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奇闻逸事录

奇闻逸事录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晓娟的事迹传出后,群众为之感动。2007年8月20日,张晓娟被辽宁省评为“社会道德模范”。此事例也称凌河之源的奇人奇事。高健是凌源中学的学生,出生在书香门第,颇有教养的家庭。为了证实银针救人之奇事,笔者特意去刨根问底,考证一番。事情发生在1997年8月6日,凌源宾馆经理的妻子,两年前得了脑血栓,左腿瘫痪。教师以惭愧之心欲与妻子离婚。妻子下决心求医,不远百里来到凌源。

司马迁写《史记》,搜集奇人之事写成《游侠列传》。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竟然在十字路口过往行人中,搜集民间奇事。今凌河之源风水宝地之传奇故事,虽于司马氏《史记》之外,却可列蒲松龄《聊斋志异》体类之中,其民间传说,不计其数,究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者,不敢妄言。然而2000年前后,笔者“眼见为实”者,概有以下29例,特记入书中,以备有志者察证参考。

抗震救灾,受到中央军委表扬,王树鹤回到家乡受到热烈欢迎(右一为其父王作琏、左一为其母)。

华益慰式的好军医王树鹤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川有巨灾,国有大殇。

顷刻间,祖国所有援助的脚步向四川涌来。十万军警成了震区的中流砥柱。绿色和白色成为冲在最前面的主打色。

北京军区总医院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立即组织90人的“华益慰医疗救援队”,以“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为榜样,舍生忘死争当救灾尖兵。10多天来,他们冒着持续不断的余震和泥石流滑坡的危险,走“生死线”,闯“鬼门关”,乘车或徒步行进千余公里,转战汶川、都江堰6个乡镇20个自然村。截至5月29日,他们已诊治患者6900多名,用实际行动在广大群众中矗立起巍巍丰碑!

军医王树鹤首批参加“华益慰医疗队”赴川救灾,他是90名队员中的骨干力量之一。救援期间,他们有太多太多感动人的故事,至今想起仍让人挥之不去,难以释怀。

5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暴雨倾盆,王树鹤正在帐篷中忙碌着,突然接到向峨乡一个山村打来的电话,有一名孕妇难产告急。由于此前树鹤和同志们绘制了全乡通道图已输入电脑,所以很快查明方位、路线。军车在深夜中风驰电掣地奔往向峨乡。时间就是生命,因为在他们心中,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未来的希望,地震已夺走向峨乡300多名孩子的生命,不能因为难产再夺走一个孩子的生命了!当他们的医疗车赶到孕妇的帐篷前时,群众既感动又惊讶。由于此前这个村对外的求救电话都被天黑雨急、山体滑坡、道路不通、余震频发等诸多原因所婉拒。(事实上,在这条险峻的道路上,曾有许多人因遇山体滑坡而长眠于此。)而唯有解放军的救护车及时赶来,群众感动至极。第二天,当难产婴儿的一声啼哭唱响新一天的黎明时,向峨乡的党委书记和山里的老百姓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围到帐篷前,百姓们拉着军医王树鹤的手,激动地唱起“为了谁”这首歌,此时此刻,军民鱼水情得到最好的诠释。

在80多天的抗震救灾之中,王树鹤除了忙于救助工作外,他还挤时间编写出数千字的震区孕妇救护和心理防护手册,印送到广大震区。北京军区赴四川震区“华益慰医疗队”分三批撤回,王树鹤始终瞒着年迈的双亲,不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危险,第一批去,坚持最后一批撤离。

由于王树鹤的出色表现,北京军区总院授予王树鹤个人三等功;四川省省委政府授予荣誉纪念章;向峨乡党委政府授予王树鹤荣誉乡民证书。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对王树鹤的先进事迹进行重点采访报道。

出生于凌河之源的王树鹤,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其父王作琏是公安战线德才兼备的优秀警官,从小就对树鹤进行爱国爱民、勤奋敬业的思想教育,使得王树鹤学习优秀,参军积极进取,不负使命,从而做出今天的骄人业绩,成为凌河之源父老乡亲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永恒佳话。

全国孝亲敬老明星张晓娟

在凌源市河坎子乡,远近流传着张晓娟带着奶奶出嫁的故事,听来实在令人感动。

张晓娟年幼时,父亲因病卧床,不能起身,母亲精神不好,无法正常生活,家里非常困难。后来,张晓娟的母亲改嫁,家里只剩下80岁的奶奶和年幼的晓娟。

晓娟长大之后,对奶奶感恩不尽。村上有来说媒的,晓娟首先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带着奶奶出嫁。当时许多人羡慕晓娟聪明美丽而且心灵手巧。有不少当官的和企业大款前来求亲,晓娟不为所动。而在河坎子上杖子一户老实忠厚人家,愿意收留晓娟的老奶奶。晓娟于是带着87岁的老奶奶出嫁到上杖子。到婆家后,晓娟更是无微不至地孝敬老奶奶,而且对公婆二老也是细心侍奉,关爱有加。

张晓娟的事迹传出后,群众为之感动。2006年底,全国老龄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晓娟“全国孝亲敬老明星”称号。据网上查证,似晓娟带奶奶出嫁的事例,目前全国仅有两例。

2007年8月20日,张晓娟被辽宁省评为“社会道德模范”。辽宁省委宣传部和朝阳市委宣传部特发给张晓娟敬老奖金1.5万元。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向全国播送宣传。《人民日报》、《老年报》、《辽宁日报》、《辽宁农民报》等均有专版报道。此事例也称凌河之源的奇人奇事。在当今民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中,张晓娟高尚的道德情操,犹如一颗闪亮的启明星,启迪着世人之良心,真正堪称社会道德之光辉楷模呀!

世界残奥会冠军高健

高健是凌源中学的学生,出生在书香门第,颇有教养的家庭。其父曾为凌源二中校长、一中书记。1972年,淘气的高健在城南沙滩上捡到一个雷管。好奇的他与小朋友一起摆弄着玩,突然一声巨响,雷管爆炸了,高健的一只手被炸烂。经过大夫手术,高健左手被截掉手指。

聪明的高健,意志坚强,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坚持锻炼身体,在刘连阁教练指导下,高健起早贪黑苦练田径项目,各项运动成绩迅速提高。1990年,在巴赛罗那世界残疾人奥运会上,田径项目,高健连夺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为祖国争得了光彩。

高健从凌源中学毕业后考上大学,现在是辽宁省残疾人学校的校长。他以百倍的努力发挥着聪明的才智,为残疾人事业做着贡献,真堪称为身残志坚的又一个奇人。

银针奇事

一说到“银针奇事”,总有人要画上几个问号,以为这是好事者的杜撰,旁听者的夸张,艺术家的构思。为了证实银针救人之奇事,笔者特意去刨根问底,考证一番。

事情发生在1997年8月6日,凌源宾馆经理的妻子,两年前得了脑血栓,左腿瘫痪。在经理和司机搀扶下走进吴庆润先生的家门。在问明情况后,吴庆润当即扎了3根银针,1小时起针后,经理的妻子当即站立起来,两年不能迈步的左腿当即迈步,慢慢走出家门。在场20多人无不惊喜。吴庆润又跟踪治疗,到第10天患者已能走出3里路。

1985年,建平县老官地有一位25岁的小学教师,婚后得了阳痿病已经3年,多方求治无效。教师以惭愧之心欲与妻子离婚。妻子下决心求医,不远百里来到凌源。吴庆润先后为教师针灸了25天,逐渐康复。教师一个月后登门感谢,为吴庆润送上一面大奖镜。

1986年,建平县三家乡有一位林姓中年人,带着13岁不能走路的儿子,前来凌源求医。吴庆润一根银针治疗3个月,患儿居然能站立行走。感动得爷俩给吴庆润下了一跪。

更出人所料的是,吴庆润先生对急症、怪症也能手到病除。凌源镇有位74岁的刘老太太,双手变白、变硬、痛痒难忍,中医叫“鹅掌风”,已经得病30年,无人能治。吴庆润为其针灸一个疗程,外加小偏方,现已完全康复。

还有更神奇的事。市粮食局有位老股长杨继恩,送客到大街上,突然倒地休克,不省人事。客人及家人被这突发事件吓得不知所措,吴庆润赶到了,在大街上就地施针。第一根银针扎上,嘴角微动两下,第二针扎上,眼皮一眨,第三根针扎上,立即苏醒,一分钱没花!此后,人们便把其称为“吴神针”了。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是吗?这位不愿声张的“吴神针”,家里早已摆满了省内外、市内外患者送来的锦旗、奖镜、贺联、条幅。远从兰州铁路局、渤海船厂,近到本市本乡的邻居。这一面面大小不一的镜子,一张张激情涌动的感谢信,无一不浸透着感谢之意,敬佩之情。前不久,朝阳市一位领导得病,在吴庆润家里治疗半个月。这位领导目睹每天络绎不绝的求医者,感触颇深,于是亲笔手书“行针如渡”四个大字相赠。

四个大字的表层意思是,吴庆润能以银针解除患者的痛苦,而深层含义是,这位银针妙手,犹如大慈大悲的菩萨,为患者超渡苦海、真是功德无量呀!被众人捧为“吴神针”者,就是凌源市原人大副主任、著名针灸专家吴庆润。

预测学家

“预测”学就是人们常说的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周易》也叫《易经》就是研究预测学的。

李文胜,字相吉,朝阳二师高级讲师,多年研究《周易》,能预测未来的事情何时发生、发展。你说奇不奇!

据说上世纪90年代,市内一位公安人员去朝阳开会,随身带有一支枪。在两天办事中,他把枪放在包里,又把包放在旅馆房间的壁橱上,临回凌源那天,因事匆忙,忘记了橱上的枪包,竟然直接回到凌源。第二天上班时,突然想到枪忘到朝阳旅馆。这位同志非常着急,想打电话又怕暴露秘密,在等车之前找到李文胜,求他预测一下这枪还能否找得到。李文胜按其时间、地点预测说:你的枪现在的位置应该在头顶之上的方位,还没有挪地方,能找到。

这位公安人员半信半疑地乘车急急奔往朝阳,直冲旅馆房间。此刻,服务员正在收拾房间。公安人员忙问服务员,发现枪没有,服务员说:“房间也快收恰完了,我还没发现什么东西!”服务员说着急急忙忙退出房间。这位公安人员一个高从立橱上取下布包,激动地打开包,手枪还完好地放在里面。事后,人们纷纷传告“李文胜真乃奇人”!

李文胜不仅平时利用预测学,为同志和朋友排忧解难,而且还应外地《易经》学会邀请,去各地参加学术研讨会。他曾应国家航天部某研究所之邀,预测过火箭和卫星的发射,预测结果完全准确。如今李文胜是市《易经》学会副会长,是省和国家《易经》学会常务理事,并多次获国家专利和奖励。

超越自我的白衣战士

一个刚过50岁的中年男子,因病在手术台上被迫割掉直肠,而终生携带卫生袋。然而,他每天却坚持5点起床锻炼,7点准时走进院长办公室,热情接待患者及八方来客。遇有疑难病症,他又马上带领专家到病房会诊。他在医院忙碌一整天,晚饭后,还要按时学习,看电视和报纸,关心着国内外大事。临睡前,总要捧着一本哲学书籍学习,直到入睡。

这个中年人是谁?他就是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朝阳市劳动模范,凌源市中医院院长张军。

张军1958年出生在凌源,1983年毕业于朝阳卫校大专班。在市中医院工作期间,无论是医疗科长、科主任、副院长,他做的都很优秀,深得全院医护人员的尊敬和爱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张军突然被病魔缠身,最后被迫切除直肠,背上了卫生袋。可是医院的工作,他一天也没放下。出院不久,他就又到院长办公室上班。上班第二天,张军同志就马上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工作安排。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个情景。

张军手术之后带病坚持上班,身背卫生袋一干就是十年,而且肩上挑的是院长的重担。有人惊奇地问张军:“你这十几年带病坚持工作,而且始终从容应对,工作滴水不漏,学习一刻不停,对人又是热情周到,满面春风,你是咋想的呢?”

张军说:“生命虽有限,但时间是自己安排,你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积极工作也是一天,瞎胡混也是一天。那么为啥不高高兴兴地积极工作度过一天呢?孔子说:‘好学不如乐学’我对学习就是乐趣,不学习身体受不了。像我这样的半残之人,自己不积极面对人生,很可能不知哪一天就去见上帝。现在,我就把生命置之度外,工作再累也不感到累,身体反倒适应了。我一天只有高兴,没有愁事。这就叫坚定信心,超越自我吧!”张军这样说的,也真是这样做的……

张军以工作战胜病魔的事迹,实在感人至深,人们纷纷投以敬佩的目光,社会反响强烈。2006年,张军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朝阳市劳动模范。

这位十年如一日,带病坚持工作,信念如铁、意志如钢的白衣战士,难道不是奇人吗?

薄氏小篆

书法家薄国新(右)和于德在女神庙前合影

汉字是文字的艺术,几千年来,为世人所喜爱的楷书、草书、隶书、篆书,已成为人们欣赏的瑰宝。在凌河之源被人们争相收藏的“薄氏篆书”,其作者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干部,他的名字叫薄国新。

薄国新做过法院副院长,文化局副局长。他喜爱并练习小篆已有30余年。他自从公职上退休之后,几乎每天手不离笔,其小篆作品,形神兼备,渐入佳境。他除临帖古代大家之外,还特意研究当代小篆名家张永明、刘兆威两位先生之精髓,于是薄老自成一体。现在以薄国新为会长的书画研究会中,已有多人专学薄氏小篆。

薄氏小篆,讲究运笔自然,结构端庄,兼具对称之美。如山、水、鸟、兽均以形似为美,且富含神韵,意兴悠长,潇洒大方。看上去真似倩女靓男而美不胜收。如今社会上,人们都以收藏“薄氏小篆”为荣,2008年秋,日本和韩国朋友来凌,薄氏小篆还被带出国门,真也堪称奇人奇事!

书法家薄国新书法作品

志广画马

徐悲鸿的《八骏图》为神州添彩,志广的《十马图》也为凌河之源增加了光辉。

赵志广正在画“奔马图”

中秋节刚过,志广参加市老年书画班授课时,《山水情深》散文集的作者正在课前给书画班的老同志们发书。志广也向书作者要了一本。十几位老同志正在彬彬有礼地请书作者签名之时,只见志广站在桌前翻开书的扉页,手起笔落不到5分钟,竟在《山水情深》一书的扉页上画出了一匹奔驰的飞马,在众人啧啧称赞声中,他举着书回转身请书作者签下大名,这个场面真使人惊喜不已。神速画马,马飞有神,志广也真是神了。

志广姓赵,凌源市优秀的邮政局长兼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赵志广是也。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画得一手飞驰的骏马。画界评价他画的马独具一格,形神兼备,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有徐悲鸿画马之神韵。赵志广还兼写人物,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市里举办的书画展上,志广所画的《关云长跨马横刀图》震惊远道与会的画道同仁。现在志广仍在孜孜不倦地研习徐悲鸿的画法,并有创新。他虚心借鉴大家之经验,其画技日臻成熟。社会朋友都以得志广神马为幸事。展望前程,高山仰止,志广神马大有飞出辽西雄踞京津之势!

一室春光属张存

画家村临青山湖而建,良辰美景,秀色可餐;张存画苑临凌河而居,诗情画意,春色满苑,此二者皆画坊智者爱水之谓也。

冬去春来,在张存的引导下,一伙爱画的朋友有幸见识了张存的修炼之所。

碧波荡漾的凌水穿过小桥婉转而下,岸上杨柳纵横,绿色宜人,绿杨深处有红砖平房四间。房门开处,人们惊喜地看到,客厅里是青松翠柏,繁花似锦的一派春天景色。画室一侧备有宽大的画案,案上垂挂着各式画笔,案头摆放各式素描小品,精彩纷呈;四壁则是数幅正在创作中的山水巨画。只见张存凝眸观察之后,时而直笔点染,时而侧锋皴划。半小时下来,这青松更翠,这河水更清,山石明晰,水花翻腾,使人大有身历其境之感……

画家张存及其作品

张存出生凌源西北地一户农家,年幼天资聪慧,勤学好画,中学毕业后务农,改革开放之后,他组织了工程队进城盖楼,其后便发展成建筑公司。虽然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一片繁忙,但他始终不扔手中画笔,有时白天盖楼施展大手笔,工休期间则躲进画室,抄起一支支画笔,创作他心目中的山水人物。他虽文化不高,但其研习国画技艺确很精深。他利用闲暇时间,走遍凌源的山山水水,也画遍了塔子沟和西北地的山山水水。近几年,张存约上三五好友驱车南下,画笔随身,到一处,画一处,作品大有长进。

张存兴趣广泛,不仅山水画得顺手,仕女人物也颇具特点,而且鹰雕、飞鸟也栩栩如生,深有功力。因而各次展览都得到社会好评并多次获奖。其山水、佳作、花鸟工笔颇有收藏价值。张存现在既是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又是市美协的副主席,堪称国画高手和建筑工程的能人,走进他的画室,不仅感慨张存的人生追求:

满山松柏气萧森,凌水潺潺听好音。

鸡鸣犬吠桃源境,一室春光属张存。

立光山水

江南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名传四海。宋雨桂辽东画家村画水也传为佳话,在辽西也不乏山水大家,风流倜傥的中年画家郭立光也成为辽西的山水画高手之一。

2011年随着文化大厦的竣工,立光与占祥等国画家挥动神来之笔,将自然山水搬入大厦一楼大厅之内,使进到文化大厦的人们都能仰观群峰峻秀,俯视长河奔流,赏心悦目地尽享文化山水之乐,实为惊世之举。

万人瞩目的大厅东面,群峰争秀的山水丹青,就是郭立光的神来之笔。

山水画家郭立光

郭立光先生字薄亚,男,1961年生于凌源市北炉乡,大学文化。其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而郭立光就是从小热爱山水热爱自然奉献社会的有志者。他善于研习古今山水画大师的画技,坚持深入生活,汲取天地之灵性,为学生时就喜爱绘画,擅画山水画。立光为人非常谦虚,因属牛,把自己的画斋称“积草堂”雅号。近几年,他根据辽西山区特别是青龙河沿岸风光,创作出许多朴实生动且极富神韵的山水画作。30年来,他对古今山水画的研究和临习,加之到真山真水的自然中写生,不断积累提高,其作品既尊重传统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不论在省、市还是三省六县联展,他都能拿出上乘力作,博得好评。且都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郭立光先生常与辽宁美协主席宋雨桂、著名国画家李刚、邹传安、冯大忠等大家研习交流,深得要领,从而使立光的画作能登堂入室,巧夺天工。现在郭立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凌源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凌源青龙河画会秘书长。

欣赏立光山水神笔,真如身临其境,大有身心俱爽,荡气回肠之感!

惊呼“田牡丹”

田杰牡丹图

牡丹贵为国花,雍容华贵,艳丽无比。人们爱牡丹之风由来已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从古至今,人们以画牡丹为高雅。凌河之源也有位画坛高手,专以画四季牡丹而出名,其人姓田名杰,人称“田牡丹”。

田杰出生于凌源市三十家子镇,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参加工作就在供销系统搞美术装潢业务。因其好学上进,为使业务尽快提高,他去鲁迅美术学院大师门下学习。由于他勤学苦练,画技日臻成熟。牡丹图也越来越招人喜爱。宋代诗人林和靖有“梅妻鹤子”的佳话,而这田杰笔下的牡丹也是朝夕打扮,四时换妆,艳丽非常,因而在辽西乃至北京的国画市场上,田杰的牡丹图也成了抢手佳品。

2011年全市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书画展中,田杰的四幅风动牡丹图又挂厅参展。这回许多观众驻足称赞。人们说田杰的牡丹总是带着春风,风送花香,枝叶摇动,姿态传神。刚一开展,围观的群众中就突然有人惊呼:“快来看!这不是田牡丹吗!”

如今“田牡丹”的名字已传遍辽西,田杰笔下的牡丹也出神入化,越发娇艳可爱了!

盛世辽西绘长卷

岁在已丑,金风送爽,举国喜庆新中国六十岁华诞之际,书画家齐云龙集当代凌源20位书画名家精品于30米长卷,使锡钊、斌程题字,于德援笔记其盛事。长卷中有八位书法家挥毫。他们是马老德林之行楷;国新薄老之小篆;宋岩之瘦金书;曹新国之汉简;静天赋、刘文熙之行草;齐云龙之隶书,堪称凌河书家之神品。长卷中泼墨丹青:李文胜之秀竹图;赵志广之神马图;暴雅君之牡丹图;梁国庆之墨莲图;郭立光之山水图;栾鹤高观鱼图;刘爱文金石章;李国牡丹图;张占祥山水图;田杰花鸟图;张存焦笔山村图;李松玺群峰泼墨图,共21幅,皆名家笔法,画技超群。

其后又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凌河之源有名家四位,自画山、水、花、鸟及人物长卷,以上乘奉献社会。这四家书画长卷是:

赵志广先生的奔马图10米长卷展于三省六县画展大厅。

张志会先生的小篆三字经10米长卷,参展于全市老年书画展会上。

李国先生的12米花鸟长卷,展于市老年书画展会上。

苏爱权先生的8米仿古人物长卷,展于老年书画展会上。

上述五家长卷皆为佳品力作,气势恢宏,壮美动人,实为凌河之源前所未见之文化艺术奇葩。特记于奇闻逸事之中。

宋氏“瘦金书”

中国书法发展到北宋时期,皇帝也参与其中。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专门发明一种清丽端庄的字体,他自己称为“瘦金书”。文武大臣尽皆仿效,然很少有成功者。因而,宋徽宗流传下来的书法被历代传为至宝。如今在凌源地区也有一个能写“瘦金书”体作品的成功者,名叫宋岩。

戊子年之春,中国《书法报》公布全国书法比赛获奖名单,辽宁宋岩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宋岩者凌源劳改分局警官,自小爱好书法绘画。他习练几十年,模仿赵佶的瘦金书,已经到能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参加市内、省内乃至全国的书法展,每每得到大家的好评,有人称其为“辽宁的宋徽宗”。

此事堪称辽西书法之一绝,宋岩之瘦金体书法,也真成奇货可居了,社会上已争相收藏。

敬老孝亲的和谐之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幸福的家庭。在凌河之源,就有一个这样的敬老孝亲的和谐幸福之家。

2010年春节,这个幸福家庭按着几十年的传统又是齐聚一堂,为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拜年祝寿。

这个家庭的户主叫司汉三,老人出生于1920年,这一年91岁。司老的发妻李淑贤,生于清朝末代皇帝还未走出紫禁城的1916年,这年95岁。两位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膝下共有八位子女。长子玉琢,生于1937年,是年74岁。次子玉克,生于1948年,是年63岁。三子玉学,生于1953年,是年58岁。四子玉凡,生于1956年,是年55岁。五子玉纲,生于1960年,是年51岁。而长女玉冰,生于1940年,是年71岁。次女玉梅,生于1944年,是年67岁。三女玉洁,生于1945年,是年66岁,再加上孙辈多人,合家二十余口。每年新春佳节,这八位年过半百的子女和孙辈们都要齐聚一堂,为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拜年贺寿。2010年新年钟声刚过,家里就响起欢快的乐曲,和谐的旋律,加上甜美的祝福,那浓浓的亲情,成了这个家庭几十年来的光荣传统。

重视孝道的司玉琢教授(左三)在家陪伴父母

酒宴过罢,大家总要在其乐融融的感情中回忆往事……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八位子女在两位老人辛勤培养教育下,都已长大成人。长子司玉琢在大连海事大学校长任内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开创了我们国家海商法的先河,创办了国内唯一的高校海商法专业,并多年带领中国专业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专门会议,其肖像作为中国唯一的专家代表挂在英国皇家海运学院的展厅之中。次子玉克是多年从事企业管理销售工作的行家。三子玉学在市委组织部门担任要职。其余几个子女都在各自不同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青春和才智。

在凌河之源,司家被社会和政府公认的是:论年岁,两位老人年近百岁,德高望重;论对社会的贡献,上至大学著名的校长乃至国际知名专家,为国争光,下至社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优秀人物,人才辈出,事业有成;论以孝传家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凌源的司家,五世同堂,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婆媳和谐,子女优秀,相敬如宾,其乐融融,实在使亲友敬佩、乡邻羡慕,群众赞美,真不愧为当今和谐社会的样板家庭。

东瀛改诗

东瀛者,凌源中学毕业生,现供职于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半岛晨报》广告经营中心任副总经理。其为人以孝为先,每年都在百忙当中回家探亲,并定期在金秋时节,与父母相聚大连以尽孝道,至今坚持十余年。

东瀛(左)及其父母

八月金秋,又是东瀛夫妇与父母相聚大连时节,自辽西乘火车来到大连,清晨5点,一出车站,一切还是去年模样,熟悉的出站口,熟悉的走廊,熟悉的广场……东瀛又领父母来到去年用过早餐的饭店,又是一样的蛋饼、米粥和甜甜的豆浆。父亲望着家人,感慨万千,喃喃自语道:“这一年过的真快呀!”于是提笔写下四句诗:“一年一度半岛游,今岁渤海又金秋。朝阳总比夕阳好,人生难得再从头。”

往事历历,三百六十五天,人生也就在如此匆忙中度过,由中年近老年也是转瞬之间呀!实在有些无助地忧伤。颇具才情的东瀛,看到这首诗,灵机一动,提笔步原韵改动几个字,结果就变成:

一年一度半岛游,今岁渤海又金秋。

朝阳夕阳共美好,岁岁年年似从头。

辽西才女,智慧之笔,几字之改竟为老人驱除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唤回了全家两辈人的天伦之乐和人间美好的亲情!奇哉!妙也!

洁身如玉 真情动人

玉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最宝贵的物品,人们常以美玉象征人的高尚品质,也常以白玉比喻纯洁的爱情。此处,要以“洁身如玉真情动人”之题送给奇女于淑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于淑芹,凌源县万元店人,出嫁到凌北山村、野岱沟。她从小聪明、善良、贤惠,20岁与教师赵喜成相识、结婚,两人感情相投,心灵相通,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家境虽贫寒,而两人情爱甚笃。然而,丈夫46岁那年,突然得了“脑萎缩”绝症。一病就是14年。这期间,于淑芹,陪着丈夫有病乱投医,曾走遍北京数家医院,沈阳几家医院,甚至陪着去喀左气功医院,为给丈夫练气功治病,她自己先下苦功学习,再为丈夫治疗。

洁身如玉于淑芹

丈夫50岁那年,于淑芹为他买了轮椅,几乎天天推着丈夫去野外“锻炼”。于淑芹还拼着攒着为丈夫买了彩电,天天给丈夫当讲解员。丈夫疼痛得彻夜不眠,于淑芹竟像保姆一样摇着丈夫作机械运动催眠,以减少痛苦。

丈夫52岁时已不能下床,甚至连翻身都得抱着,一翻身两人都是一身汗。丈夫见人便号啕大哭,于淑芹及其大女儿晓华像哄小孩一样为其擦眼泪,喂饮料。此刻的于淑芹及女儿晓华已成了保育员、按摩师兼护士长。

其后,丈夫成了植物人,母女俩每天晚上都烧上半锅水,给病人洗一次澡。每日三餐喂食,大便不通,小便失禁,于淑芹每5天用手抠一次大便,每天换三四次尿布。直到60岁去世为止。邻居和单位领导都说:“喜成前世修来的福,遇上这样贤惠的妻子,要不是淑芹侍候得好,八个喜成也没了!”

是呀,这位可敬的奇女子,侍候丈夫尽天职,对爱情忠贞不渝。其品德洁身如玉,其真情感动天地,更难得楷模照人呀!

石棚庙

前年去大连,经过熊岳城小住,有学生慧敏,天资聪慧,能诗善文,有习作《石棚庙》一篇,读后以之为奇,特录于奇闻逸事部分,与读者共游一回石棚庙。

这是保存了近四千年,青铜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址,当地百姓叫它“石棚庙”。

史料记载,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石棚群中也属较大的一座。石棚地表能看到的是由四块花岗岩石组成,方向为南,平面呈长方形,底部铺有石板,东、西、北各竖一石板为壁,顶部的盖是一整块石板,长8.6米,宽5.7米,厚0.55米,重约68吨,石棚高3.1米。

它建在一座小山上,棚盖依石撑起,棚檐四展如凌空傲飞,极为壮观!内壁和顶部绘有彩画,斑痕点点,依稀可见……

我想四千多年前建造这座石棚,从采掘、打制、运输到架起,又没有如今的起重设备,人们是怎样完成的呢?

才女慧敏

老人告诉我原有的围墙、参天古树和庙及佛像等都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多令人心痛啊!

人多繁乱,老人没对我讲故事,倒吟出一副对联:石室无灯明月照,庙门不锁待云封。

不见当年石门、石柱和对联痕迹,只凭老人口传至今,让人们感叹、遗憾……

从种地到写作的陆宝华

从种地到写作的陆宝华

他曾经是农民,但因为写作,2007年8月被聘为《凌源市报》社的采编人员。

也是因为写字,他在小小说创作中拥有一片全新天地。他的小小说《借宿的老鼠》,在《文学港》杂志发表后,先后被《小说选刊》、《小小说大世界》等报刊转载,被评为2009年度小小说排行榜上榜佳作,还被南方某大学研究生考试选为试题。小小说《一艘有瑕疵的小船》在《羊城晚报》发表后,被《小小说选刊》转载,并入选《2009年度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永远的江西腊》在《微型小说》发表后,被《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并入选《2008年度中国微型小说》。

他就是凌源市作家协会理事陆宝华。

陆宝华是宋杖子镇同盛号村村民,32岁前,他就是地道的农民,但他从小就喜欢写作,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他总是一边干活一边构思。他每隔半个月左右就骑自行车到15公里外的镇上,从一位亲戚那找些旧书籍报刊,带回家仔细阅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9年起,陆宝华的文章开始见诸于《辽宁日报》、《辽宁农民报》、《朝阳日报》等省市报端。2005年3月,陆宝华受聘于凌源法院任专职宣传员。他的写作有个新的提高,在朝阳市、省和国家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稿件170余篇。

2006年,陆宝华开始小小说创作。2007年1月,他的小小说《长大的公羊》在《文学港》发表,随即被《微型小说选刊》转载,这拉开了宝华小小说创作的帷幕。

五年来,陆宝华的小小说已先后在《北京文学》、《羊城晚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二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

小小说《只要她喜欢》在《羊城晚报》发表后,先后被《爱你》、《都市文萃》、《晚报文萃》、《今日文摘》选载。小小说《寻找兔子的死因》首发《羊城晚报》,后被《青年博览》、《古今故事报》、《青年文摘手机报》转载。此外还有小小说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及腾讯、网易、新浪等网站转载。

是文字成就了陆宝华,是文字让陆宝华的人生变得多彩。他的事迹,先后在凌源电视台、《朝阳日报》、朝阳新闻网、东北新闻网、辽沈北国网等媒体刊发或播出。

“淡泊亭”奇人奇事

淡泊亭(梁国庆写生画作)

淡泊亭,坐落于凌源北山之坡。若沿北山小路攀登而上,半小时即可到达。亭前山溪绕流,亭后苍松为屏,中立一亭,乃汉白玉为之。亭上所刻篆书“淡泊亭”三字,乃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杨兆三先生所题。亭前围屏四面,皆刻有颂扬笠农(刘玉国号)生前事迹之诗词文章,读来实在令人啜泣泪下。每当友人来访,站立“淡泊亭”之前,笠农之形象巍然立于眼前,此亭乃笠农挚友马玉琪筹款四万并亲自设计,特委托友人王树峰监造。汉白玉所造“淡泊亭”费时一年,于2004年完工。

此亭出奇者有四:

其一曰“人奇”。“淡泊亭”篆书题字,是中国著名书画家杨兆三先生所题,人们都说是奇人奇字;马玉琪筹款修建。玉琪不仅名字谐音,而且人亦出奇。兆三、玉琪本书均有专文,此不重述。至于王树峰监造,树峰者,曾为乌兰白团委书记,1978年出席共青团十大、1979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受过国家表奖。而且树峰为人聪慧好学,古文造诣深厚。“淡泊亭”刻制之诗词,都是玉琪、树峰亲自修定补遗,可见文字功底颇深。更为出奇者,树峰以脑血栓残疾之身,监工之日,天天登上北山,其勤奋敬业精神,实令健步者惭愧。

其二曰“地奇”。“淡泊亭”建于北山之坡,地势高雅幽静,前有山溪,后有绿树,亦是一奇。更令人称奇的是建亭前,山路弯弯,路窄草高,虽有幼松,且小而枯,因而人迹罕至。建亭后,依稀松树长高许多,路平草低,且有喜鹊飞临,又有山鸡来访,大有鸟鸣林幽之韵味,岂不奇哉!

其三曰“文奇”。“淡泊亭”是杨兆三先生为之起名,很合笠农生前为人淡泊名利之意,而且亭下围栏之诗文,都是奇文、奇诗,其华章佳句读之感人心魄,沁人肺腑,亦属出奇之处。

其四曰“字奇”,亭下几十首诗词,皆以楷、草、隶、篆,还有行草、行楷,字体奇异,甚至相邻诗文之字体都不相同。每逢友人来此观之,俨然是参观一次书法展览。因笠农生前喜爱书法,并为书法名人,故玉琪等所造“淡泊亭”,皆以奇文奇字刻之于侧,堪为千古知音,岂不更使人称奇!

概言之,“淡泊亭”坐落北山之上,以人、地、文、字四“奇”融于一体。登北山,拜奇亭,读淡泊,实乃文友雅士之志趣,凌源人民之幸事也。

大凌河赋

唐人刘长卿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言。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2011年,榆河之濒,有位古文字大家,抱一部《说文解字》,大学毕业,走向中学课堂。此君习古字、擅篆刻、爱古调,姓刘名爱文。2009年,市委决定修大凌河濒河公园。河两岸万米长堤之上,设计几十块历史浮雕,为首者乃爱文先生之大作——大凌河赋。现录此文,以记此盛事:

赫赫辽西,有水曰凌。凌而清洌,寒且甘醇。依水有城,因水而名,是曰凌源。山为水之骨,水为山之魂。山如黛、水如带。意趣俏然。

登南山而瞰凌水,百般旖旎,风姿绰约。远眺河源,由涓涓而潺潺,逶迤而来。盛世修善事,当代禹工于山麓之下,立壁流储,平湖乃现。波潋滟,水鄢然。袅袅眼底来。温润如凝脂,晶莹似明眸。细雨绣涟漪,清风吻水面。泛舟碧波,时见瑞鸟游弋,又有寿者长歌,更兼雕阑玉砌,虹桥卧波。巧夺天工,尽彰其美。

古文字学家、诗人刘爱文

徜徉水畔,思接远古。女神筑祭坛以飨天;部落嬗变国家雏形,红山琢图腾以通神;文明昭示玉凤熊龙。人文初源,乃大凌河孕育之。人云:黄河,中华民族之母亲河;人亦云:大凌河,中华文明之祖母河。此言谬否?

扑奔前行,淘沙见金。叩开人类文明之门;不择细流,激浊毓俊。托起神州塞外之珠。黄帝创基业之圣迹;魏武征乌桓之遗镞;杨太真出浴之温泉;清圣祖驻跸之行宫。处处积淀,张扬大凌河厚重而悠久。远古鱼石见证风驰电掣,北方花都演绎物换星移。金桥辽塔之陆离斑驳,劲书大凌河古韵。高楼广厦鳞次栉比,畅响大凌河华章!

城因凌水多钟秀,人处化境而美居。

禀天地之元兮,以吞吐大荒。

与万物融畅兮,大凌河恒远!

长宗身怀“三宝”

李长宗,1942年出生于凌源松岭子,1984年任县教育局长,后调朝阳市教育局任副局长,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成果卓著,业绩辉煌。在他任教育局长期间,凌源曾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殊荣。其本人也曾获国家及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奖励。

2003年,李长宗退休,在原来对书法、诗词、文物收藏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专心研究,收获颇丰,而且还自创歌词,声腔悠扬。因而,其虽离开工作岗位,却身怀书法、收藏、诗歌清唱这“三宝”,在人生的第二个春天里大显风采。

在李长宗的书房里,一排排瓷瓶、玉器、青铜器,古香古色。他受其伯父熏陶,渐渐喜欢上收藏。上世纪80年代,便下乡淘宝。如今,他更是刻苦钻研文物鉴赏技巧,现已成为研究古瓷玉器专家,不少收藏爱好者经常登门请教。在长宗的收藏室中,上至宋代、辽代下至清、民国时的文物,样品非常丰富。不仅有宋代的青花瓷瓶、玉器、青铜器、四大名砚,还有“文革”时期的搪瓷盘,而使长宗最引为自豪的是2008年,他请年近八旬的北京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宁先生为其鉴定的12件藏品,其中一件宋代耀州窑梅瓶,古朴硕大。张宁先生当场为长宗题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长宗的另一件宝贝是高30厘米,上口3.5厘米,底足10厘米,重4.5千克两肩各有一兽首衔环的方罍(léi,古时盛酒器具),极似故宫博物院的大方罍。

老有所学李长宗

长宗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他钻研古字帖,开创新风。2008年长宗的书法作品“五州同乐”参加奥运书画作品巡回展,并被收入《奥运有我全国优秀书画作品精赏》一书。

此外,长宗还有一个爱好是唱歌。他每天清晨都到公园放声歌唱。他的歌词大本有上百首。他还自创歌词,自编、自导、自唱《美丽醉人的朝阳城》等,每有这个场合,总是引起一片掌声。

现在的李长宗,退休之后,还俗于民,但却身怀“三宝”即是书法家、收藏家、歌唱家三者集一身,每天都忙忙碌碌,充实而快乐。长宗总结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是:“要长寿,多走路;要健康,吃粗粮;天天唱,好心脏;勤练笔,巧收藏”,身怀“三宝”老当益壮。

“香磨医院”两师徒

30年前,在距热水汤十余里,距万元店十余里,距建平沙海地界十余里,距内蒙古宁城地界也十余里的香磨村,奇迹般地建起了一个医院。这个三县交界处的乡村医院,非常红火。医院的大夫叫于作霖,只带一个徒弟。医院的房舍是村(大队)提供的五间房。其中两间药房,一间诊室,另两间是八张床的住院部。这所小医院,患者不断,而且不少是建平和内蒙古远道来的。他们自带粮食,前来就医,自己生火做饭,煎汤熬药。于大夫既是主治医生,又是病房的管理员。而那位徒弟既抓药又要帮患者做饭。当时,每天来这里看病的,都是大车小车,患者真是络绎不绝。

于大夫当年60多岁,解放前在药店里抓药多年。1959年,在凌源县卫校进修两年后分配到万元店,做一名中医。香磨村距于大夫家20多里路。因为看病忙,他很少回家,甚至过年过节都在香磨医院。除了在这里接诊三个县的患者住院之外,他还要到各户去巡诊,因此,这方圆四五十里的村村户户,没有不认识于大夫的。他行医多年,善治妇科病,儿科疾病。据老百姓说,于大夫诊脉最神,患者在他面前,先不必介绍病情,老大夫上手一摸脉,然后让患者张一下嘴,伸一下舌头,他就能滔滔不绝地说出患者是什么病,哪里难受,甚至于患者吃什么饭,晚间做什么梦,都能一点不差地说出来。百八十里都流传着于大夫看病的神奇本领。

于大夫40年行医,所有病例及处方都自己保存。他总结出几十种病的现成药方,准备出一本验方集。可惜“文化大革命”时被一个沈阳来的医疗队员骗走。他心疼极了,为此打了好几年官司。

于大夫在香磨小医院行医10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合并医疗点,他才被调回万元店医院,而他原来在香磨接诊的老患者及其亲属也随之找到万元店。有时,远道来的患者钱不够,于大夫自掏腰包,送患者上车买票,感动得患者向他下过跪。于大夫的为人及感人事迹被万元店党委得知后,多次受到表奖。1988年,他以70岁高龄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直到77岁去世的前几天,他还为患者看病。

求贤问道“双泉寺”

这“双泉寺”在凌源三家子,其寺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因左右两侧有双泉流淌,悬空而下,远处望去,宛如双龙流涎,因之得名。“双泉寺”的“静贤”法师人缘好,道行高,能治病,还会掐时辰,能卜吉凶。因为多次接触,她见我一脸厚道,也就传授了这道秘密。

她先在纸上写下了“大安”、“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六道术语,然后伸出手指,依次按食指下纹,食指上纹,中指上纹,无名指上纹,无名指下纹,中指下纹,叫我记住这六个穴纹,并按上述顺序排列,说这是掐算日、月、时辰,吉凶祸福的穴位。然后,她便告诉我六个概念的吉凶内涵。如“大安身不动,留连事无成”云云。

这六条如何运用呢?她严肃地说:首先要心诚,心静,然后按下食指下纹“大安”为起点,年上起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时,就可知你要求的时日是吉凶祸福了。比如说你今天(7月3日早)心情如何?可以先从食指下纹“大安”算起: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正是“大安”月。然后再从食指下纹“大安”算起,初一、初二、初三,这正是“速喜”日,再算时辰,子、丑、寅、卯、辰时,又是“大安”时。在这个好月、好日、好时辰,当然求财得财,求喜得喜了。

大千世界,万物变化,人力所不及者谓之“神”和“道”。其实有些事不论自然法则还是心理活动都是有规律的:如四时阴阳,有阴必有阳,有恶必有善,有喜必有忧。师傅传授的六道口诀,其实是一喜一忧,一吉一凶,都是有规律的。比如阴天,人就阴郁忧愁,晴天,人就跟阳光一样灿烂、幸福,有好心情。这里就是自然规律的心理作用。如某人去看病要择个好日子、好时辰,心里一想是“速喜”日,肯定心情极好。好情绪,吃点药,当然一般病也会见好。反之一说凶日,心情很糟,吃药也就不见效。

人类越聪明科学越发达,有些秘密迟早要被识破。“静贤”师傅所教的六道秘诀,其实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也叫“诸葛亮马前课”,也是预测学。这里究竟有多少奇妙道术,我不敢说,但我觉得那里总有自然规律、心理作用和哲学法则在内。抓住这些规律,就能掌握预测学,而静贤师傅首先研究这些规律,岂能不称其为“奇人”!

“双泉寺”就在渗津河三家子乡的青山村西大山上。寺庙立于山坡,古朴典雅,香火旺盛,双泉流于两侧,四季不息,清澈甘冽。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双泉寺”因为有奇人也是名声在外了。此庙修于清代,此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感兴趣者,当然可以考证一番!

打鹿沟情缘

出凌源城(古称塔子沟)向西,经过十八里堡宝塔,沿榆河至平泉的茄子梁,有一条东西走向80里长的河谷,今称“打鹿沟”。沟的北侧距侯杖子村十里的庙峰山下,有个不足百户的村庄,称为“康官营子”。在营子西头庙峰山的绿树丛中,有一座省级重点保护的寺庙,现有殿堂120多间,占地50余亩,它就是清高宗弘历所赐名的“万祥寺”。说到这沟、村、峰、庙的来历都充满着传奇色彩,有着不凡的经历。

千百年来的“打鹿沟”,两侧满是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上獐、狍、虎、鹿甚多。这里原是清朝皇家狩猎之场,大约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春天,自京城开来一队清兵吉尔格郎营,来此围猎。营中有个20多岁的英俊武士,身骑一匹枣红大马,背挎长弓短箭,自称“哨官”。一天上午,“哨官”进山打猎,一头梅花野鹿飞驰而过,哨官手疾眼快,一箭射中脑门。众军士狂呼着围拢上来,祝贺狩猎“旗开得胜”。“哨官”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左右无人能答。哨官意识到这是无名之地,便即兴说:“这里就叫打鹿沟吧!”于是打鹿沟之名便传至今天。

一天傍晚,哨官打猎归来,发现眼前站立一位不满20岁的少女,长得十分俊俏可爱。少女对哨官嫣然一笑,匆匆而过。这哨官被少女美貌所动,派人尾随打听,终于在一户人家门口问知姓名家世,原来是元朝开国功臣乌良哈台的后裔,如今只有父女俩相依为命。次日,哨官派人进乌家提亲。而自哨官进村以来,老乌头朝夕相见,对英武潇洒的哨官早就很有好感。说亲之事便一口答应,但必须是“招婿”。哨官满口应允,几天之后,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哨官与乌姓少女结婚当日,这位出自京城深宫的男子,感觉到这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诱人。这里虽没有宫廷的锦衣、玉食,但幽境野花、山珍野果却别有风味;这里虽没有御园珍宝,却有玫瑰幽香沁人心脾;这里没有京都的广厦千间,但庙峰山下,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一枝清新的玫瑰野花,幽香四溢,让人享受不尽……一月过去,这位英武的贤婿已为乌氏美娘所深深吸引,朝夕迷恋。白日里双双凭窗四望,野花丛丛,鸟鸣林幽,夜晚合欢床上,恩恩爱爱,如胶似漆。民女虽朴素无华,却胜似宫中三千粉黛,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迷住了哨官的朝朝暮暮……山居之幽静,野花之幽香,实在是一生之福分。正如歌词所言:

红红的美人脸,淡淡柳眉愁!

飞针走线荷包绣,相思在心头。

自古美女爱英雄,一诺千金到尽头……

时过月余,哨官决定领军回京。少女心如刀绞,依依不舍。被柔情感动的哨官便向其吐露了真情:他便是当今的康熙皇帝,并嘱乌女,日后生男孩,长大后可进京认父,并留下玉龙佩饰为信物。

次年春,乌女生一男孩,老乌头给起名乌福禄。孩子长到12岁,老乌头派一名管家,备上两匹好马,带上信物随乌福禄去北京认父。在皇城门口等了几天,遇见了九门提督,乌福禄递上信物,九门提督迅速禀报康熙皇帝。康熙一听是从打鹿沟来的人,见了当年信物,便召见乌福禄,认下这个儿子,并将乌福禄名字改为“乌功禄”,封他为喀喇沁左旗扎萨克王子。同时,这位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还以感恩之心命大臣将乌女接进宫来,享受荣华富贵。他还命人到打鹿沟为老乌头重修府院,并将这靠山村庄称为“康官营子”。乌家府院至今还留有御刻花鼓门礅两个。

乌功禄在京住几年后,便回喀左就任。按康熙旨意,他在康官营子娶一妻,侍奉其外祖父,在喀左另娶一妾住于王府。康官营子那房妻子所生男孩聪明伶俐,群众都说这是“康太爷的神童”。康太爷(乌福禄)将他送到西藏学佛经,若干年后,神童果真成了活佛归来,康太爷捐资在庙峰山下修了一座喇嘛庙,神童便成了这庙里的第一代住持。

据《清史》和《凌源县志》记载,该庙于乾隆四年建成。“清乾隆八年,高宗诣盛京(今沈阳)取道热河,曾驻跸其地,赐名‘万祥寺’。有宝座一位,喇嘛百余人。”从此万祥寺、打鹿沟既成为皇帝对浪漫爱情回报的见证之处,也是塔子沟历史的辉煌亮点。

“烈女碑”与“雁丘诗”

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禁锢的男女授受不亲,从无自由和爱情可言,据史志记载,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塔子沟厅到中华民国成立的170年间,据《塔子沟纪略》和民国初年的《凌源县志(初稿)》中记载,塔子沟地域就有222名“贞节烈女”。她们中或二八豆蔻年华,夫死寡居守节,或年轻受辱自缢身亡。乾隆八年,有苟姐受奸不从,含恨自缢。为之立碑入志书。乾隆三十七年,凌北杨树沟地方有吴六姐,被恶人戏奸不遂后,饮刃身死,珠沉玉碎。理事通判清格“目观冰操之可敬”亲自写传立“烈女碑”。更有甚者,李宝元妻陈氏,年27岁,丈夫病危,气息奄奄,陈氏看见其夫穿上装老衣被抬进棺材,自己投井准备与夫同穴,经家人捞救复生,半日后其丈夫气绝,陈氏又用刀自刎而死。此事,受到官员极力表奖,复立“烈女碑”。真是爱恨相悖,美丑不分,是非不公呀!

今查史书、志书“贞节烈女”名录数百名,多为年轻寡居,夫死不嫁,守节终生,成为封建礼教“殉道者”。这些人都受到朝廷命官的褒奖,并为之立牌坊,挂匾额,表扬其“昭然正气”、“节烈贞操”,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氏们,一生连个名字都没有,还谈何仁爱名分呀!

大千世界,饮食男女,人和动物都是相通的。自今上推至1205年,金朝大文学家元好问,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令世人感慨万千。

元好问在32岁那年去忻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他告诉元好问一个奇怪的事:他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另一只脱网而逃。他将捕获的一只雁杀掉,另一只脱网之雁没有飞走,而是在头上盘旋,“悲鸣不已,竟自投地而死”。元好问听了非常感动,于是用钱买得两只大雁,葬之于汾水之滨,并累石为记,号曰“雁丘”。元好问感慨万千,特作雁丘词(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署。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悟,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鸟非人类,却能有情?看来元好问的问题真值得后人深思呀!

像章见证历史风云

年终岁首,整理书房的陈年老柜,突然发现了40年前收藏起来的各式毛主席纪念章54枚。一阵惊喜之后,作为收藏者开始认真观察每一枚像章的时间、地点和式样。因为这些像章都是当年在“文革”年代开始以互相交换的方法有意收藏的样品,所以,每一枚像章都包含着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多彩的记忆。欣赏这些见证40年前时代风云的历史遗存,无数人物、事件都随之涌向心头,甚至当初的生活情节及社会背景都展现于眼前。

毛主席像章

在这些像章里有1966年中央发布“16条”时的纪念章;有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的纪念章;有中共九大召开的纪念章;有全国乃至省、市召开的政治会议的纪念章;有学习毛主席著作历次会议的纪念章;有省、市革委会成立的纪念章;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纪念;有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支左的历史纪念;有“四个面向”的历史纪念;有沈阳、大连、丹东、上海、黑龙江、包头、北京、广州大串联时得到的当地特制像章;特别珍贵的是,在一个包了四层的塑料袋中还发现了毛泽东和列宁两位伟人合列的双人像章,下面标有“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字样。我清楚地记得这枚像章在当时全国发行也极少,是用10多枚像章换来的。还有毛泽东在北戴河的立身纪念章,有标着“世界人民伟大领袖”的纪念章,更多的是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红卫兵组织的纪念章。

人是高级感情动物,当记忆的闸门一打开,感情便如潮水般涌出,岁月的影像如过电影一样,一幕接一幕地展现在眼前。在十亿人口的大国里,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特殊国情,面对今天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人民已经得出了正确的历史结论。虽然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在这些红色收藏面前,依稀又有一部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描绘出来。

啊!时间不能倒流,但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确是应该永远铭记于心的!这也是人们珍惜历史遗物、热心收藏价值之所在。

专访皮影艺术家许子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距凌源城南百里有个群山环抱的平地村,著名的凌源市民间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皮影艺术家许子林的农家小院就坐落在这里。

因为许子林及其爱人李晓东创建的“凤凰皮影团”受到四方百姓的热烈欢迎,因而他这个皮影艺术家长年不着家,亲朋好友要见许子林一面也是非常难的。

2012年3月的一天,突然得知许子林在家休整皮影团的消息,几位子林的好友闻风而动,当即驱车取道山环水绕的牛营子,直奔许子林的家乡。

许子林的农家四合院坐落在两山夹一沟的乡级公路旁边,大家说如果再晚一个月,这里肯定是绿树掩映、花香四溢了。

听到我们来到他家专访,许子林全家兴奋地迎出大门,还有许子林的好友歌唱家董瑞林也高兴地前来迎接我们。好友相见,兴奋异常,他们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大门口。只见这长方形农家大院,四周栽满苹果、樱桃、梨和枣,古香古色的青瓦房,整齐悦目的花墙子,都衬托出主人的高雅和传统艺术的内涵。

我们走进主人两间一明的客厅,墙上悬挂着几面许子林和李晓东夫妇与艺术界同行及亲朋好友的合影照片。桌上摆着自家院里产的苹果和大枣,许子林及其家人热情地招待我们。看着这质朴的民风和高雅的艺术情趣,大家一下就陶醉在民间艺术的氛围之中。

许子林,1942年12月出生于凌源市四合当镇平地村的农民家庭。他为人淳朴正直,谦虚好学,是广大群众喜欢的优秀皮影演员。他与夫人都爱好皮影艺术。许子林专学髯公唱法,嗓音高亢洪亮,道白字正腔圆。1990年,朝阳公安战线“卫士之声”文艺汇演,他荣获一等奖。1997年,许子林夫妇俩组建“凤凰皮影团”,他们不断被省内外邀请演出,还拍摄电视剧,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为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凌源市人民政府授予许子林民间艺术家的称号,辽宁省文化厅授予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传承人的称号。去年许子林还率团访问了韩国,半个月的专访和演出,受到异国群众的热烈欢迎,许子林夫妇及其“凤凰皮影团”成功地载誉而归……

大家说话之间,午饭时刻到了。好客的许子林为我们摆满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几位久未见面的好友董瑞林、梁艳君、王宪春、于德及公安战线的张海廷等几位,亲密地落座一桌,大家以酒起兴,畅叙友情,开怀大笑,尽情讴歌。

酒过三巡之后,应大家之邀,许子林为满桌好友清唱了一大段在韩国演出时曾唱过的皮影名段……,他嗓音清丽舒展,抒情如泣如诉,只唱得大家如醉如痴……人们心中暗自称赞,子林真不愧为皮影的艺术大家呀!

艺术圈里的朋友都感情为重!一听到子林的唱腔,清脆亮丽,余音绕梁,董瑞林再也压抑不住中年歌手的激情,他满满饮上一杯之后,立刻起立清唱了一大段……接着桌上女主角艳君和春子同唱了一首京腔京韵的《梨花颂》,歌惊四座,客厅里顿时掀起了高潮。桌上的朋友,或自告奋勇加入合唱,或击掌而歌,起立助兴。公安系统的才子张海廷,干脆一边豪唱一边指挥,他节奏欢快,指挥有方,而且憨态可掬……

朋友的情谊深,在一起时总觉时间过的太快!真是知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然而非常不巧,此刻却传来四合当山上突发的火情,公安战线几位在岗的朋友只得先行离开酒桌了!

大家站在大门口,再一次欣赏许子林的四合院和古香古色的青瓦房。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宪春(大家都亲切地按日本习惯称她为“春子”),迅速拿起相机,为许子林及夫人及同来专访的朋友们在院内拍了好几张纪念照。

看吧!在春子的镜头中,大家亲热得真像一家人!

午后4点,我们坐上回凌的轿车,还是春子开车,与子林全家依依惜别!车已拐弯了,回首望去,子林全家还在大门口挥手!

再见了,子林!祝愿你的皮影艺术之家再交好运!祝愿许子林的“凤凰皮影团”再奏凤凰合鸣的最强音!

才子偏聚媒体家

凌河之源自古多才子才女,自哈达清格于清乾隆年间撰修《塔子沟纪略》起就已有详细记载,直到今天,更逢开明盛世,凌源百姓愈加重视教育。上个世纪80年代,凌源县被国家评为“基础教育先进县”。多少莘莘学子,发愤苦读,因而人才辈出,于是凌河两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现在工作在国家及省、市级各家新闻媒体中施展才华的诸位才子已经驰名于省内外,他们以卓越的文笔、出色的业绩和奉献精神,表现出了凌河儿女的动人风采!

《凌水龙源》自2008年起稿至今已逾五年,期间搜集到凌源儿女在各家新闻媒体工作的才子才女,再续记如下:

常志鹏(女),工作在新华通讯社《经济参考报》,任副主任。

杨兆三,曾工作于《中国环境报》任副总编,同时兼《绿叶》杂志主编。

钟国兴,工作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任副总编辑。

梁海暄,曾工作于《辽宁日报》驻辽西记者站,任站长。

杨学义,现工作在《朝阳日报》社,任总编,德才兼备,成果卓著。

杨东光,曾工作在《朝阳日报》社,任总编,才华横溢,能力超群。

石学(女),工作在《朝阳日报》社,任副总编,为杰出才女。

李凌丰,任职《朝阳日报》副总编。

管文华,曾在《朝阳日报》社工作多年。

郭亨,曾任职《朝阳日报》社记者站站长。

邱凌(女),任职《朝阳日报》社及《燕都晨报》,工作出色,才华横溢。

赵颖新(女),任职《朝阳日报》社编辑,其本人多才多艺。

辛长明,任职《朝阳日报》驻凌源记者站站长,业绩突出。

陈启瑞,任职于《深圳特区报》在编辑岗位,工作出色。

吴迪,任职于《辽宁日报》。

赵宏伟,任职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编辑部。

郭淑珍,任职中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办公室主任。

于东瀛(女),“辽宁日报集团”《半岛晨报》广告经营中心副总经理。

刘玉君,任职大连市广播电台经济台总监,德才兼备,能力超群。

上述各位才子(女)以及工作在凌源市报、凌源电视台、电台的张晓峰、成立、宁桂芹、王振江、温井然、关继文、赵延吉、张迪蘅、史祥、吴薇、薄希惠、陆宝华、李彩荣等多名优秀才子才女,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业绩永远都是凌源人民心目中的骄傲!

曹玉柱与《万祥寺志》

万祥寺是关外著名的皇家寺庙,清帝乾隆曾两度驻跸于此寺,并御笔赐额“万祥寺”。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8年恢复佛教道场以来,寺院先后筹资一千余万元,恭请佛像,修葺殿宇,重建殿堂,整修广场,建修甬路,使寺院日臻完善。而今,万祥寺气势恢宏,香火旺盛,成为辽、冀、蒙一带著名古寺和礼佛圣地及旅游场所。

《万祥寺志》是关外第一部记载皇家寺院的志书。这部志书在东北地区首开先河,较为系统地记述了273年来藏传佛教在辽西地区的传承和发展历史。描绘了寺院历代住持高僧的传承信仰和寺院精湛的建造艺术,编著者采集了大量的文献和当地的传说故事,每当读起此志都能引起心灵的震撼。

《万祥寺志》的编著者是曹玉柱先生。曹玉柱出生于凌源宋杖子乡,亲眼目睹万祥寺的发展变化。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毕业于辽大历史系,曾做过多年教育工作。从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后默默地奔走在编修寺志的艰苦道路上,整部书稿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家乡凌源人文历史的炽热情怀。为了完成这部首开先河的志稿,他历时4年翻阅档案、查找资料,奔走于关内外各大寺庙之间,多次求教于名人学者,基本做到史料考证翔实,文字推敲精湛,且描写生动形象、求真存实、融汇古今。

后人每读《万祥寺志》都仿佛穿越三百年历史时空,给人以精神的震撼。感谢曹玉柱先生历经4年辛苦编著,为家乡人民、为宗教文化事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万祥寺志》在藏传佛教及皇家寺院的传承发展上将有其特殊的意义。

太极协会与戏剧票友俱乐部

凌河之水充满灵气,塔子沟文化土层深厚。承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在凌河之源爱好者甚众。每当清晨起来漫步在凌河两岸和市府广场中间,都有数以百计的群众在习练太极拳法。因之凌源市成立了太极拳协会。会长是李志诚,名誉会长是丛日兴、黄宝君、王桂春、吴宝君、张焕新等几位市级领导,而具体组织活动的则是高手穆占岭、聂荣、张向东等几位“秘书长”,太极拳运动是国家健身项目,在凌源得到市级领导的重视已是难能可贵,但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在张向东、聂荣等人的精心组织,其能力实在了得。

张向东近照

张向东曾任公安局副局长,兼纪委书记,现为市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其为人正派,工作能力极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贤,讲义气,重感情,主持正义。其为人和性格决定了他爱好民族武术太极拳法。近几年,他刻苦练功,功法高超,拳路过人。在太极拳协会中堪称高手奇才!曾参加多次大型比赛,被社会大众称赞。

聂荣这位协会秘书长,多才多艺,她也是名副其实的太极高手。拳路优美、功法潇洒,在凌源太极拳界也是独树一帜的女中豪杰!

太极拳协会到2012年已发展会员300余人。开展各项大型比赛雷厉风行,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

聂荣参赛

凌源不仅太极拳盛行,武林豪壮,而且文艺奇才更多!社会各行各业更不乏说学逗唱的梨园气韵。2009年,成立了戏剧票友俱乐部,聂荣、李济桐、刘立新、宋魁、梁艳君、乌俊廷、张淑云、苏凤艳、张玉华都从四面八方聚来,更是上有市级领导薄锡钊等人支持,下有各行各业的参与。主任由政府副秘书长孙州兼任。文化局长聂斌程全力支持,戏剧票友每年都有大型活动,尤其是2012年,辽宁省评戏票友大赛在凌源举办,更是对凌源戏剧爱好者的充分肯定。中国著名评剧艺术家谷文月曾亲自来凌当大赛评委,就是在这次全省规模的评剧票友大赛中,凌河才女、太极女高手、京评剧皆通的聂荣女士的一出反串老声“刘伶醉酒”,震动会场内外,于是聂荣与李济桐等都获得辽宁省评剧十大名票的美誉。

大赛之后,获奖的粉丝举杯相庆,祝贺辽宁省十大名票,花落凌源,酒桌上有粉丝竟喊出“刘伶醉酒,聂荣碰杯,那叫‘最(醉)能耐’,不服你也能耐一把!喝一个!”

全省的评剧十大名票有两位出于辽西的凌源,这是凌源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真可以大书特书一笔。

清格记事补遗

哈达清格,字素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被朝廷派往塔子沟厅,任理事通判,辖七旗县。

清格在完成公务的闲暇时间,亲历城郊各处,又跋山涉水视察农、林、牧业,走访山山水水,做客民间百姓。哈达清格理事通判在塔子沟厅任内5年,所载官令文书及所写12卷《塔子沟纪略》及所有诗词文章,均由通判亲笔记下。现从民间发现《塔子沟纪略》12卷之外,又有笔记补遗一卷,记载清格5年来走访山川,昼夜著书之境况,据时间顺序补记如下:

乾隆三十七年暮春之晨。

通判及众随从乘马车出城北行,随从问意欲何往?通判曰:“久已闻当年大辽国在老哈河之畔大明镇建中京之事,古塔宫殿不逊南邦,欲前往视之。”于是车北行,半日到大明镇,只见辽塔巍峨,城垣依旧,通判博学多知、贯通古今,也知从前,这里正是辽国萧太后当政之时,任用汉官韩德让,一统大辽,挥师关内,与杨家将交战雁门关之故事。通判及随从游览故城,登高怀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判与随从以诗文相对,以宋辽古人为题,畅谈萧太后英明善断,韩德让精忠相报,回城路上,津津而乐道,堪为千古佳话美谈!一个获得知识,一个获得力量,皆是生命所企望!

乾隆三十七年仲夏之辰,天气晴和。

自大明镇回城,辽国故事充盈耳际,遂择仲夏之辰再访塔子沟西十八里堡之辽塔。此塔为辽萧太后时所修,历经千百年虽已残毁,但仍留七层,威风依旧。通判绕塔三圈,若有所思。命随从去塔北侧高山之上,登高俯视,揣度当年辽建榆州之时,于此地修塔之用心。

通判遂登上北山,此山南侧为陡峭岩石,下有悬崖峭壁,北侧是土岭缓坡,上有杏树千株,荆棘满岗。通判缓步至顶峰,而杏树更密,通判气喘甚急,随从遂找一杏树之下,巨石之侧,扶之坐于树旁,侧目南望,古塔巍峨,映入眼帘,千村万户尽收眼底,而塔沟樵者,俱集北岭,歌声袅袅,余音不绝。此时又有两只大鸟盘旋而过,其鸣叫之音似人之语,通判以之为奇,随从以之为怪,曰“此非神鸟乎!”

通判望古塔长河,千户村落,想塔子沟建厅以来,古今沧桑变化,人世更替,而青山依旧,遂诗兴大发,嘱随从记下:

北山青翠极嵯峨,时有丁丁振斧柯,忽听风吹齐右曲,更添云遏郢中歌。悠扬似得溪声助,逸响偏宜林木多。遮莫当年频扣角,令人惆怅意如何。(《北岭樵歌》)

乾隆三十八年孟春。

一日雨后,通判策马行至河东木兰山下,进一村曰木兰山庄,道旁有一酒家,遂与随从走进,店家早知通判为爱民清官,遂摆上美酒佳肴,敬上三杯,通判酒罢付账后直奔山岗,见山青树茂,水草丰美,好雨知时而下,百姓安居乐业,感慨万千,遂诗兴大发曰:

连绵春雨一朝晴,不觉凌河两岸平。波泛桃花流锦浪,洲横杨柳驻啼莺。板桥已没愁难渡,原野无妨正可耕。我欲乘槎聊一试,此间可否接蓬瀛。(《凌河春涨》)

在枣树成林、松柏成荫的岩石之上,举目四望,只见西北方,七山耸立,云雾缭绕,似七只龟兽横卧阿拉善河两旁。通判马上想到就在那七只龟横卧之地(俗称七龟地,也称西北地),偏偏产有“鱼儿石”(鱼化石),遂再作《鱼儿石歌》。

乾隆三十九年菊月某日。

是日云淡风轻,天高气爽。通判轻车简从,出南门,过五溪,绕黄金山至白狼山方向,沿途松柏苍翠,山花烂漫,至白狼山下已是秋阳当头。再至清安寺前,随从人等皆在寺外,独与随从近侍一人佛前进香,并与寺僧问路。其后,绕后山直奔石峰。上得前峰,只见眼前横卧巨石一片,其右出一角亭,面东而望,海阔天空,只见山下一湖碧水,两旁山松放绿,鸟鸣林幽,实在是一好去处。

通判鉴古通今,博学多才,知此地乃当年曹孟德挥师征战乌桓之白狼山,看眼前山峰陡峭,想英雄横槊赋诗,何等英武豪迈!众人此刻都在兴奋之中,忽有大鸟两只,绕山而鸣,仰望天空,秋风微拂,祥云缭绕,白云如海浪,微红者似牛女,老天莫非又在摆鹊桥否!遂口吟一诗曰:“白狼山上望,红衣袖偏长。三生石旁卧,清安寺前香。天河成牛女,巫峡遇襄王。有幸同君乐,铜雀台生凉。”通判诗的最后一句“铜雀台生凉”,是用了曹操为江东二乔筑铜雀台之典故,大有苍凉之感,不觉潸然泪下。为解通判怀古之忧思,随从立刻依亭而歌“一峰高插万峰头,独峙南天熟与俦。秀并吴山犹带润,丽增衡岳最宜秋。雨余历历岚光晓,日映层层苍翠浮。漫道文明徵此象,峥嵘原为近神州”。(《离峰积翠》)

古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今日已到湖边,午餐当然必须吃一顿鲜鱼,酒美、鱼美、人更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酒过三巡,鱼放奇香,直到酩酊大醉,不知今夕何夕!

哈达清格在塔子沟厅通判任内五年,有塔子沟八景诗,其中三首前文已录,其余五首附于文后:

西梁晓钟

西梁有庙,距塔沟里许,每朔望五鼓钟声远闻,颇警尘梦。

良宵万籁绝无声,倏有晨钟郊外鸣。

嘹亮乍疑吹铁笛,悠扬犹似抚秦筝。

五更梦唤霜天晓,十月音传风月清。

漠北纷纷萍水客,谁能于此独忘情。

东山霁雪

塔沟东山插天,自秋暮至春,积雪未消,遇晴日望之若玉屏。

曈曈晓日照蓬莱,雪后嵯峨天宇开。

霄汉遥生白玉岛,平郊近拥水晶台。

千层粉黛浑如画,万丈光芒不近埃。

为向峨嵋看积雪,何如此际好徘徊。

榆林晓牧

榆林近南河,夏秋水草丰盈,蒙民牧牛马数千,晚眺亦一大观。

偶向南郊逐晚风,清流缭绕茂林东。

一群骐骥倾云练,几队牛羊簇锦丛。

驱犊堤边芳草绿,秣驹河畔夕阳红。

牧人添得歌声好,仿佛柳林暮景同。

绿荫灌圃

东河一带,俱为园圃溽暑之候,柳荫下辘轳灌溉,洵为幽致。

数株杨柳绿荫生,长日炎炎晚倍晴。

锄径好看葱薤色,引泉惟听辘轳声。

凉倾树底风偏至,蔬满畦中水自盈。

底是灌园陈仲子,于陵总不慕浮名。

建昌夕照

建昌沟距塔沟数里,树木阴翳,阳光回照,暮景尤佳。

建昌村隐小河东,暮景天然趣不同。

落日半含翠岫里,彩霞斜影碧溪中。

儿童歌起迎新月,鸟雀归来动晚风。

为问王维多妙笔,可能图画一般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