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陆九渊讲学

陆九渊讲学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陆九渊像陆九渊字子静,学者称为象山先生。据《象山先生行状》所载,陆九渊三四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并就这个问题深思苦想,废寝忘食。陆九渊的弟子大都集中在江西和浙东这两个地方。浙江诸门生,信奉陆九渊的“本心”之说,致力于心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他们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人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学者称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先祖在五代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居金溪,“买田治生,赀高闾里”(《陆象山全集》卷二十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成为当地较为显赫的大户。到其父陆贺时,陆家已开始衰败,陆九渊称自己“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陆象山全集》卷二十八《宋故陆公墓志》)。到陆九渊之兄陆九韶治理这个家庭时,又有较大起色。

陆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宗法家族,其家庭结构及管理是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和家长制。陆家“累世义居”,选出一个年纪和辈份最长者为家长,全家人受制于他。每年家长分派子弟分别管理家事,诸如田畴、租税、出纳、炊火、宾客之事都有人专管。每天早晨,家长率众子弟谒拜先祖祠堂,击鼓诵训戒之辞。子弟有过错,家长会集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鞭笞之。对于屡教不改者,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宋元学案》卷五十七)。由于“家道之整著闻州里”(《陆象山全集》卷二十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受到孝宗皇帝的赞扬。

据《象山先生行状》所载,陆九渊三四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穷际”的问题,并就这个问题深思苦想,废寝忘食。8岁时,他就感到程颐的言论与孔子孟子不相符合,并开始怀疑程颐的言论。这些传说不免有些夸大,但至少表明陆九渊很早就摆脱了程学的羁绊,转而向内心探索世界的奥秘。

乾道八年(1172年),陆九渊科举中选,赐同进士出身。以后,他与学者进行广泛的交往,远近学者纷纷前来求学问道,他遂将自家的东偏堂——槐堂开辟出来专门作为讲学的场所。

淳熙元年(1174年),陆九渊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这时他已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并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在思想观点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淳熙六年(1179年)调建宁府崇安县主簿。八年(1181年),率门人赴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并宣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受到朱熹的赞扬。同年六月,史诰推荐他为都堂审察,未赴。九年(1182年),被荐为国子正,在国子监讲授《春秋》。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主管台州道观闲职,回江西故里讲学。其思想学说吸引了许多人,每次在城里讲学,听众总有二三百人,以至容纳不下。县官为他在学宫中专设讲席。次年,到江西贵溪的应天山讲学,建立“精舍”作为讲习场所,四方学徒汇集于此,听其讲授。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即位,诏陆九渊知荆门军(今湖北当阳),陆九渊因著书而未赴任。直到绍熙二年(1191年)才赴任,绍熙三年(1192年,即据考证为1193年初)便卒于任所。在荆门期间,每到朔望或者闲暇之日,他总是到学宫教诲诸生,一次讲《洪范》时,听者竟达五六百人。他治理荆门也颇用心思,从而得到宰相周必大的赞扬。

陆九渊的弟子大都集中在江西和浙东这两个地方。江西诸门生,大多数是簇拥陆九渊讲学,致力于创建陆学门户,他们以傅梦泉、邓约礼、傅子云为代表,人称“槐堂诸儒”。浙江诸门生,信奉陆九渊的“本心”之说,致力于心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他们以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代表,人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

陆九渊一生述而不作,著述很少,这也是心学不同于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后者往往借助于注解经书章句以阐发思想学说,因而总是致力于注经、解经,所以二程、朱熹著作甚丰。陆九渊则主张“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阐发学术思想不受经学形式的局限,所以不重注解经书。《陆象山全集》包括了陆九渊的所有著述,其中汇集的只是陆氏的书信、杂著、讲义、语录和诗作,没有一部注经的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