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强调“礼”对于家国天下的作用和意义。所以,遵守礼仪,意味着爱与敬同时存在。两家人的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论语·学而》

这是有子对于“礼”与“和”概念的解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是,子说:“礼(各种国家礼仪规范)的作用,以遇事都能处理得恰当,使社会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对于“礼”的理解,除了上文所言,礼是外在的,仁德才是礼的内核之外,还要从“礼之用,和为贵”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礼”的意义。

儒家非常强调遵守礼的实际意义,就是说,礼不只是拿来作为立足社会、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规范,它的功用旨归,在于使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的人能够和睦相处。《阳货》载:“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这句话的涵义是,作为“礼”仪的两大支柱载体——礼器和音乐,不是表面上看这么简单。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也是儒家所希冀的理想的人伦社会景象。《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清楚的,各安其分,其界限不容紊乱。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僭越、弑君,子逆亲、弑父的现象屡有发生。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强调“礼”对于家国天下的作用和意义。此处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各安其序,这样社会才能够安定。

对于“礼之用,和为贵”道理的正确理解,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礼是社会规范,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规矩的化身,手电筒只照别人,忘记了要求自己;礼是古代社会的法,但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法,以人为本,是早期儒家提倡的礼的核心,礼在要求规矩的同时,又承认变通。所以,遵守礼仪,意味着爱与敬同时存在。这一点和西方的平等是有着不同的人文特点。西方人讲平等,受西方思想影响,现在我们许多人也爱讲平等。认为礼的规范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一概要不得;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学、上下级……都用一个“平等”概括。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现代社会中人格上人人平等,应该废除等级制下的贵贱尊卑关系,但不能抹杀差别,不能否定礼。只讲平等,没有礼的规范,不讲恭敬、礼让,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让”,是达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修养。《里仁》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何有”的全意是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如礼何是把礼怎么办?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近几年来,在国内和国际航班上屡屡发生中国人的打架事件,以至于形成了“飞机斗殴”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仅以2012年为例,6月30日从昆明飞沈阳航班上5名女子因为调整座位打群架,飞机中途经停武汉时机长拒绝5名女子再乘坐航班,警方也对5名女子进行了治安处罚。9月2日由苏黎世飞往北京的LX196航班因两名中国籍乘客在机上斗殴而被迫返航。9月7日在塞班飞上海的航班上出现多位乘客互殴的场面。

小飞机,大世界,乘客的言谈举止是当下世相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和社会公德的集中展示。飞机为公共场所,乘客必须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维护公共安全是公民不可推脱的责任。在飞机上斗殴这种缺乏现代文明和公共道德的不良言行,使国人的素质在全世界饱受诟病。这些在飞机上呈一时之勇,非要为芝麻大点儿的利益打得你死我活的“土豪”,至少在以下三点应该引以为耻:危害公共安全,违反航空法规,损害民族形象。

古代“六尺巷的故事”值得我们效法: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人的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礼是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古代的礼有许多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能够继续存在,也会改变其形式。古代的礼是建立在个体农业基础之上的,缺乏公共生活领域的规范。在公共生活领域建构新的礼仪规范,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城镇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逾越的重要工作。类似“飞机斗殴”事件、不予让出“老幼病残孕”专座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物质上富裕起来的国民在行为规范上既没有沿袭传统的“和为贵”的理念,又没有在行为上适应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风俗和规范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