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团结谱新曲

民族团结谱新曲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团结谱新曲宁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包括满、东乡、蒙、苗、壮等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全区总人口600万,其中回族人口213万,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9%,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心与心相连、手与手相牵,各族各界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已经成为把宁夏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力量之源。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实施,使民族自治权利更加具体化,保障了宁夏充分享有回族自治地方的权利。
民族团结谱新曲_话说宁夏

民族团结谱新曲

宁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包括满、东乡、蒙、苗、壮等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全区总人口600万,其中回族人口213万,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9%,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心与心相连、手与手相牵,各族各界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已经成为把宁夏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力量之源。特别是近5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GDP年平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保持2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

50年来,宁夏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享受到切实照顾。

《民族区域自治法》自1984年实施以来,宁夏先后制定了14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决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实施,使民族自治权利更加具体化,保障了宁夏充分享有回族自治地方的权利。通过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增强了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的责任和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环境,为加速我区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把每年的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月”;自1983年以来,先后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集体551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个人1730名。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一直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组织保证。

截至2007年,宁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20%,比2000年增长1.8%。其中,党政机关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3.6%。

1993年以来,宁夏先后选送10批共102名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挂职锻炼。在全区公开招考公务员时,回族考生享受笔试总成绩加10分的优惠政策,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在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回族考生的笔试总成绩加5分,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3分。此类考试中,部分职位还设定了只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的条件,保证了少数民族人员的录用比例。

截至2007年,全区5个地级市及回族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的县(区)、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中,都配备了回族干部。自治区党委在全区推荐选拔258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采取“上派下挂”相结合的方式走上了领导岗位。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使农民收入增长强劲,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

宁夏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固原市、中卫市和吴忠市,占全区回族人口的80%以上。针对南部山区不同类型贫困片带的具体情况,宁夏先后建成了红寺堡、镇北堡、孙家滩、甘城子、月牙湖等一大批移民区,其中红寺堡作为移民扶贫开发区,共有19.5万多移民至此。

2007年,宁夏确定了新一轮生态移民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从中部干旱带移民搬迁20多万人,投资28.42亿元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有步骤地整村转移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

img94

1935年8月,红十五军领导人程子华赠送给西吉县兴隆镇南大寺的锦旗

同时,宁夏还启动实施了“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培训就业工程”等培训工程,并与有关市、县(区)签订了“劳务输出责任书”,确定目标,制定措施,明确任务,筹集资金,不断提升劳务经济产业化水平。

据统计,仅2004~2006年,宁夏民政部门共为回族群众聚居比较集中的山区9县(区)下拨救灾资金1.7亿元,占全区25个市、县(区)资金总数的69.9%。全区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老人等近50万人。其中,将14.8万人纳入农村制度性救助,少数民族人口占44.8%;有近8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少数民族人口占28.7%;有21.6万城市特困居民纳入城市低保,少数民族人口占24%。同时,建立了稳定的社会救助资金增长机制,农村自然灾害救助和特困群众制度性救助资金,由2003年的82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4亿元,增长了41%;城市低保资金由2003年的1.3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2亿元,增长了14.7%。

近年来,宁夏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使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2001年,宁夏开始实施的百所回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历时7年,投资3亿多元,现已建成87所学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教育的办学水平。

2002年1月1日,我区《民族教育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坚持以提高回族学生入学率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的普及水平,加强民族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回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措施,努力缩小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2003年,面向南部山区及移民吊庄地区招生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开始招生。该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目前,该校扩建工程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扩建后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校生规模可翻一番,可达6000人。

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银川新建宁夏育才学校,设计规模为1万人,仍然面向山区培养优秀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目前在校学生4000人。2008年,该校将全部建设完毕,秋季开学后在校生可达7000人。

截至2007年年底,我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50所,在校学生139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36.64%,与全区少数民族适龄受教育人口比例大体相当,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33%。全区有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校217所、民族职业学校2所、民族预科学院1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办学体系,民族教育事业实现大提速,进入注重质量、效益、公平、和谐发展的黄金期。

近年来,宁夏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其中,“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5年来演出300余场,参加演出人员1万多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成为宁夏民族文化工作的新亮点,被文化部评为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回族歌舞剧《回之韵》《我们宁夏好地方》,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均取得好成绩;回族花儿舞剧《曼苏尔》曾获优秀剧目奖、表演金奖;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入京演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好评。自治区倾力打造的回族歌舞精品《花儿》,将在年内与观众见面,并被确定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随着自治区50大庆的临近,民族文化工作和各项活动也渐入高潮,正在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回族》,全面展示了回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2003年,宁夏实施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了宁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制定了实施方案,经过调查摸底和筛选,集中编写了《宁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回族器乐、回族服饰、张氏回医正骨疗法、隆德县杨氏家族泥塑等8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宁夏已新建了自治区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固原体育馆、宁夏会展中心,而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建设堪称“大手笔”,其规划的一期工程有主题广场、回族博物馆、礼仪大殿、民俗村、回族歌舞演艺中心、穆斯林餐饮中心等。目前,文化广场和回族博物馆已建成投入使用。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回族博物馆,该馆是全国第一家回族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回族文物古迹,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的目光,受到多方人士的赞赏和肯定。

过去的5年,宁夏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今后,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宁夏上来,维护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局面,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这是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全区600万回汉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所在。

(海清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