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分使群”与“群居和一”的社会论

“明分使群”与“群居和一”的社会论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以群体性、社会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是其优异于动物的地方。荀子所谓的“群”并不是人类个体无秩序的简单聚集,而是意味着具有秩序的社会。“群”必定有着一定的社会分工,这样又导致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别,这都是“群”的应有之义。[115]人不群不能生存,但如果群没有“分”,就会陷入争乱,从而大大削弱群的能力,因此,建立分工明确、等级分明的人类社会是荀子推崇的社会理想。可见,“分”在荀子的社会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重视外王学是荀学的一大特点,荀子对于如何成圣的讨论最终要落实到圣人“使天下皆出于治”。儒家传统的“外王学”在荀子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一、“明分使群”的社会分层论

正如郝大维、安乐哲所言:“中国人关于人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共同体的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由自由主义民主所渴望的价值观就不被视为一种理想。相反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105]在先秦儒家传统中尤其如此。荀子对人性恶的讨论凸显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性如果没有社会化便会沦落为动物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荀子那里被规定为社会性,即“人能群”。人类以群体性、社会性的方式生存与生活是其优异于动物的地方。

荀子对人的有限性有深入的觉察。人在自然界中,没有虎豹的速度,没有鹰的眼睛,没有狼的耳朵,没有熊的力量,在这些生理方面,人都不如禽兽。所以荀子说:人“离居不相待则穷”[106]。人们组成社会、结成“群”这是人类不可回避的生存维度,人的优越性也正好表现于“人能群”。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07]人若单打独斗,离群索居,便不能够在自然界很好地生存下去;人类依赖于社会生活,则能强有力地制服自然。“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108]所以“人生不能无群”[109]。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曾高度评价荀子对社会起源的分析,他说:“荀子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荀子论社会起源最为精审。……此言人之所以贵于万物者,以其能组织社会,社会成立则和而一,故能强有力以制服自然,社会何以能成立,在有分际。”[110]

那么,什么是荀子所说的“群”呢?储昭华总结为如下四点:其一,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能结成群体的群体性或社会性,这一语境上的“群”是社会意义上的“群”。其二,指的是群体。其三,指数量之多。其四,作为动词“聚集”“会合”之义。[111]这里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荀子所言之“群”的基本内涵,但就一般意义而言,荀子言“群”最主要的还是突出其社会意义和群体意义。

荀子所谓的“群”并不是人类个体无秩序的简单聚集,而是意味着具有秩序的社会。和谐的社会秩序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目标,他们有着深厚的“秩序情结”。[112]荀子说:“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113]社会分工协作、人类相依互助,这样就打破了单个个体的有限性,从而发挥了“群”的优势,令人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荀子说:“群道当,则万物各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114]在荀子看来,“群”建立的关键是“分”。所谓“分”,既有社会分工之意,又指等级分别。“群”必定有着一定的社会分工,这样又导致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别,这都是“群”的应有之义。荀子说:“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115]人不群不能生存,但如果群没有“分”,就会陷入争乱,从而大大削弱群的能力,因此,建立分工明确、等级分明的人类社会是荀子推崇的社会理想。

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势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聘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117]

在上述文献中,首先,荀子认为人有“知”与“愚”之分,应让“知者得治”,从而才有贵贱、君臣之分,强调智者在社会中的首要地位,并强调君臣、上下之分的重要性,这些无不凸显了荀子的贵族意识。其次,荀子主张强弱、知愚、上下、少长之分是“德政”的表现,这种“分”一旦错位,便会导致“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进一步便会导致社会的祸乱、争夺。此外,夫妇、婚姻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也需要有分判、秩序,否则将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荀子还设定了“分”的主体——知者。社会的“分”不能毫无规则,而应该在圣人、君子、智者的智慧下来完成。最后,荀子从反面论证,如果不能恰当地使人各得其“分”,那么社会将会产生各种危机和危害。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荀子这里,君臣之分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到了荀子所生活的战国时期,“政治性‘国家’已经根本不同于三代那种有浓厚血缘共同体色彩的所谓‘家天下’,而体现为社会微观结构的家庭秩序的父子关系比不上体现为社会宏观结构的政治性秩序君臣关系所具有的现实迫切性,所以荀子所要考虑的问题的重心是以君臣关系为主的国家秩序而非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秩序。在荀子这里,君权压倒了父权”[118]。因此荀子与孔孟强调父子关系的绝对重要性显然不同,这也正是其社会管理思想的独特性之所在。

二、“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论

进一步的问题是:“分”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在荀子看来,有两大要素:其一,“分何以能行?曰:义”[119];其二,“分莫大于礼”[120]。也就是说,社会道德和礼法制度是“分”的基本规则,也是“群”的组织原则与方法。

荀子讲“分”实质上是以“礼义”为准则的“分”,只有在“礼义”的引导下,“分”才能达到“和”“宜”的理想状态。荀子认为礼起源于合理调节和控制人类欲望的需要,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121]只有有了礼,才能“定分”,才能“辨”,人类社会才能拥有理想的合理秩序。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能够辨别人伦是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可见,荀子将社会分工、等级制度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所在。“人道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122]在荀子看来,按照礼来“分”“辨”,人类社会才能有君臣、父子、兄弟、男女等不同社会角色,也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荀子将其理想的社会描述为“群居和一”,他说:“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123]“制礼义以分”,社群才能达到理想的秩序状态,贵贱、长幼、知愚、能不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宜,这样和谐安定的社会是荀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荀子说:“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124]

荀子的“和一”并不是取消社会等级的绝对平等,而是秩序井然、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和谐社会。他说:“分均则不遍,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一,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125] 按荀子的设想,每个社会成员承认有自己相应的不同社会角色和地位,人人都有相应的权力、权利、义务,这样有机地结合而成的社群成员安心于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得社会秩序良好、和谐。而且荀子还认为,势位相等的人无法相互指使,必要在权力层面上形成等差结构,故而以国君为最高权位的权力等级制就构成了其社会管理的基本权力结构。

在社会分工中,荀子认为君主在社会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君者,善群也。群当道,则力一物而得其宜,六畜而得其长,群生而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126]荀子直接把“君”定义为“善群”者,这是他对他理想中的君王的基本要求。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离不开一个“善群”的最高统治者,这是荀子“群”“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荀子又说:“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127]这就具体地提到了善群、能群的君主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此外,荀子对各种官吏的职责也有所分判,他说:“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之牢数,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128]文武百官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务,不僭越自己的职权,这样的分工合作使得整个官僚机构能够和谐运作而不发生紊乱。荀子认为君臣之分、统治机构的合理分工、协作是达到群居和一的前提。荀子还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129]这里荀子又具体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处世方式,总的原则是按照“礼”来规范。可见,对于不同的人伦关系,以及同样的人伦关系在不同的境遇下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荀子都作了详细的探讨。他所勾勒的这么一个和谐、统一、有序的社会图景,是一个君贤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睦妻恭的理想社会,也即荀子所说的“群居和一”的状态。

总之,在荀子看来,个体人性蕴含的恶的潜在倾向需要后天社会性的“化性起伪”来抑制、消除,而“化性起伪”又离不开“明分使群”的具体社会活动。当“群”按照“义”和“礼”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分”的时候,人类社会最终能够达到“群居和一”的理想状态。荀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基本上是基于这种人性论、社会论来展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