄氏家族的中心,那么高峰书院的所在,就是他们精神归集、人文发散的轮毂,就是他们书宦沿袭、儒学传承的枢纽。在这里,“十龙及第”后的几代黄氏子弟,有黄庭坚在内的38人考中进士,成就了“一朝一村一姓四十八进士”的文化奇迹。

一个门庭走出一个杰出人物,或许是偶然的;当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时,那就有其必然。这其中,门庭内的崇学重教最为重要。从记载看,高峰书院一直薪火不断,书声不绝。清朝以来仍有几次浴火重生。清同治年间,由乡人捐资重建。续因兵荒又一度败落。光绪二十三年(1897)进行了一些大修整,后虽多经毁坏,总能得到及时修缮,至新中国建立时,院舍主体依然完好。这不是建筑本身的顽强生命力,是黄庭坚文化的生命力,是修水人崇学重教、耕读传家传统的生命力。

现在很多传统书院,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了,那些保留下来的,大多没有了体温,没有了动态。高峰书院现在是一所小学,占地一千五百平米,上课的铃声依然响彻山村。这种以书院命名的小学,全国不知还有没有第二所?学校以“承贤、启智、修身、报国”为校训,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开设了国学、茶文化等特色课程。

远看高峰书院,斗拱飞檐、气势恢宏,栩栩如生的“先师孔子行教像”镶嵌在高高门头的额顶上。据说这个雕像为书院初创时的原物,已经在风霜雨雪中行教了近千年。

走进高峰书院,廊曲庭闲,好不雅致,四合院的天井铺以青砖,植以花台,阳光与蜂蝶闪烁其中。回字型的四排房子,为进士名录室、山谷文化室、阅览室等办公用房和名之“伯、仲、叔、季……”的教室。在回廊里走一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例如对联随处可见,这里是“乘山谷遗风,博学笃行,诗派宏扬承大雅;愿杭乡子弟,达才成德,文化蔚起步先贤”,那里是“双井连江湖孤灯听雨,一村关邦国仁者诵经”……

突然,我告诉自己,气息要静,脚步要轻!这是人文圣地,这里有183名小学生在上书法课,横竖撇捺正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

走出书院,我没有走远。

听,那里传出孩子们琅琅书声,读的是黄庭坚七岁时的诗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