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浦子原名浦子原名潘家萍

浦子原名浦子原名潘家萍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识浦子(潘家萍)已十多年了,最初还是通过我弟弟。虽偶有成功,多数还是无效劳动。直到后来人家告诉我浦子就是潘家萍,这下我大喜过望,为家萍的突破性成就感到欣慰。知道今天已结集出版了《浦子短篇小说选》,得以全观家萍近十年的主要短篇小说。《迷人的弧光》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通过一个山乡孩子的目光反映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和无奈。现在,潘家萍已从报社调到县报道组。

《文峰塔》的创刊号,刊名由著名书法家姜东舒题写

我认识浦子(潘家萍)已十多年了,最初还是通过我弟弟。他们都是电大中文系毕业生,对文学非常爱好。办了一份油印刊物——《文峰塔》,刊名取自家乡南门外溪边那座古塔。自己编辑,自己印刷,当然还得自己筹款,艰苦与执着程度可以想见。我想起自己年轻时也与几个朋友组织过诗社,办过油印刊物,所以对他们的《文峰塔》格外支持。也就在《文峰塔》上我读到家萍的一些文章,虽然稚嫩些,已看出他的灵气。

90年代后我回乡不多,去也是扫墓或处理家事,只住一两天。除了至亲好友来看我,弟弟总把家萍叫来,与他谈谈文学,看看他的作品。圆圆的脸蛋,微卷的黑发,说话不多,常以微笑代替,没有当代青年那种剑拔弩张的自命不凡,所以我也乐意看他的作品,并坦率发表我的看法。他总是静静地听着,默默地点头。

创作的大门对每个文学青年来说并不一样,有的一下门窗洞开,有的始终在门外徘徊,进退维谷。家萍初学写作可能还不能马上得其要领,几年进展不大。虽偶有成功,多数还是无效劳动。1989年,我为建国40周年创作电视剧《烟雨黎明》,回到家乡躲在温泉宾馆埋头写作。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弟弟竟和家萍打老远从县城到南溪山谷来看我。我很高兴他们的来到,话题也离不开文学。家萍仍轻声慢气地讲了他最近创作的情况,但眉宇间有难言的哀愁和失望。我完全理解初学写作者的这种心情,一次次狂热的冲动,换来的是一盆盆冷水。是坚持下去,还是洗手不干?这是摆在每个痴心于文学的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为过来人的我必须给家萍以安慰和鼓励。于是我滔滔不绝地给他讲自己的亲身体会,讲别的作家的经历……无论是初涉文坛还是已经成名,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总有几个“胶着期”,在一段时间里作品始终停滞不前。只有冲过这样的“十字坡”,才有一个大飞跃。当时家萍虽在汽车站工作,到温泉来看我,都是走十里山路方得搭乘过路客车回城。这以后有较长一段时间,我和家萍没有联系。90年代初,一次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一篇短篇小说——《迷人的弧光》,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为作品中的人情风俗,也为作品的语言。但作者是浦子,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人家告诉我浦子就是潘家萍,这下我大喜过望,为家萍的突破性成就感到欣慰。他总算走出低谷,走出“十字坡”。

从此,我就注意《东海》《江南》等刊物上有浦子的小说。知道今天已结集出版了《浦子短篇小说选》,得以全观家萍近十年的主要短篇小说。家乡为他举行作品研讨会,我也欣然赶来参加,并作一简短发言。

浦子,原名潘家萍

应该说家萍前期的小说还是比较原生态的,以一个山里人的纯真窥视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也以一个小城青年作家的目光看待中国文坛。信息是不灵些,视野是狭窄些,但作品不乏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和闪光的纯真。《迷人的弧光》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通过一个山乡孩子的目光反映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和无奈。

家萍努力同全国文学界接轨,作品也尽量适应创作潮流。无论是“寻根文学”还是“本体文学”,都在他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得到反映。《老溪》《潘婶》《路廊》《野情》等都有家乡宁海浓厚的地方特色,甚至用了不少宁海方言。

也许作品发表多了,家萍已不满足重复的题材和雷同的表现手法,再加上小城镇已急遽大城市化,家萍也开始转向全国热门的“城市小说”。《搬动家具》《电梯工捷捷》《脚穿高跟鞋的男士》等小说应运而生,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

现在,潘家萍已从报社调到县报道组。除日常工作以外,他准备潜心于写作,相信经过十年文学磨砺,又置身家乡丰沃的生活土壤,他一定会突破窠臼、独辟蹊径,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学。我们衷心期待潘家萍新的成功!

(199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