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心不与有心殊

无心不与有心殊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全诗的切要之句,“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这里提及的“无心”与“有心”相对,不二无差,仍有所执,所以不合大道。无心是破执之法,而冥心乃入理之门。是以有说无,有无一体,所以无心不与有心殊。以无心为无心,无心便与有心无异。

无心不与有心殊

答“用心时”偈

唐·法融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景德传灯录》载,牛头法融禅师年十九便学通经史。阅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后,慨叹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为寻这究竟之法,法融禅师遂隐入茅山,皈依三论宗炅法师落发出家。

十二年后,即武德七年(624),左仆射房玄龄先后七次上书唐高祖,要求整肃僧籍,奏称“入贼诸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余者遣归编户”。法融禅师遂入京请愿,后又迁居至牛头山佛窟寺,在此一住八年,虔心研习七藏经书。

直至贞观十七年(643),已五十岁的法融禅师才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另立茅蓬禅室,息心之士多达百余人。四年之后,即贞观二十一年,法融禅师在北岩下弘法宣讲《法华经》。初出幽栖寺,江宁县令李珍本恭请禅师宣讲《大集经》。永徽三年与显庆元年,法融禅师在金陵寺,前后两度开讲《大品般若经》,闻法者数千众。

显庆元年(656),司功萧元善以三顾茅庐之诚,礼邀法融禅师出山主持建初寺。禅师自知此行恐是最后一程,与旧日同住僧众辞别道,“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次年正月,法融禅师坐化于此寺。卒后,有《心铭》与《绝观论》传世。

牛头宗,因法融禅师所住之山而得名。《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云其“宗意”为,“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为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可见牛头宗以般若空观为基调,一再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由此,理应“丧己忘情”,不囿于爱恨情欲,脱离诸般烦恼。

法融禅师在《心铭》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彻”。《心铭》中大量提及“无知”、“无见”、“无觉”、“无心”,可见法融禅师倡导无心绝观,但这种无心是要破除执念的,“无心顺物,随处幽栖”,唯有如此才能与道契合。这首《答“用心时”偈》,亦在探讨有心觅道与无心觅道的问题。而全诗的切要之句,“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这里提及的“无心”与“有心”相对,不二无差,仍有所执,所以不合大道。与《心铭》中的思想并无矛盾,只是正反两面的叙述。无心是破执之法,而冥心乃入理之门。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起心动念,立于当下的第一念是正念,但二念便开始陷入有分别与执着的邪念。何谓正念?《清净道论》有载,“它以不漂荡为相;以不忘失为用;以守护、境之现前为现起,以坚固之想或身念处为近因。”即是说正念精进且不放逸,集中于当下且排除干扰。“恰恰用心时”,越是费尽心神的想要求道或是完成某件事情,便越是无心可用。因为原本就在的正念,反而被这种“用心”所牵制遮掩,如衣里明珠,经层层包裹,不得见其真性。所以“用心时”,多是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语言是兜兜转转的迷宫,而禅是以心传心的法门。所以通过言辞反复讨论以求道,只会受累于“名相”。以此去寻真如佛性,只是缘木求鱼罢了。“直说”并非直言的意思,而是舍弃曲径,直指人心。顺其自然,待到机缘成熟,自当明心见性,无须劳于言语,自不繁复冗杂。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正是《心铭》中所言,“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法融禅师此处的“无心”正是“直心”,是不攀缘的清净心。此心性空,非有非无,所以一用即无,用即不用。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如前所述这句中的“无心”,实与上句有别。

《景德传灯录》上记载着杨光庭与本净禅师的一则公案。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杨光庭借机造访本净禅师之禅室,以佛与道问于师。禅师答,“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光庭复问:“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问:“云何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本净禅师云,“无心即道”;但同安察禅师有云,“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若以此二句互相矛盾,便是死在了句下,流于文字。同安察禅师的“无心”,和法融禅师的这句诗是一个用法。是以有说无,有无一体,所以无心不与有心殊。而“无心即道”的“无心”,则是不落两边,当体即空。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而是当下的非有非无。这里的“无心”与“道”无异,皆无生灭、无增减。

法融禅师在《绝观论》中所言,“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本无心境,汝莫起生灭之见。”以无心为无心,无心便与有心无异。唯有以无心至无所得,才是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