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詩異文釋例

杜詩異文釋例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筆者在閲讀《全唐詩》的過程中,發現唐詩中的異文頗多,而杜詩爲尤甚。據筆者粗略的統計,《全唐詩》所録杜詩異文多達三千五百餘條。《全唐詩》、《錢注杜詩》、《杜詩詳注》於知字下並出異文“委”。張永言先生《詞義瑣記》一文曾論及杜詩的這一異文,認爲“杜甫此詩原本可能是未委適誰門,改委爲知當出於後人之手,正如改《泊岳陽城下》詩‘山城僅百層’的僅爲近一樣”。《全唐詩》、《錢注杜詩》均於夢字下注云:“一作蔓。”

杜詩異文釋例

一 由於淺人的妄改而造成異文

《秋雨嘆三首》:“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全唐詩》在長字下注云:“去聲,一作伏,一作仗。”〔102〕《錢注杜詩》注云:“去聲,一作伏,荆公作仗。”〔103〕按: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八:“《東臯雜録》云:杜詩闌風伏雨秋紛紛,伏乃仗字之誤,闌珊之風,冗仗之雨也。《苕溪漁隱》曰:《世説》王忱求簟於王恭,恭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則冗長用此長字爲是,《集韻》去聲與仗字同音,杜詩舊本作長雨。”綜觀胡仔與《東臯雜録》之説,可知作長字爲是,仗則是長的同音假借字,伏則又是仗的誤字。仇兆鰲《杜詩詳注》作“闌風伏雨”,又謂“荆公本作仗雨,當即伏字之訛”,〔104〕可謂以不狂爲狂矣。其他杜詩注本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楊倫《杜詩鏡銓》以及今人所選唐詩,也都取“伏雨”之本,殆皆未之深考耳。〔105〕

《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全唐詩》、《錢注杜詩》、《杜詩詳注》於知字下並出異文“委”。〔106〕按:作委字是,作知可能是由於後人不了解委字的意思而妄改的。委字自六朝以來就有知的意思,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二六王羲之雜帖:“賢姊體中勝常,想不憂也。白屋之人,復得還轉,極佳,未委幾人?”〔107〕未委幾人就是未知幾人。下迄唐宋,委作知解的例子更多,詳蔣禮鴻師《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四篇“委 知委 委知”條,不具引。但委作知解,正如張相所説,是“字面普通而義别”的一類語詞,〔108〕淺人不曉其義,因而妄改的可能性是極大的。若杜詩本作“知”,則不會有人去無事生非地改作“委”。張永言先生《詞義瑣記》一文曾論及杜詩的這一異文,認爲“杜甫此詩原本可能是未委適誰門,改委爲知當出於後人之手,正如改《泊岳陽城下》詩‘山城僅百層’的僅爲近一樣”。〔109〕其説甚韙。

《奉贈李八丈判官曛》:“我丈時英特,宗枝神堯後。”《全唐詩》在時字下注云:“一作特。”〔110〕《杜詩詳注》此句作“我丈特英特”,前一特字下注云:“一作時。”〔111〕按:當從《全唐詩》作時,特字則可能是後人不懂得時字之義而誤改的。時字在唐代俗語中有特的意思,詳《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六篇“時 時固”條。元稹《連昌宫詞》“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頭許燃燭”,日本享和三年江户昌平坂學問所官板本的韋莊《又玄集》,特字作時,《唐摭言》卷一○“海敘不遇”篇:“任濤……數舉敗於垂成。李常侍騭廉察江西,特與放鄉里之役。”特字雅雨堂本作時。〔112〕可見時字往往被改爲特,這是因爲時字作特講,是屬於“字面普通而義别”的俗語詞,後人不曉其義,於是便徑改爲特了。

《天育驃騎歌》:“遂令大奴守天育,别養驥子憐神駿。”《全唐詩》、《錢注杜詩》均於守字下注云:“一作字。”〔113〕《杜詩詳注》此句作“遂令大奴字天育”,字字下注云:“胡仔云:東坡作字,《英華》作守。”〔114〕按:作字爲是,守字蓋出於後人妄改。《説文》子部:“字,乳也。”《蒼頡篇》:“字,養也。”(《小學鈎沈》卷一)字與下文的養乃互文同義。《錢注杜詩》注此句曰:“胡仔曰‘東坡書此詩,作字天育’,却昂馬坊頌碑:‘唐初得馬於赤岸澤,命張萬歲傍隴右馴字之。’從字爲是。”錢説是。

《瘦馬行》:“細看六印帶官字,衆道三軍遺路旁。”《全唐詩》於六字下注云:“一作火”,《錢注杜詩》、《杜詩詳注》六字下並注云:“一作火,非。”〔115〕按:作六是,作火非。《錢注杜詩》、《杜詩詳注》均引《唐六典》之文,以證六印的具體内容(文長不引),火字則或爲淺俗者不曉六印之義而妄改。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黄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全唐詩》、《錢注杜詩》、《杜詩詳注》均於精字下注云:“一作獨。”〔116〕按:作獨是。前人辨黄精爲黄獨之誤者甚夥,尤以黄庭堅、張耒之語爲最具代表性,兹迻録之如下。黄庭堅云:“往時儒者不解黄獨義,改爲黄精,學者承之。以予考之,蓋黄獨是也。《本草》赭魁注:黄獨肉白皮黄,巴漢人蒸食之,江東謂之土芋。余求之江西,江西謂之土卵,蒸煮食之,類芋魁。”〔117〕張耒云:“讀書有義未通而輒改字者,最學者大病也。老杜《同谷》詩有‘黄精無苗山雪盛’,後人所改也。其舊乃黄獨也。讀者不知其義,因改爲精。其實黄獨自一物也,本處謂之土芋,其根唯一顆而色黄,故名黄獨耳。饑歲,土人掘食以充糧。故老杜云耳。”〔118〕

《遊龍門奉先寺》:“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闕字一作闊、一作閲、一作闚、一作開。〔121〕按:“天闕”闕字,歷來聚訟紛挐,要以作闕字爲是,餘皆妄改。清人王夫之云:“‘天闕象緯逼,雲卧衣裳冷。’盡人解一卧字不得,祇作人卧雲中,故於闕字生許多胡猜亂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處,從陰鏗、何遜來,向後脱卸乃盡。”〔122〕船山此説最爲宏通,足以關聚訟者之口矣。又今人曹慕樊《杜詩雜説》列舉了三條理由,以謂“當從宋本作天闕”,其説甚辯,足可信從。〔123〕

二 因同音假借而造成異文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喜覺都城動,悲憐子女號。”憐一作連。〔124〕按:連是憐的同音借字,憐、連二字在唐人文字中有通用之例,如《敦煌變文集》卷六《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可連富貴嬌奢地”〔125〕,可連即可憐。

《重過何氏五首》:“花妥鶯捎蝶,溪喧獺趁魚。”妥一作墮。〔126〕按:妥是墮的同音借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云:“三山老人語録云:‘重過何氏詩云:花妥鶯捎蝶,溪喧獺趁魚。西北方言以墮爲妥,花妥即花墮也。’”〔127〕《杜詩詳注》:“黄希曰:《曲禮正義》云:妥,下也。蘇氏云:關中人謂落爲妥。三山老人曰:花妥,即花墮也。”〔128〕

《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緑尊雖盡日,白髮好禁春。”雖一作須。〔129〕按:雖、須音近通用,爲唐詩中所習見,李義山《中元作》“羊權須得金條脱”,須,一作雖。〔130〕須、雖通用之例,參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須(六)”。

《晦日尋崔戢李封》:“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不?”至一作志。〔131〕按:至、志並隸照紐三等,是雙聲,故可以通借。至、志通用之例,見於敦煌變文,如《敦煌變文集》卷五《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若能不退從前至(志),妙法多應便得聞。”〔132〕此借至爲志。又卷五《維摩詰經講經文》:“還知彼處有傾摧,如剪(箭)射空隨(墮)志(至)地。”〔133〕此借志爲至。

《擣衣》:“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别心。”經一作驚。〔134〕按:經、驚二字音近通用(同屬見母,庚、青韻近),屢見於杜詩,除此例外,它如《古柏行》“香葉終經宿鸞鳳”,《曲江二首》“且看欲盡花經眼”,《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目》“一步再流血,尚經矰繳動”。以上詩句中的經字,《全唐詩》並云:“一作驚。”〔135〕又唐人姚合《軍城夜會》:“遠鐘驚漏壓,微月被燈欺。”驚一作經。〔136〕

《哀江頭》:“黄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杜詩詳注》於城字下注云:“一作忘城,一作忘南。”〔137〕《錢注杜詩》此句作“欲往城南忘南北”,注云:“一云望城北。”〔138〕按:作“望城北”爲是,忘則是望的同音通借。望、忘通用,習見於唐人文字,如《敦煌變文集》卷一《伍子胥變文》:“乞爲指南,不敢忘(望)食!”〔139〕又:“吾聞人相知於道術,魚相望(忘)於江湖。”〔140〕又《李陵變文》:“中心不望(忘)漢家城。”〔141〕此均望、忘通用之證。

又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老杜《哀江頭》云:黄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城北。言方皇惑避死之際,欲往城南,乃不能記孰爲南北也。然荆公集句,兩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爲舛誤,或以爲改定,皆非也。蓋所傳本偶不同,而意則一也。北人謂向爲望,謂欲往城南,乃向城北,亦皇惑避死,不能記南北之意。”〔142〕此説得之。然何以會有“望城北”和“忘城北”兩種傳本?究其根源,則是由於望、忘可以通用的緣故。

杜詩中因同音通借而造成的異文遠不止這一些,其他尚有忽或通用、列烈通用、與爲通用、交教通用、洗灑通用、士事通用、則即通用、故固通用、嘗當通用、慧惠通用、覺競通用、有又通用、短斷通用、與已通用等等,限於篇幅,不一一論列。

三 因聲音相同相近而造成異文

這一類跟上面第二類有相似之處,即都是屬於寫别字,不過假借字已經是約定俗成了的,一般不算做寫别字。而因聲音相同相近致誤的情況,則純粹就是寫别字了。

《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沈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絶。”《杜詩詳注》云:“《杜臆》作破,舊作頗。”〔143〕注又云:“公詩‘愁破崖寺古’,又‘愁破是今朝’,又‘益破旅愁凝’。《杜臆》作破愁爲是,若云頗愁絶,語反稚矣。”〔144〕按:仇注是,頗乃破的音近之訛。

《宿江邊閣》:“鸛鶴追飛静,豺狼得食喧。”静一作盡。〔145〕按:盡乃静字音近之訛(二字並隸從母,爲alt頭音),杜詩静與喧爲反義對文。

《上韋左相二十韻》:“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頻一作貧。〔146〕按:貧乃頻字音近之訛,杜詩久與頻爲同義互文。

四 因字形相近而造成異文

這一類異文,在杜詩中爲數不少。《秋雨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全唐詩》、《錢注杜詩》均於禾字下注云:“一作木。”〔149〕《杜詩詳注》禾字下云:“一作木,《漫叟詩話》定作禾。”〔150〕按:作禾是,木乃禾字形近之訛。《錢注杜詩》云:“《朝野僉載》:‘俚諺云: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行船入市;秋雨甲子,禾頭生耳。’單父人戴寂云:久雨則禾生耳,謂牙蘖卷攣如耳形也。王原叔以禾作木,木固有耳,恐非本旨。”

《北征》:“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全唐詩》、《錢注杜詩》、《杜詩詳注》均於墮字下注云:“一作隨。”〔151〕按:作墮是,隨乃墮的形近之訛。墮隨二字形近,極易混訛。如《敦煌變文集》卷五《佛説阿彌陀經講經文》:“歸依仏(佛)者,不隨地獄。”〔152〕隨即墮字之訛。又《敦煌變文集》卷五《維摩詰經講經文》:“如剪(箭)射空隨志(至)地。”〔153〕隨亦墮之訛。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白鷗没浩蕩,萬里誰能馴?”没一作波。〔154〕按:蘇軾云:“杜子美云:‘白鷗没浩蕩,萬里誰能馴?’蓋滅没於烟波間耳。而宋敏求謂余云:鷗不解没,改作波。二詩改此兩字,覺一篇神氣索然也。”〔155〕然亦有不同意蘇説者,如吴曾云:“東坡以杜詩白鷗波浩蕩,波乃没字,謂出没於浩蕩間耳。然予觀鮑照詩有‘翻浪揚白鷗’,唐李頎詩有‘滄浪雙白鷗’,二公言白鷗而繼以波浪,此又何耶?”〔156〕王楙亦云:“僕謂善爲詩者,但形容渾涵氣象,初不露圭角。玩味白鷗波浩蕩之語,有以見滄浪不盡之意。且滄浪之中見一白鷗,其浩蕩之意可想,又何待言其出没耶?改此一字,反覺意局。”〔157〕觀以上二説,是作波作没各有其理由,遽難定其是非。然以漢語語法規律斷之,應以作没爲允,若作波,則此句便缺少了謂語動詞,不可通。前人没有語法觀念,故爾缺少判定是非的標準,往往各執一詞,争論不休。又仇氏詳注引《易林》:“鳧遊江海,没行千里。”〔158〕是作没亦非無所本也。

《别贊上人》:“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苦一作若。〔159〕按:若乃苦字形近之訛。苦、若互訛的情況,常見於杜詩,如《課伐木》:“藉汝跨小籬,當仗苦虚竹。”苦一作若。〔160〕《往在》:“歸號故松柏,老去苦飄蓬。”苦一作若。〔161〕《夢李白三首》:“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若一作苦。〔162〕《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僕夫行不進,駑馬若維縶。”若一作苦。〔163〕

《解悶十二首》:“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學一作覺。〔164〕按:覺蓋學字形近之訛。此二字訛混的現象,習見於杜詩,如《孟氏》:“卜鄰慚近舍,訓子學誰門。”學一作覺。〔165〕《覽鏡呈柏中丞》:“起晚堪從事,行遲更學仙。”學一作覺。〔166〕

《哭嚴僕射歸櫬》:“老親如宿昔,部曲異平生。”如字一本作知。〔167〕按:此亦形近之訛。如、知訛混的現象,習見於杜詩。如《寄高三十五詹事》:“時來如宦達,歲晚莫情疏。”如一作知。〔168〕《青絲》:“未如面縛歸金闕,萬一皇恩下玉墀。”如一作知。〔169〕《黄河三首》:“鐵馬常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知一作如。〔170〕

五 異文的兩方爲同義或近義詞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望而知的同義或近義詞: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恐懼行裝數,伶俜卧疾頻。”疾一作病。〔172〕按:疾、病爲近義詞。《説文》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段玉裁於疾字下注云:“析言之則病爲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又《西閣二首》:“功名不早立,衰病謝知音。”病一作疾。〔173〕

《爲農》:“園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落一作墮。〔174〕按:墮、落爲同義詞。

《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尚憐詩警策,猶記酒顛狂。”記一作憶。〔175〕按:記、憶爲同義詞。

其他如買與賈、殘與餘、在與存,〔176〕等等,均爲同義或近義詞,而在杜詩中形成了異文。至於這一對異文中的哪一個字纔是杜詩的原文,那是很難臆必的,大體上只能凭版本的先後來定優劣了。

另一種情況是,表面上看不出是同義或近義詞,需要運用訓詁學知識加以考證纔能了然的。如:

《秋雨嘆三首》:“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垕土何時乾。”曾一作省。〔180〕按:曾、省爲同義詞,《敦煌變文集》卷五《佛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要飯未曾燒火燭,須衣何省用金錢。”〔181〕曾、省互文,可證省有曾義。又《敦煌變文集》卷五《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自居山内學修行,不省因循入帝京。”〔182〕不省即是不曾。又同卷《父母恩重經講經文》:“逢人未省知良善,共語何曾識禮儀。”(見《敦煌變文集》下册,頁687)亦曾、省互文,足證省有曾義。又《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省(二)”亦列舉多例,以證“省猶曾也”。

《月夜》:“何時倚虚幌,雙照淚痕乾。”時一作當。〔183〕又《秦州雜詩二十首》:“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時一作當。〔184〕又《送高三十五書記》:“黄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當一作時。〔185〕按:當有時義,何當作何時講,漢末六朝以來習見之,參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何當(一)”。

《麗人行》:“犀筯饜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空一作坐。〔186〕按:坐有空義,詳《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坐(七)”。張氏亦引此詩,並云:“空一作坐,坐即空也。”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别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賞從頻峨冕,殊私再直廬。”私一作恩。〔187〕按:私有恩義,故私的異文作恩。《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四篇釋事爲“恩私”條云:“古代私字有恩、愛、恤等義,作恩解的是《禮記·郊特牲》:‘厥明,婦盥饋,舅姑卒食,婦餕餘,私之也。’鄭玄注:‘私之,猶言恩也。’孔疏:‘私猶恩也。所以食竟以餘食賜婦者,此示舅姑相恩私之義也。’”〔188〕又《北征》“顧慚恩私被”,恩私乃同義複詞,私即恩也。

《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撫迹猶酸辛,平人固騷屑。”猶一作獨。〔189〕《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上公猶寵錫,突將且前驅。”猶一作獨。〔190〕《懷錦水居止二首》:“猶聞蜀父老,不忘舜謳歌。”猶一作獨〔191〕《垂老别》:“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猶一作獨。〔192〕《驅竪子摘蒼耳》:“蓬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獨一作猶。〔193〕《奉答岑參補闕見贈》:“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獨一作猶。〔194〕按:猶、獨二字每每互用,猶即獨也,獨亦猶也,可視爲同義詞。杜甫《秋盡》:“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獨、猶互文。《復愁十二首》之五:“一自風塵起,猶嗟行路難。”謂獨嗟行路難。《得舍弟消息》:“猶有淚成河,經天復東注。”猶有,獨有也。《病馬》:“毛首豈殊衆,馴良猶至今。”謂獨至今也。此條用徐仁甫先生説。〔195〕

《園官送菜》:“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園。”在一作自。〔196〕按:自猶在,自、在爲同義詞。説詳徐仁甫先生《廣釋詞》一書。〔197〕

六 異文的各種寫法是同一聯綿詞的不同變體

《留花門》:“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撇烈一作撇捩。〔202〕按:此亦屬聯綿詞的不同變體,撇烈、撇捩,均爲迅疾之意。宋人蔡興宗謂“撇捩,疾貌。……舊集作撇烈,非也”〔203〕。此由不諳聯綿詞之理而强分正訛,所謂以不狂爲狂也。

《醉歌行》:“春光淡沱秦東亭。”淡一作潭。〔204〕按:淡沱、潭沱爲同一聯綿詞的不同變體,無須乎分辨孰爲正、孰爲别。宋人吴曾説什麽“淡沲(沲、沱異體字),當是潭陁”〔205〕,在聯綿詞的不同變體之間强分正别,是不對的。

以上從六個方面剖析了杜詩的異文。竊以爲杜詩的三千五百餘條異文大體上可以用這六種類型來加以概括和説明。這對於古漢語詞義學以及杜詩的研究,想來都不是毫無意義的。


(原載《草堂》198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