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竺可桢礼请讲学

竺可桢礼请讲学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竺认为可以称为“国学研究班”,“名曰会,则必呈请党部”,怕引起干涉。并认为是竺不见信于己,进而怀疑竺邀请讲学的诚意。竺得知马确切起程日期后,乃派人、车在中途迎候。在浙大期间,受到竺的礼遇和重视。竺多次去看望、听课,学校的重大活动都请马参加并讲话。如1938年学生毕业典礼上讲话的教师就只马一人。在泰和时,竺夫人张侠魂女士不幸去世,浙大师生莫不痛悼,但竺在日记中两次提到马。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教授。有学术著作三百多万字,不少文章是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赞扬的。他先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复旦公学和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公费留美,先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又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读气象学,1918年得博士学位回国。回国后在武昌、南京、天津等地的大学任教。1927年起至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后任所长。1936年4月任浙大校长,前八年仍兼任气象所所长。

竺虽是绍兴人,但因长年在外,对浙江的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到杭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杭州有哪些可以聘请到浙大讲学的人才。当下有人向他介绍了被杭州人视为瑰宝的两个人马一浮、邵裴子。对邵,竺即往访。对马,因听说马不轻易接见来访者,而且向来自感学识不足,不愿出门讲学,所以未敢贸然往访,而是先找马的友人、学生代为说项。自己也从各方面了解到马亦是绍兴东关人,和自己的大哥同榜进学,马为榜首,大哥是第五名。有了这些谈话资料,就找马的熟人陪同去拜访马。马开始辞以自己不知“今时学校所以为教”,自己平时所讲不在学校的教学内容范围内,对学生未必有益,不如其已。后来,竺一再托人代请,马为其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才“不复坚持初见”,同意讲学,但又对讲学的时间、内容、地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五个条件。经过反复协商,其他方面均取得了一致,但在名称上却无法统一。马认为须在学校所有科目之外,纯粹以讲学意味出之,使知有修己之学,故提出要称为“国学讲习会”,并拟定了“□□大学特设国学讲习会之旨趣及办法”(编者注:原文即是□□)。竺认为可以称为“国学研究班”,“名曰会,则必呈请党部”,怕引起干涉。马是闭门做学问的人,对社会上的种种情况不甚了解,所以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此而须受干涉,则学校各系讲堂上课亦须受干涉邪?既于学校无益而有妨,何为多此一举?”并认为是竺不见信于己,进而怀疑竺邀请讲学的诚意。

1938年,马一浮在江西泰和为浙大讲学时,在遐观楼(浙大图书馆)前和浙大部分教师合影

抗日战争开始,竺带领浙大师生先迁浙江建德,再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当浙大在泰和时,马也从杭州经桐庐到了开化。在日寇步步进犯的形势下,开化已不是可以久留之地,下一步又当往哪里避呢?现实之计是就近入赣,以求稍远战火。但是,到桐庐有外舅的坟庄屋可居,到开化有老友叶左文可依,都能做到“虽曰流离,尚未失所”,到江西又将如何呢?困难之中想到了竺,就在1938年1月12日写信给竺,说如敌人压境,“舍入赣,别无他途,然向于赣中人士,鲜有交旧,一旦栖皇羁旅,托足无由……傥遵道载驰,瞻乌爰止,可否借重鼎言,代谋椽寄?使免失所之叹,得遂相依之情”,表示“但令不陷寇窟,别无余望”。竺得信后,想到的不是“代谋椽寄”,而是“再续前议”。于是先发电、再长函,聘马为“国学讲座”,重申讲学内容、时间均由马自己定。马深感其情,也为了“存绝学于末运,扶仁道于衰微”,乃接受聘请。竺得知马确切起程日期后,乃派人、车在中途迎候。3月29日,马抵泰和,稍作安顿就开始讲学。第一天开宗明义,说讲学目的在于“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之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并且指出,讲学只是为大家“指示一个途径”,学问是终身之事。要求大家先“立志”,则“远大可期”。为了教学生立志,接着就讲宋代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教,希望学生“竖起脊梁、猛著精采”、“堂堂的做一个人”。然后才讲“楷定国学名义”,讲“六艺论”、“义理名相论”等。马当时的讲稿均当堂印发,从校内流传到校外以后,先由王子余铅印于绍兴,再由吴敬生、詹允明等铅印于桂林,是为《泰和会语》。1940年,沈敬仲、乌以风等又合宜山所讲,合刻为《泰和宜山会语》,广为流传。

在泰和讲学期间,马从抗日歌曲中,感受到“声音之道,入人最深”,故托人为横渠四句教谱曲,石印后发给学生歌唱,以激励学生继绝学于国事艰难之时,为万世太平而学习的热情。在学期结束,浙大举行第十一届毕业典礼时,议程之一就是学生唱此歌以明志。

马在浙大共讲两个学期,后因入川创办复性书院而离开。在浙大期间,受到竺的礼遇和重视。竺多次去看望、听课,学校的重大活动都请马参加并讲话。如1938年学生毕业典礼上讲话的教师就只马一人。在讨论校训校歌时,决定校训为“求是”二字,校歌请马写。马不辜其望,很快写出了突出求是精神、实践精神、牺牲精神的歌词。校歌从1941年在全校总理纪念周及重大集会开始集唱起,对推动浙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作贡献起了积极作用。在泰和时,竺夫人张侠魂女士不幸去世,浙大师生莫不痛悼,但竺在日记中两次提到马。在众多送挽联者中,他突出说:“翼谋、一浮及教职员挽联颇不少。”在吊丧者中,又说:“八点,马一浮来吊丧,渠先一日已送挽联来,并作一函,极恳挚可感,今日又来吊。”马离开浙大时写了一首告别诗,他也全文抄在日记上。

马入川创办复性书院,竺虽舍不得马走,但一则因为聘请时就声明以客礼相待,来去自由;二则一年不到浙大已由江西泰和迁到广西宜山,正在考虑再迁,为马先生计,与其这样随着浙大不停地搬迁,不如早日入川,较为安定;三则马曾讲过:“浮虽浙人,生长于蜀,蜀中尚有丘墓,亲故不乏。故入蜀之志,怀之已久。”现有入蜀的机会,应该遂其素志。就这样,竺反复为马考虑之后,不仅同意马走,而且还对马以后的工作予以支持。复性书院筹建时期,马的得力助手贺昌群先生,即继马离浙大至书院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