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国藩的两副面孔

曾国藩的两副面孔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理应入列凌烟高阁。但曾国藩却还意犹未足,与子弟书中常有自责之词。有始无终,恐怕也是曾氏对自己的苛求。倒是曾国藩幸存的墨宝,倘为真迹,一定价格不菲。曾国藩以“三耻”为家族中的子弟说法,平时严格督促,曾氏门下,出了许多活跃于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其教子之道也颇为后人称羡。英雄自古多情,曾国藩虽然被人尊为古今完人,却也不是例外。但传说中竟也有曾国藩开府金陵、泊舟秦淮、适兴冶游的事。

毛泽东年轻时心气颇高,“粪土当年万户侯”,确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但自尊不是自大,青年毛泽东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那就是曾国藩,曾有“独服曾文正”的告白。我读过曾国藩写的文章、日记、尺牍,也读过关于他的传记,非常敬服这位挽狂澜于既倒,让一个正在陆沉的王朝起死回生的近代儒生。曾国藩文武兼备,他的文章继承桐城派的衣钵,强调载道,他为征讨太平天国传檄天下的文告标榜的也是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决维护;他的日记、尺牍尽是立于纲常伦理的自省与对子弟的训导,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有关他的传记侧重介绍他辉煌的事功,对他的情感世界较少涉及,因此曾氏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秉持礼法、缺少情趣的理学大师。其实大师也是人,既有理性的秉持,也有很感性的情趣。李鸿章的回忆文章里就有曾氏幽默风趣的生动描述。孔子不删《诗经》中的爱情诗,为见南子事,向子路发天打雷劈的毒誓,不拒绝“从众”,体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品格。对曾国藩,我觉得也不妨从多个侧面进行观察,还原其真实的形象。

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理应入列凌烟高阁。他平日倡导修身,责己甚严,又强调践履;不厌其烦地给子弟们寄去一封封家信,对持家、处世、待人都有反复的叮咛,说他是古今完人,并不为过。他的“三耻”说,给我的印象最深。

曾氏信奉儒家教义,“日三省乎己”,经常在自己身上挑毛病。虽然功成名就,凡人只要愿意检点,哪能找不到毛病?这不,一番自审之后居然还有“三耻”之憾。曾氏说他生平有三件事未契其心,引以为“耻”,还在给大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再三嘱咐,让其发奋,替乃父雪耻。曾氏所说的“三耻”是:不通天文算学;做事往往有头无尾、不能持之以恒;字写得不好。曾氏“三耻”之说,虽然言之凿凿,相较于事实其实还是有不小的出入。

我觉得准确地讲,曾氏对天文算学并非一无所知,从他教子时的情形看,应是略知,未及深通。想想看,科技发展、学科细分,要做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谈何容易!曾国藩书读得多,书生本色;后来从政成为政治家,竟将清廷各部主官都做了一遍;以后因缘时会,投笔从戎,成为大军统帅,久历戎行,既有学又有行,居然还有兵书行世。这样算下来他这一生已经跨了好几个学科了,称其博学多能大约也不为过。但曾国藩却还意犹未足,与子弟书中常有自责之词。比起曾氏来,今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反思的地方更多。拿笔者来说,考大学时数学只得了二十来分,算学不通是显见的事实,还差点影响了自己的前程,现在想起来还引以为恨。因为人文、自然有学科界限,不通数学还可以自慰,但名忝学林却不谙佛法、不懂《易经》,难道也能得到原谅?

有始无终,恐怕也是曾氏对自己的苛求。即拿他与当时席卷东南、所向披靡的太平军作战来说,刚上战场时,曾国藩也是连吃败仗,但他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终于训练出一支虎狼之师,石头城破,东南底定,十年征战,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终于毕功,怎能说做事有头无尾。倒是我们这些人做起事来,往往浅尝辄止,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难得至善,更无论臻于极境。

至于写字,讲论起来真是羞煞了人。20世纪90年代电脑开始代替手写,如今的年轻人能写一手好字的恐怕十个人中也难以数出一两个来!倒是曾国藩幸存的墨宝,倘为真迹,一定价格不菲。我觉得名人只是原因之一,曾国藩的字是练过的,很见功力,极有可观;他指导儿子时着眼于墨色、执笔,说的都是内行话,足以证明他的书法造诣超出常人许多。相比之下,今天的那些所谓名人,因有名位而生“底气”,笔力平平,居然敢到处涂鸦,倘还有点花拳绣腿的功夫,更是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其境界与曾氏相比实在差得太多。

可见曾氏“三耻”,多半是自谦,但也体现了理性的秉持。严于律己且有自知之明,确是做人的千古至理。曾国藩以“三耻”为家族中的子弟说法,平时严格督促,曾氏门下,出了许多活跃于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其教子之道也颇为后人称羡。

至于曾国藩的感性一面,单从他赠给秦淮烟花的一副对联便可略知端倪。

英雄自古多情,曾国藩虽然被人尊为古今完人,却也不是例外。联句是这样写的:“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了;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联句写得很悲情。都说吟诗弄文皆为有感而发,联句中肯定藏着一个让曾国藩伤心的故事。联句文化含量极大,较多出处,其中意境让我联想到唐代的一位多情的才子,感觉上联“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了”,与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异曲同工,表达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怅恨。而下联梁空泥落、燕子去来的意境亦能见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影子,又同刘禹锡有关,表达的是作者深深的惋惜、失落之意。一将功成万骨枯,曾国藩人称“曾剃头”,久历戎行,一生杀人无数,想不到竟也这般柔情,与唐代的那位风流才子有着极深的渊源。推想盼燕归来,指代的大概正是秦淮河畔让曾国藩魂牵梦萦的一位美人。我当然知道,将曾国藩与唐代才子相提并论不免会贻人口舌,多少有点亵渎中兴名臣、古今完人的意思。但传说中竟也有曾国藩开府金陵、泊舟秦淮、适兴冶游的事。其实狎妓、喝花酒,在清代士人甚至官员中非常普遍,例如同为中兴名臣的胡林翼年轻时便常在秦淮河边厮混。清宗室宝廷是有名的清流人物,道貌岸然,不仅狎妓,而且娶妓,还闹出了很多笑话。看来大贤不拘细行一语,完全可以用来为曾氏开脱。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到联句所包含的那个故事:在夜色苍茫的秦淮河上与一位章台女子推杯换盏、眉目传情,又专门结思联句相赠,表达惜别的不舍,这不是我们经常在古代戏剧里看到的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吗?只可惜曾国藩名气太大,为贤者讳,他的这点本不该苛责的雅好,早就被人忽略掉了。但这么一忽略,曾国藩便只能是完人,而不是真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