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碑志中的皇唐玉牒

碑志中的皇唐玉牒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季以来,大量出土的唐人墓志中,关涉李唐宗室人物、世系者亦有不少,恰可据以补正《表》中相关世系的阙讹。由于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关于李唐宗室人物及谱系的记载比较零碎,利用传世唐代文献对李唐宗室谱系进行系统勘正的空间不大,《表》是传世唐代文献中唯一有关李唐宗室世系的完整记录,于我们研究唐代宗室而言义重大。潘明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匡补》,《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95—102页。

吴炯炯

李博义,唐高祖李渊之兄李湛第二子,又出继于伯父梁王李澄,受封为陇西王,两《唐书》本传均不载其以下世系[1],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2]著录其相关世系:

有关梁王李澄以降之世系,自两《唐书》起,便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读史者多有措意焉。已故前辈学者岑仲勉先生于《唐史余渖》中列有“梁王澄后”一条,其云:该志是李助为其父李愻归葬所作的墓志,撰者李助年幼而孤,依长姊生活,姊殁飘零他乡。后受知己荐引,登第入仕,入杜元颖之幕。其先,父母殁于江汉,因家贫而无力祔归祖茔,直至李助出仕,因俸禄而积累了一些财富,才将父母及亡兄的灵柩归葬洛阳,完成了他所肩负的家族使命。志主李愻是李唐宗室,但是作为远支疏属,到他的时代,家道已不显赫,仕途亦不顺,只做到了高安县令,就连归葬洛阳的费用都无法负担,只得暂厝他乡。同时,李愻仅官至南方区区小县县令,官履和政绩大约乏善可陈,故在墓志书写中,能够大书特书的只有家族引以为自豪的宗室血统了,正因为如此,这方墓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有关家族世系的叙述。

《旧书》六○:“澄、洪并无后,博乂即湛第二子也。”《新书》七八:“梁王澄蚤薨,无嗣。”《廿二史考异》五一云:“世系表,梁王澄子有彭城王士衍、江东郡王世证、衡山郡王世训三人,又以蜀王第二子博乂继,岂诸子薨绝而后以博乂嗣之乎?然澄既有三子,不得云蚤薨矣,博乂传亦不言出继梁王事,盖表传之文,多不相应。”《新旧唐书互证》九云:“按《旧唐书·博乂传》云,澄、洪并无后,世系表洪下有巴陵郡王盘陁;旧书又云洪为郑王,与世系表言为汉王又异。”按有子未尝不可言早薨,但不得云无后;如谓均以他人之子继梁王之后,何至继者四人?况据表,士衍业以博乂第五子玄同继,何故复以博乂直继梁王?又玄同之次,有荆州司马玄弁,不知是士衍亲生者抑是入继者。凡此皆记载不明,难以推考。[3]

《表》是现存唯一一种李唐宗室世系的整体记录,诚非虚言,但亦存在着诸多阙讹之处[4]。清季以来,大量出土的唐人墓志中,关涉李唐宗室人物、世系者亦有不少,恰可据以补正《表》中相关世系的阙讹。新出唐宗室成员《唐故洪州高安县令李府君(愻)墓志铭并序》于李博义一支相关世系记载甚详:

我五代祖讳湛,在周为司射大夫、骠骑将军,随为镇军将军、殿中监。唐武德二年,以高祖母兄,追封蜀王。高祖讳博义,蜀王中子……曾祖讳玄弁,陇西王第六子,开元十八年终荆州司马,赠襄州刺史。祖讳慎名,襄州元子。天宝中,以德行冠宗属,历官京兆尹、左金吾大将军、东都留守、太原尹、宗正卿……父讳自下,以清白闻。自降(绛)州正平尉累迁监察里行,入为司门员外郎……嗣子三人,公最长,讳愻;次讳悫,皇河南府仓曹参军;次讳惣,皇苏州司法参军……长子有庆,不幸早世。[5]

《表》将玄同、玄弁列于梁王房彭城王士衍之下,且明言玄同“以陇西王博义第五子出继”士衍,同样认为玄弁是士衍之子。今据《李愻墓志》之记载,可知玄弁并非士衍之子,而是“陇西王(博义)第六子”。宋人修《表》之时,可能既有玄同出继士衍的记录,又知玄同、玄弁二人的兄弟关系,故将玄弁误列于玄同之后、士衍之下。再者,无论《李愻墓志》还是《表》均未载玄弁亦曾出继士衍。故当据《李愻墓志》之记载,将玄弁移正于博义之下,在温州刺史、蒋国公怀让之后。

又,《表》阙载自下以降之世系,此志之记载恰可补阙。可据《李愻墓志》补正《表》中博义一支世系如下:宗正卿、陇西恭王博义,以蜀王(湛)第二子继;第六子玄弁,荆州司马;玄弁长子慎名,京兆尹;以同行“慎”字推,故《表》中之慎终抑或玄弁之子、慎名之弟;慎名生自下,司门员外郎;自下生愻、慤、惣。愻,洪州高安县令;愻生有庆、助,有庆早卒,助官剑南西川节度巡官试秘书省校书郎。

此外,《[前阙]主簿杜府君之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之志主为自下长女,慤、惣之姊,题有“弟惣书”,亦载玄弁以降世系:“曾祖玄弁,皇朝荆州司马,赠襄州刺史;祖慎名,皇朝宗正卿,赠工部尚书;父自下,皇朝司门员外。夫人即员外之长女也……弟慤,以夫人无子,远迁其柩。”[6]其中世系、人名、官职与《李愻墓志》所载均相合,可资佐证。

(续表)

由于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关于李唐宗室人物及谱系的记载比较零碎,利用传世唐代文献对李唐宗室谱系进行系统勘正的空间不大,《表》是传世唐代文献中唯一有关李唐宗室世系的完整记录,于我们研究唐代宗室而言义重大。清末至今,唐代墓志的大量出土,其中有关李唐宗室人物的墓志之文恰好可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作为校补《表》中世系的文献基础,在千年后的今天,藉此种出土遗文,以“二重证据法”,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呈现李唐宗室之谱系,清楚地了解李唐天潢贵胄的传承,于唐代家族史、政治史的研究,意义非凡。

作者简介:吴炯炯,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师。

【注释】

[1]《旧唐书》卷六十《李博乂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56—2357页;《新唐书》卷七八《李博义传》所载略同,均未载其后代世系,中华书局,1975年,第3535—3536页。

[2]《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以下或简称《表》),第2022—2025页。当代学者据石刻文献补订此表者仅见四文即胡可先《〈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补正》,《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99—103页。潘明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匡补》,《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95—102页。陈于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蔡王房”补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第131—135页。张琛、勾利军《〈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校补》,《北方文物》2012年第2期,第70—72页。台湾学者詹宗祐《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曾将胡可先、潘明福、周绍良(见《唐志丛考(续)》,有部分条目涉及《表》的内容,《文献》2007年第1期,第53—64页)等之相关考证汇为一编,并详列诸家征引之资料,或有不同意见之处以按语形式考证,方便利用,可惜只是“旧”辑,并无“新”考,中华书局,2012年,第666—680页。

[3]岑仲勉《唐史余渖》,中华书局,2004年,第8页。

[4]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缺乏该类型的谱牒文献,虽然谱牒之学在唐大盛,但是因为唐代著名的姓氏书《元和姓纂》中有关李唐宗室世系的部分已经散佚不存,我们已经无法窥见林宝所记录的唐代宗室系谱,而《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有关李唐宗室世系的部分,基本上因袭了《表》,经过前人的研究,认为文献意义不大。参[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录文为笔者所录,署为“嗣子剑南西川节度巡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助纂并书”,拓片图版见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二四九,中华书局,2004年,第295页。录文又可参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40—142页。张琛、勾利军《〈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校补》也据《邙洛碑志三百种》刊布的图版注意到了这条资料,但是作者似乎没有细读《表》文,因此,没有注意到其实李博义已经出继梁王李澄,《表》已将其列入梁王房,故其世系并不见于蜀王房,机械地在蜀王李湛下补入博义以降之世系,大谬。

[6]拓片图版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编《千唐志斋藏志》,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932页;录文又收入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大历○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85—17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