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宗棠的一副名联

左宗棠的一副名联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宗棠的一副名联假若你到兰州碑林去参观,在主体建筑草圣阁北门,会看到左宗棠写的一副楹联,悬挂在两边门柱上。他可能亲眼看见过左宗棠这副楹联的原刻。《左宗棠传》,是由左景伊编写并于1997年出版的。左宗棠从肃州出发,进军新疆,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随行,显示了不获全胜决不生还的决心。据左景伊著《左宗棠传》,是“大将筹边尚未还”。左宗棠的过错,主要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镇压太平军、西捻军和陕甘回民反清斗争。
左宗棠的一副名联_萤光集

左宗棠的一副名联

假若你到兰州碑林去参观,在主体建筑草圣阁北门,会看到左宗棠写的一副楹联,悬挂在两边门柱上。

这副楹联是七言联: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读之,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而且意境高远,发人深思,不愧为近代一副名联。前几年,在兰州隍庙文物市场,我曾经看到潘龄皋的一件书法作品,写的就是这副楹联。

潘龄皋,河北人,进士,曾经在甘肃长期工作,清宣统三年任提学使,民国十年十二月到十一年七月任甘肃省长,著名书法家。他可能亲眼看见过左宗棠这副楹联的原刻。

现在,兰州一些书法家也经常写这副楹联。我也喜爱,偶尔书赠友人。

这些年,读甘肃近代文史,搜集书法、碑刻,经常碰到左宗棠其人其事,如果对他毫无了解,那怎么行呢?为此,读了《清史稿》、《甘肃通志稿》、《左文襄公全集》中的若干篇章,还读了《左宗棠年谱》、《左宗棠传》。《左宗棠年谱》,是左宗棠去世以后几年内,由罗正钧编写的。《左宗棠传》,是由左景伊编写并于1997年出版的。

img56

流萤书法作品

左景伊,左宗棠的曾孙,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化学系,20世纪40年代留学美国,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读了这些书,对左宗棠大致有所了解。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卒于光绪十一年,享年74岁。这个人,按老百姓的说法,“少不得志”。他21岁中举后,22岁、24岁、27岁,三次参加会试,都没有中。从此以后,再没有参加会试,一生没有中进士。因此,他以后给甘肃试院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下联是: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现在这副楹联还悬挂在萃英门至公堂。当官,也是到了49岁,由潘祖荫、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保荐,才以四品京堂候补的头衔,随曾国藩帮办军务。可是以后,“一帆风顺”,“青云直上”。

咸丰十一年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任闽浙总督。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同治五年调任陕甘总督。同治七年晋太子太保衔。

同治十二年封协办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同治十三年晋升东阁大学士。光绪元年,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三年晋封二等侯。光绪七年到北京任军机大臣,以后调任两江总督。光绪十年,再任军机大臣,后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光绪十一年病逝于福州。死后追赠太傅,谥文襄。

纵观左宗棠一生,比较一致的评价是:有功有过,功主要是力排众议,坚持进兵新疆,从沙俄、英国及其傀儡阿古柏手里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尊严,保持了领土完整。

当时,对要不要新疆,争议激烈。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事时岁需兵费二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以为不便。”“而中国目前力量实不能兼顾西域。”“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坚决主张放弃新疆。而左宗棠认为:“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坚决主张西进,收复新疆。在此关键时刻,“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左宗棠从肃州出发,进军新疆,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随行,显示了不获全胜决不生还的决心。收复新疆,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理所当然地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毛泽东讲:“没有左宗棠,新疆的事难说。”王震讲:“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还有,他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积极兴办近代工业,如在福州建造船厂,在兰州办织呢局。这个织呢局,我在兰州上中学时曾见过,地址在兰州中学和兰州师范的中间。当时还穿过这个厂子织的粗呢子,大家叫作“麻袋片子”。1949年以后,搬到黄河北,改名兰州第二毛纺厂。左宗棠还重视修路、栽树、办书院、设书局,在兰州创办试院。著名的绵延几千里的“左公柳”,就是那时候栽的。写到这里,有件事顺便说说。杨昌浚写了一首歌颂左宗棠的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湖南湘乡人,“同治元年,从左宗棠入浙”,“九年,除巡抚”,以后,“坐余杭葛毕氏案褫职”,就是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讲的那件事。光绪四年,左宗棠要进军新疆,把罢官在家的杨昌浚调来甘肃,帮办军务,以后任陕甘总督。杨到甘肃以后,看到大道两旁杨柳成行,浓荫蔽日,心有所感,写下了那首诗。题为《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甘棠”,称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者。以后对这首诗的第一句,出现了几个版本:“大将筹边尚未还”,“大将西征尚未还”,“大将筹边未肯还”,“上相筹边尚未还”,等等。据左景伊著《左宗棠传》,是“大将筹边尚未还”。

左宗棠的过错,主要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镇压太平军、西捻军和陕甘回民反清斗争。他也因此节节高升,名重一时。

左宗棠这个人,文才也很好,能文,善作楹联,字也写得好。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现在,在兰州书画市场上,他的一副品相好的楹联,价在三四万元。

据史书记载,左宗棠是同治五年调任陕甘总督的,先是忙于镇压西捻军,直至同治八年,才在泾川“受总督印”。到兰州的时间,是同治十一年七月。这里,我要讲的是和那副楹联有关的事。左宗棠到兰州以后,驻节总督衙门,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兰州市委那一片。他在总督衙门的节园里,修了三个水池子,把黄河水引进来,经过沉淀,供饮用。他为此写了《饮和池记》,刻于碑石。他在这篇文章中讲:“轮挹河流上西城,傍堞迤行,东入节园。园西北阜,垒石峻山曾,高逾仞,疑积石也。阜下,搏泥沙,煅石为灰剂,为三池款之,静极明生,黄变为碧,如湘波然。绕澄清阁,供烹饪,汲饮,灌溉。”这个“轮”,是让擅长机械制造的总兵赖长制造的,名曰“吸水龙”,实际是一种简易水泵。按左文讲,把黄河水吸上来,先上西城,沿城墙东行,引到节园的三个池子里,最后一个大池命名曰“饮和池”。左文讲:“用工万九千余,皆亲军力,未役一民也。用钱五百余缗,使者之俸余也。”经费是他掏的,用工是其部队干的。“呼民取饮,则瓶、瓢勺、罂盎之属早具,乏者,或以织柳之器来,或手掬而饮。老者、弱者、盲者、跛者,群熙熙然,知惠之逮我也。”左宗棠对这件事,对这篇文章,自我很欣赏。他在《与吴南屏同年书》中讲:“《饮和池记》一篇,实陇中一奇。愚因金城缺水,居民艰汲,恐一旦有事,汲道断而城弗守;又浑流重浊,挟泥与沙,饮之者多愚鲁悍鸷,遂决为此。二十年后兹邦其昌乎?拓本奉寄,老人见之,将谓此作乃仿子厚也。”看来,左宗棠修此池,既考虑民饮,又考虑军事,如范仲淹在庆阳修浚“鹅池”然。子厚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也。

就在水池旁边,左宗棠将一建筑物命名为“澄清阁”,言其黄河水由浊变清之意。并题写了“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的楹联,悬挂其上。这副楹联不知何年何月,毁之无存。公元2000年6月,在兰州古玩城,有一书画商,出售这副楹联的拓片,我们以1200元购得,重刻于兰州碑林,供参观者欣赏,不致湮没。

可是问题却来了。这副楹联,落款为“左宗棠集句”,两方印章,一为“青宫太保”,一为“恪靖伯章”。这就是说,这副楹联,是集句而来。集句,是楹联创作的一种方式,其难度不亚于自撰,如果没有古体诗的深厚功底很难做。左宗棠善于自撰楹联,也善于集句。当年,左宗棠的得力干将、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在乌鲁木齐建立了一座昭忠祠,纪念阵亡将士,请左宗棠写了一副楹联:“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回?!”上联是崔颢题《黄鹤楼》末联的首句,下联是王翰《凉州词》的末句,虽然是集句,读起来,自然,流畅,感人,准确地反映了其地、其时、其人的心境。那么,兰州“澄清阁”的这副楹联,是集何人之诗句呢?为了弄清楚,我请兰州日报社夜班部主任汪文学查找。他是兰州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生,长期从事报纸工作,爱读书,文笔好。真感谢这位年轻人,从电脑上查出了上联,是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诗句。有了出处,那好办了。以后,在省图书馆找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在《山谷内集诗注》卷二十看到了黄庭坚《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中第一首为: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

深密伽陀枯战笔,真诚相见问如何。

那么,下联呢?汪文学借给我的左景伊著《左宗棠传》,其中讲到这副楹联。他讲:“俗话说,‘千年难见黄河清’,而今关内已平复,收复新疆失地的战争即将开始,他对此是充满信心的。”左景伊的意思是,左宗棠用了民间现成的一句话,将“难”字改为“复”字,以表达其进军新疆的信心。

“圣人出,黄河清”,曾经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愿望,是否有这方面的诗句,我没有查到,目前,暂时只有这样。

围绕左宗棠的一副楹联,我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其目的在于将有关的人和事交代清楚,免得读者再去查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