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碑文中显赫提到唐廷枢

碑文中显赫提到唐廷枢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2年10月,唐廷枢因病在天津逝世。中外各界对唐廷枢的去世深表惋惜,多国驻天津外国领事馆为他降半旗致哀。到建设凤凰山公园时,已无法在双凤山南面中轴线上设置公园出口,只好将公园的大门设在西南角。中国人素有做善事不留名的传统美德。在未署名的四人中,有三人代名以无名氏。
碑文中显赫提到唐廷枢_有故事的凤凰山公园

第四节 碑文中显赫提到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字建时,号景星、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一个农民家庭,中国近代著名洋行买办,清末洋务运动中的著名实业家,开平煤矿第一任总办,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曾在香港玛礼逊教会学校学习,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创建开平煤矿过程中,还参与创办了中国铁路、机车、通讯、海运、建材、码头等多项事业。1892年10月,唐廷枢因病在天津逝世。唐廷枢逝世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曾手书挽联,亲往吊唁,主祭后对舆论界说:“要找一个人来填补他的位置是不容易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特意从公积金中拨出白银一万五千两,作为对唐廷枢的特别抚恤;又从招商局船队中选出一艘最好的轮船,命名为“廷枢号”,以示对他的永久怀念。中外各界对唐廷枢的去世深表惋惜,多国驻天津外国领事馆为他降半旗致哀。当时上海《北华捷报》发表文章,称他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 唐廷枢对唐山的贡献

唐廷枢,在唐山这片土地上,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辆火车“龙号机车”,建成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矿,并将唐山这一山名命名为这座煤矿的矿名——唐山矿。1885年唐廷枢卸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专任开平矿务局总办,这一年开平煤矿煤炭产量飞速增长,达到了24万吨。1887年,开平矿务局开凿林西矿。1888年,开平矿务局股票首次分红,开平股票价格大涨。1889年,开平矿务局承平银矿收归局下,并开办中国第一家细绵土场,添置承平号、永平号、富平号三艘轮船。1890年,林西矿开始产煤。在开平矿务局最红火的时期,同仁们“鸠工举办”修葺双凤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 唐廷枢照片

▲ 图为原开滦唐山矿厂景

■ 从唐廷枢修葺双凤山看其事其人

唐廷枢是开滦矿务局的创始人、唐山这座城市的开拓者。他带头捐资,在双凤山修建了这条上山石磴;

这条上山石磴,是双凤山有历史以来的第一条上山石磴;

这条上山石磴的修建,结束了几百年来因山路崎岖人们上山“每多艰险”的历史;

这条上山石磴,是光绪十年唐廷枢倡众集资之后开工,至光绪十六年四月朔之前,历时近六年竣工的。

▲ 两幅照片比照现存的遗迹

▲ 双凤山上铁菩萨庙和山下洋房子

▲ 左图为新建的台阶,石材颜色紫红居多,而右图则为青灰色,经考证这是双凤山本山石材加工而成,二者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材质和年代的不同。

在本书第14页黄志强先生提供的老照片来看,尽管影像有些模糊,但还能辨认出“之”字形的上山石蹬,沿铁菩萨庙的中轴线蜿蜒而上,直到山顶。如今,这条石磴只在山顶处遗存下来一小段,而下面一大段,都更新成了紫红色的台阶。

从石磴到台阶的历史延革是这样的:随着唐山市的城市发展,在双凤山南麓修路建房,封闭了双凤山南出口。到建设凤凰山公园时,已无法在双凤山南面中轴线上设置公园出口,只好将公园的大门设在西南角。致使那条文物价值很高的上山石磴大部分逐渐地被废弃,乃至被拆除。从山体的高度上判断,这条上山石磴应不少于三百级,而如今只剩下七十三级,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虽然在以后的公园建设中,在原有石磴的下面又修建了两条台阶,但这两条台阶都偏离了山体的中轴线,朝公园的西大门方向偏移。经过历次改建和修缮,这段古老的石磴仍保留了下来。

可以这样说:双凤山(凤凰山)上的一小段青灰色石磴,和下面的一大段紫红色台阶,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两者上下辉映、无缝连接、浑然一体。前者见证了双凤山百余年历史的沧桑;后者演绎了公园改建、扩建的辉煌。

再看碑文中“芳名胪列”,大凡修庙,总要有一些人捐资。对捐资人的姓名、捐资钱数,又总要一人不少、一分不差地刻在碑上,使这些捐资人的善举得以“万古流芳”。光绪十六年重修双凤山庙像也不例外,不但石碑上刻有详实的捐资清单,而且在捐资清单前面还加了“芳名胪列”的标题。如果仔细地研读“芳名胪列”,就会发现其中有三大特点。

其一:“芳名胪列”这一标题文字简明,意义深刻。特别是在“芳名胪列”中,按捐资数量的多少,有序排列,将捐资人分为若干组。这种排列方式,甚是清新,看了使人一目了然,在五座碑中独树一帜。

比如:乾隆四十四年的碑中称捐资为布施。布施名单前的标题是“本庄及外庄布施清单”,后面是众多的布施人的姓名及钱款数额。

道光九年的碑文中,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布施人的姓名及每个人的布施钱数,既没有标题,也没有布施总额。

至于“民国”二十七年的碑中,有关捐资人及捐资情况,竟只字未提,却用了不少文字歌颂了这次重修庙像的倡导人——唐山特种警务局侦缉队长赵明山的功德。似乎这次重修是这位侦缉队长一人所为。

其二:“芳名胪列”中的捐资钱币用白银以两计,此次共捐得纹银“贰佰贰拾贰两贰钱伍分”,这在双凤山修庙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以前没有,现今也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在此之前修庙布施是用铜钱以文计。如乾隆四十四年,共布施得修庙款壹仟零伍拾柒吊壹佰伍拾文铜钱。

其三:“芳名胪列”中的捐资者,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群体。如果将乾隆四十四年的“本庄及外庄布施清单”与光绪十六年的“芳名胪列”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布施者与捐资者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前者是由山西刘庄的村民及部分外庄的村民与少数豪门富户构成的布施群体。这一群体很显然在经济实力上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后者是由开滦矿务局诸同仁与众店铺、商贾所构成的捐资群体,即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群体。正如碑中所载,乾隆四十四年的布施,先是由“本庄会末人”操办,后在“工料未募”之时,又有“外村善人君子”加入布施,才募足工料钱粮。可见其布施是一波三折,并非顺利;而光绪十六年的集资,是由开滦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倡众集资”、“因商之同人鸠焉”。可见那次集资是一呼百应、水到渠成。

■ “芳名胪列”捐银最多却未留实名者谁也?

中国人素有做善事不留名的传统美德。在光绪十六年重修双凤山庙像碑的“芳名胪列”中,胪列的二百三十多名捐资人名单里,就有四人未署名。这在同类捐资活动中多人未署名是少见的。

在未署名的四人中,有三人代名以无名氏。但这三人捐资钱数都较少,特别是最后一名,捐资钱数只有五分。

如果说是由于捐资钱数少,排名在后,有碍颜面,才隐去了真实姓名,那么,名列榜首、捐资最多的人也未署名,而是用了一个“恩沐弟子”的化名,就耐人寻味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恩弟子”旁侧还跨有一个小到令人难以看到的“沐”字。似乎这一“沐”字不是写碑人的疏漏,而是按照捐资人的意愿后加上去的。

名列榜首单列一行显赫的一句话是,“恩沐弟子敬助银壹拾肆两正”。这一捐资钱数竟是最少捐资钱数的二百八十倍。可见将其名列榜首,且单列一行,正是为了彰显其善举之大、品德之高。

这位善举大、品德高的“恩沐弟子”是何许人也,其真实姓名为何?这方面碑文中提供的信息实在太少了。如仅从“恩沐弟子”这一化名来考证其真名实姓,确似大海捞针。但对碑文进行仔细地研读,反复地推敲之后,还是可以从碑文的字里行间寻觅到这位“恩沐弟子”的踪迹。

碑文的一开头有这样几句话:“……光绪十年,香山唐观察廷枢来办开平煤矿,见……殿宇凋残,神像剥落……爱倡众集资……”

这段碑文告诉我们:这位开滦煤矿的创建人唐观察廷枢,不但是双凤山庙像重修的发起人,而且是庙像重修集资的倡导者。那么既是发起人又是倡导者,理应带头捐资,且捐资最多;然而人们却在二百多名捐资人名榜中找不到唐廷枢的名字,难道“芳名胪列”中,捐资最多、名列榜首的那位“恩沐弟子”不应是唐廷枢的化名吗?这是人们在自己研读、反复推敲碑文最容易得出的、最合乎逻辑的结论。

唐廷枢是开滦第一任总办,在开滦建矿史的人物志中名列第一。在介绍唐廷枢的事迹中提到,他曾在唐山捐资多项公益事业,如办小学、建书馆、建会馆……特别提到他还捐资重修双凤山。这里说的“重修双凤山”显然是“重修双凤山庙像”的省略语。

唐廷枢是一位心怀善念且崇尚宗教信仰的人,如其不然,焉能在双凤山“倡众集资”、“重修双凤山庙像”。这就不难想象他会在重修双凤山庙像捐资中,用了一个“恩沐弟子”这一化名。显然“恩沐弟子”是指受佛恩惠的弟子,“沐”字表示对佛的虔诚与崇奉。

唐廷枢的家族中曾有许多人随他一起来唐山参加开平煤矿的开发建设。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重修双凤山庙像捐资的“芳名胪列”中,竟有唐姓二十九名;在唐姓中有带“唐廷”字的二人,有与唐廷枢子辈同字的八名,在这八名中可辨认出的就有唐廷枢的七子唐荣禄。唯独没有唐廷枢本人的名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唐廷枢早在他的家乡就曾多次赞助学童出国留学,也曾多次向灾区捐款,特别是有些捐款,不是不署名,就是冠以他人的姓名。可见唐廷枢在重修双凤山庙像中不署实名,不是首次,而是有例在先。双凤山的历史虽然始于明朝甚至可追溯到唐代,但最传奇的年代要数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这一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开平煤矿的先驱们在这里创造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1885年唐廷枢倡导整修双凤山,1890年修葺工程完成,而这五六年间也正是开平煤矿发展的黄金时期。

综上所述,不言自明。唐廷枢如此善举虽未留名,却与此碑刻相同,流传千古。其高德厚绩惠及唐山数代百姓,他的芳名更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清朝光绪年间碑文“芳名胪列”部分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