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谪仙”逸闻

“谪仙”逸闻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位“谪仙”先后七次来此游历,频频登临,每每咏唱,晚年驻足石矶,流连忘返,以至终老当涂,先葬龙山,后移青山,长眠于这片具有诗性的土地上。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当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鞍山地区人民和当涂县令李阳冰为李白诗歌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谪仙”逸闻

李白的一生,是漫游的一生,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但也是悲剧的一生,晚年体衰多病,生活困苦。他有忠君之怀、有爱国之心、有亲民之情,渴望以自己的才能“安社稷”、“济苍生”,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到临终,始终不渝地奋斗。20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虽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但李白不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不愿应试做官,只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25岁那年,李白乘上小舟沿江顺流而下,初次进入宣州当涂县(即今马鞍山市当涂县)界。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远处突然有一座青山挡住了大江,而大江的急流却似乎在它中间冲出一个大缺口,将它分成两半;当他的小舟驶近山边,才发现原来是两岸的青山石壁凸入江中,使这里的江面突然狭窄,急流因石壁的阻挡而倒流,形成旋涡。当船只驶进两山之间,李白兴致勃勃地左顾右盼,视线里两岸青山随着舟行而移步变形。驶出天门山,江面又突然开阔,他翘首远望,但见一片孤帆正从水天相连处驶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如此《望天门山》意境顿生,全诗不着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犹如特写镜头,描绘出舟行天门山的水景图,把青山、碧水、孤帆和心境,写出了灵秀、矫健、壮美、潇洒,凸显青年李白当时的风采。

从唐代“渚”的用法上推断,应该说当时江心洲尚未形成,江面是一望无际的碧水洲渚。在矶头,可以居高临下,南望天门中断,大江横流;北眺绝壁巨川,连峰相向。稍有风助,即可出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景观。这给李白的心灵、感官带来巨大冲击。一流的山水,遇上一流的诗人,迸发一流的诗歌,采石矶的诗性体现于此。采石矶不单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情怀,它以巍峨的悬崖峭壁雄踞于江流之中,与湖南岳阳的城陵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合称为“长江三矶”。采石矶又以山水之险、风物之秀独领风骚,领衔三矶之首。李白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这是李白另一首五绝《牛渚矶》。这位“谪仙”先后七次来此游历,频频登临,每每咏唱,晚年驻足石矶,流连忘返,以至终老当涂,先葬龙山,后移青山,长眠于这片具有诗性的土地上。那他缘何对采石矶情有独钟?细细推究起来,不外三大原因:一是自然景观。李白大半生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但所喜的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与天仙神灵相往来。李白多次到采石矶,在当涂一带写下五十几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这种现象非同寻常,或是采石矶景观符合他的性格,才如此激发与触动他的诗兴。二是人文环境。大凡名山大川总会留下文人学士的足迹,采石矶同样,使李白产生敬慕的有南朝齐诗人谢朓,他是李白的艺术崇拜者。李白曾在诗中多次提到谢朓,推崇谢朓“清真”诗风,因此“悦谢家之青山”,可视作李白心灵归宿的追求。再有东晋镇西大将军谢尚,他是李白政治抱负的寄托者。李白一边走朝廷,一边走民间,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而谢尚举荐袁宏的佳话,深烙在李白脑海,在他诗句里充分表达对谢尚的追慕之情。人的一生际遇,在于一时机遇。李白期望谢尚再世,以实现“安社稷,济苍生”。好在李白认清世态,最终走向草根,走回民间,寻求诗性,回归泥土,否则中国将会失掉这位诗仙。三是投亲靠友。李白经历了两次放逐后,晚年奔走衣食,穷苦潦倒,“其荣也至极,其辱也难堪”,但踏入当涂诗性土地,因族叔李阳冰的生活照顾,李白找回了自己,常与新朋旧友饮酒、品诗,以至至今流传李白“醉酒溺江”、“捉月升天”、“骑鲸飞天”的传奇故事。李阳冰做过当涂县令,是李白为后事之托所选定的人。后来李白病重之际,枕上授稿,请他编集作序。李白的这一选择选准、选对了。李阳冰不负重托,他的《草堂集序》成为后人研究李白最权威的文献。

如果游客有兴趣,不妨走走看看幽谷翠海、千年古刹、赤乌井、蛾眉亭、三元洞等等,哪怕攀登行走悬崖古道,甚有一番情趣。当然,纪念李白遗踪的太白楼、太白祠、行吟桥、沉香园,尤其是刚修缮一新的李白纪念馆和庄严肃穆的李白墓,更富有意义,会有浪漫诗性,同时伴有深刻理性。再有机缘的话,沿马鞍山(采石公园)—当涂(青山李白墓)—芜湖(天门山)—宣州(敬亭山)—泾县(桃花潭)—黄山—九华山—贵池(秋浦—齐山仙境)环状旅游线,兴许有更多收获。

李白的终老有“病卒说”、“溺死说”、“既病又溺说”等,谜团甚多。但按学医出身的郭沫若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他从“腐胁疾”得到启发,认为李白61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上元二年(761),朝廷任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功臣的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东镇临淮,李白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决计以高龄毅然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当涂。不管何种学术争议,李白葬于当涂青山是确凿的。李白墓用呈圆形的方块青石垒成,墓碑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是诗圣杜甫的手笔。墓园幸存一块宋代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并有李白墓葬迁徙过程的准确记载。这是当涂人的保护功绩,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幸运。如果没有李阳冰的贡献,李白的诗歌可能全部散落到民间,乃至全部丢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马鞍山地区人民和当涂县令李阳冰为李白诗歌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