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文章说自然也有点 “悲的色彩”,但 “主旋律是愤而远嫁,演出了一出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伟业”。的确,昭君和番,使边疆烽火熄灭五十年,解除了广大人民征戍之苦,加强了民族团结。两千多年来,昭君一直获得蒙族人民的爱戴,甚至被当做神来崇拜。汉元帝昏庸无能,长期不兴文治武,边防松弛,无力御敌,长期采取妥协忍让的和亲政策,苟且偷安。杨一清的 “能使明妃嫁单于,画师应是汉功臣”。

志毅学友:

昭君的故事流传甚广,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咏叹昭君的作品。读了你的 《青冢黄昏》,我完全同意你对杜诗的分析和对王昭君的评价。西汉竟宁元年 (公元前33年)昭君主动请缨,自告奋勇去匈奴与呼耶单于和亲,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壮举。你文章说自然也有点 “悲的色彩”,但 “主旋律是愤而远嫁,演出了一出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的伟业”。的确,昭君和番,使边疆烽火熄灭五十年,解除了广大人民征戍之苦,加强了民族团结。其功劳可与卫青、霍去病并驾齐驱。两千多年来,昭君一直获得蒙族人民的爱戴,甚至被当做神来崇拜。你文章末尾写蒙族同志精心培育护理看昭君墓旁的灌木,体现了他们的一种心情 “让青冢常青”。真是意味深长!你在 《青冢黄昏》中,批评一些文人将昭君写成凄凄惨惨的薄命红颜。的确,历来虽有一些惋惜、悲悯昭君和番的诗,但主旋律仍是歌颂她的壮举的。现举几例:

“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能为君王罢征战,甘心玉骨葬红尘。”(北宋郭祥正 《王昭君上马图》)“旁人莫讶腰肢瘦,犹胜嫖姚千万兵。”(元赵介 《题昭君图》)“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宋刘子晕 《明妃出塞图》)“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吴师道 《昭君出塞图》)

翦伯赞同志 《游昭君墓》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我下面再谈点对汉元帝和毛延寿的看法。

对汉元帝的看法,先引古诗为证:

一是讥讽当时朝廷的昏庸,边将的无能,在强敌面前束手无策,只好让一个弱女子去和番,以纾国难。如胡鲁 《汉室》:“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顾钰 《昭君怨》:“不恨妾身投塞外,却怜汉室竟无人。”

二是矛头直指汉元帝,谴责他以画工为耳目,贤愚不分,美丑不辨。徐钧 《王昭君》:“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曹雪芹 《明妃》:“君王纵使轻颜色,欲夺权何必画工。”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怨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时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更进一步指责道:“绝色天下无,一时难再得。虽然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和王介甫明妃曲》)。进而尖锐地针砭道: “耳目所及尚如此,百里安能制夷狄。”清刘献庭 《王昭君》:“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如何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汉元帝昏庸无能,长期不兴文治武,边防松弛,无力御敌,长期采取妥协忍让的和亲政策,苟且偷安。和亲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权宜措施,但国家要长治久安,还得富国强兵。

下面再看看古人对毛延寿的看法,很多诗都是为毛延寿翻案的。现举几例:

杨一清的 “能使明妃嫁单于,画师应是汉功臣”。(《咏昭君》)杜溶的 “若写赵家双姐妹,画师功已敌萧何”。(《王嫱故里》)吴荩的 “留得蛾眉靖边塞,可知延寿是忠臣”。(《昭君》)许宗彦的 “当时合把毛延寿,画作麟台第一勋”。(《咏昭君》)《汉书》是没有写毛延寿其人的。昭君出塞是真人真事。经过长期流传,特别是经过 《西京杂记》等文人笔记,昭君故事才远离史实,越演越繁,生出 “毛延寿索贿不得,在画像上丑化昭君,蒙蔽汉元帝,弃昭君而不顾。后来昭君愤而和番,元帝见了,惊为天人,后悔不及,杀了毛延寿”。这段 “公案”,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并拿毛延寿做替罪羊,为汉元帝开脱。

发表于 《贵州日报》2009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