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问一答成佳话

一问一答成佳话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籍一见朱庆馀,非常欣赏,便引以为知音,于是在朱庆馀的数十篇诗文中,通过吟诵修改,只留下二十六章,然后经常带在身上,向当时的名士推荐并大加赞扬。其实,朱庆馀把这样一首优美的“闺意”诗献给张籍的本意并不在于此。也正因为有了这一问一答,才有了这千古的诗坛佳话。张籍的回答,用了与朱庆馀相同的表达方法以诗唱和,对朱庆馀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他对朱庆馀的欣赏。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在当时的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成功与否,几乎决定着一个知识分子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自然能荣祖耀宗,飞黄腾达,而名落孙山者,有可能才学埋没,潦倒终生。唐代的科举考试,是推荐和考试相结合,一般的情况是,应试的士子考试前在京都长安游学,要做的主要工作是拜谒名人。如果能得到名人的提携奖掖,便等于成功了一半。或者换一句话说,没有名人的推荐,在科场得意便希望不大。

所以,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大多数都有过拜谒名人的历史。如流传比较广泛的白居易拜见诗人顾况时,顾况听了白居易的名字后,便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看了白居易的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大加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除了白居易,得到名人推荐的“幸运儿”还有朱庆馀。

朱庆馀在登科前,所拜谒的名人是当时的水部郎中、诗人张籍。张籍一见朱庆馀,非常欣赏,便引以为知音,于是在朱庆馀的数十篇诗文中,通过吟诵修改,只留下二十六章,然后经常带在身上,向当时的名士推荐并大加赞扬。由于当时张籍非常有名气,于是知道的人,便都抄录朱庆馀的诗文讽诵。由于张籍的大力推荐,朱庆馀科场得意。大约在科举考试还没有出榜的时候,朱庆馀便作了后来被《唐诗三百首》选录的诗《闺意献张水部》,诗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的这首《闺意献张水部》并不难读懂,诗意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却有另一番景色。

在当时,对新妇来说,第一次见公婆非同小可,新妇第一次给公婆留下印象的好坏,可以说决定着新妇未来在家庭中的地位、身价及前途等问题,所以需要认真地精心梳洗打扮一番才是。当我们读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时,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昨夜的红蜡烛还在点着,天还没有亮新妇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来到镜前,在洞房红烛的光照下,开始梳妆打扮。

此时,看似新妇正在静静地为自己梳妆打扮,但她的心里是焦急而又忐忑的,还要在言行上求文静,加上多少还带有的羞涩感,这就是女人新婚时的心理。所以,就是在征求丈夫意见的时候,她也是轻声细语地说:你看这样打扮行吗?这首诗中的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正是对此最佳的刻画与描述。这里妙就妙在“低声”一词上了,诗作者巧妙而形象地把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含蓄和羞涩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后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朱庆馀】

【《闺意献张水部》诗意图】

其实,朱庆馀把这样一首优美的“闺意”诗献给张籍的本意并不在于此。诗的表象是状客观之物,目的却是寓物外之意,使其形之意寓于有形的状物之中。朱庆馀要表达的是,想问问张籍,他已经参加了考试,不知是否能考中。

张籍读了朱庆馀这首诗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也用大致同样的手法,酬和了一首诗,诗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用新妆越女来比喻朱庆馀,说他就像出镜心的新妆越女,已经知道自己非常明艳了,还在沉吟。接着又说齐纨即使还没有织成,已经成了人间珍贵的物品,暗示朱庆馀考试没有问题,因为他这一曲菱歌(即《闺意献张水部》诗)足以与万金相匹敌。其实张籍也用了朱庆馀的手法,十分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这两首诗,简单地说只是一问一答,但问和答都用了比喻的方法,或者说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但妙就妙在,前者通过闺意而问,后者以越女出镜心而答。也正因为有了这一问一答,才有了这千古的诗坛佳话。

如果说诗是传达情感的,那么这两首诗所传达的感情,也是很值得我们回味的。朱庆馀的诗,既表达了他的谦虚,也表达了对张籍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更重要的是,他将闺意与他当时的心态表达得十分准确且有情趣,使一个本来非常俗气的问题,充满了诗情。张籍的回答,用了与朱庆馀相同的表达方法以诗唱和,对朱庆馀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他对朱庆馀的欣赏。也正因为张籍的欣赏,朱庆馀的才学,才得以流传至今。

【张籍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