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往事回忆说真爱

往事回忆说真爱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邵老在《发言》中把自己视为陪衬,赞扬的是梁保根。《发言》结尾提到的“两处陡坎”对于不负重的登山者来说仅上下一趟也是极大的挑战,对于体力严重透支且薄暮下山者而言,简直就是鬼门关。长白山哺育东北虎,也哺育豪杰。恶战发生在1959年,邵世坤时年24岁。

白阳

《拉萨河畔民族情》篇结尾有一段话很重要:“大地七队自组建之日起,就专啃硬骨头;我所在的大地七队三中队下辖的小组啃的是硬骨头里的硬骨头。所以,我们观测组吃的苦是比较多的……”这段话揭示了邵世坤之所以成为共和国第一代优秀测量员之一的组织属性。“若问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想到长征两万五,再苦也不苦。”这首打油诗是邵世坤1959年在新疆顺口说出的,工作中遇到难啃的骨头,他总是以红军精神激励自己,提振士气。凭借这股精神,他率领战友于1959年5月至1960年3月在南疆高开高走打赢了江岭哈尔托尔盖一等三角点、姜太勒米堤一等三角点和绕塔里木盆地一周的返工重测高钢标三场硬仗(依次详见《雪山上的七天七夜》《用生命系住的胜利》《塔里木盆地的胡杨》篇)。在艰苦岁月,一年三场硬仗外加一场与群狗的厮杀(详见《刮肉疗伤学关公》篇)至今传为佳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学员邵世坤

邵世坤原本就是共和国第一代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的优秀科班生,毕业成绩第四名(第一至第三名算上等生,各奖励10公斤小米),加之勤奋好学,遂成为苏联老大哥教出的高徒:“这一年春(1955年),我被提拔给尤苏波夫少校当助手。众多的见习员中,百里挑一,提拔了两个给专家当助手。”(《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日子里(下)》),简称(《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日子里(下)》)。在1943年苏联出版的《一、二、三、四等三角测量细则》(简称《细则》)中有个说法:只有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少校以上的观测员,才能观测一等基线网。邵世坤担任观测员初期,军衔虽为少尉,却“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完全能够胜任“观测一等基线网”的重任,上述“在艰苦岁月,一年三场硬仗”就是明证。

1969年,邵世坤带领队伍在云南东川建造了小三角网实验田,1970年在宁夏的石嘴山、西安地区的口镇,又带领队伍建造了两块小三角网实验田。这三块试验田硕果累累,不仅提高了三角测量的精度,达到了当年地震预报跨断层水平位移所需要的毫米精度,而且也为日后国家六五规划中的“87工程”之大地测量施测部分提供了突破瓶颈式的数据支撑。

邵世坤丰富的三角测量经验在1975年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定中,发挥得如何呢?请看本书附录转载的《在我国首次珠峰测量40周年暨珠峰复测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简称《发言》)。该座谈会的与会者中有陕西省领导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省局领导和省局各院、处优秀共产党员,《发言》会前经过审核,会后在陕西省各界广泛演讲。邵老在《发言》中把自己视为陪衬,赞扬的是梁保根。可是,客观地看这个陪衬,其中有三点亦令人叹为观止。其一,“我们8人只有我一人身兼两职,我必须付出更多”;其二是“梁保根的疼痛减弱了,也不冒虚汗了,我们坚持背着沉重的仪器,一步三喘地向6 500米高地爬去”;其三就是引文的结尾部分。关于其一、其二的意义,《中国测绘报》记者喻贵银和邵老都认为,这一次珠峰测量,邵世坤“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既干三角测量,又干重力测量……破了两个世界纪录、一个个人纪录。世界纪录是把三角测量交会点推到了海拔6 300米;另一个是这个交会点离珠峰最近,仅8公里;个人纪录就是心跳的最高纪录,在到达观测点时,心跳一分钟达到210多次。”

《发言》结尾提到的“两处陡坎”对于不负重的登山者来说仅上下一趟也是极大的挑战,对于体力严重透支且薄暮下山者而言,简直就是鬼门关。而当年40岁的邵世坤,在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攀上摸下三趟,尤其是前两趟负重摸下、后一趟摸黑攀上摸下,其间蕴藏的出类拔萃的体力、意志和攀险涉危的能力,细细品之,令人赞叹称奇,而救人者的精神抛物线端点就体现在“我在前他在后,相差一米的距离,万一有什么闪失,我在前面可以挡一下。我们不敢站起来行走,只有蹲下,用屁股一点一点往下蹭”之场面中的“挡”字上。“挡”是什么呀?是决意中的身先死,是用刹那间的阻力留存战友的身先死。这就使人不禁想起《用生命系住的胜利》篇中的那个著名的“扶了一把”。都道是“艺高人胆大”,邵世坤的“艺”是从哪里来的呢?

长白山哺育东北虎,也哺育豪杰。邵世坤6岁的那一年,缠着要跟爷爷上山采蘑菇。使爷爷出乎意料的是,小孙子本领比自己想象的高强许多,上山林、下山林居然半步不落;到了目的地,爷爷叫孙子在山林深处一小块草坪待着,自己则背着篓子去采蘑菇。嘎小子如何能静守一隅,一待爷爷背影消失,立时跑入草坪前面的小河捕捞蝲蛄(像龙虾但比龙虾小)去了。小河清浅,蝲蛄甚多。虽然蝲蛄的螯夹小家伙的手,但待爷爷急匆匆赶回来时,小家伙已经收获了近2斤蝲蛄。回家后,将蝲蛄用油一煎,爷爷就下酒了。老人家边喝小酒边夸赞小孙子。说小孙子上山林、下山林半步不落,说小孙子捕捞蝲蛄不用人教,还说小孙子不怕黑瞎子、东北虎;末了又直拍自己的后脑袋,抱怨自己不该把小孙子留给猛兽。捕捞蝲蛄的小家伙年龄稍长,“冬季套上狗爬犁,兴奋地跟着爷爷去打猎。当打上一只狍子胜利而归的时候,小小少年更加开心,简直高兴得要发疯。”(引自《川西高原除豹》)老人家见熟人就夸赞自己的铁杆帮手:

“这小子长大了当红胡子肯定是块好料。”

“胡子”在东北话里意为土匪,与“红”连在一起说的就是抗联战士。谁也没料到,邵世坤长大后真的成了“红胡子”,不过,不再是抗联战士,而是测绘战士。这个战士也真是“好样的”,不久就成了小小司令。这个司令的本色行当是“观测员、作业组长”。在独自引领一个小组的艰险环境,这个司令总是当得游刃有余,而且越是在听之则生、不听则亡的艰险环境,这个长白山养育出的一身东北虎气概的好儿郎的威望越高,其帅才越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邵世坤独自操盘是1955年:“我把20多人的观测组管理得井井有条,尤少校很欣赏,因此更放心让我做领导了”(《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日子里(下)》)。做领导的结果如何呢?该篇末段第一句就侧面反映了他率领同志们工作的业绩。然而,“雪山上的七天七夜”才是本司令提刀上马出雄关的第一场恶战,此战练就了他的钢筋铁骨、火眼金睛。恶战发生在1959年,邵世坤时年24岁。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从邵世坤的6岁、24岁看他的40岁,三点连成一线,穿过“体力严重透支薄暮”之障碍,三上三下拿下“两处陡坎”者,不是自然而然的吗?他经历了1959年3月15日至1960年3月15日整整一年的出测,杀伐决断间一下沧桑了15个春秋,25岁的小伙子看上去俨然迈入不惑之年的铁铸汉子,国家多重的担子都能一肩挑起!老了吗?不老不老。首先是心不老。作为一等三角观测员,邵世坤一生除乔戈里峰(业内简称K2)和神山外,所向披靡,登顶高山、险峰无数。正因为如此,“越是艰险越‘想’前”的他格外想登顶K2和神山,一如当年犟驴越是把他摔下来,他越想征服犟驴一样。1975年测量珠峰期间,他将此心愿和拿下K2、神山对测绘事业的好处向国家登山队政委王富洲和副队长许靖作了陈述,并说西坡登顶神山险是险,但只要组织叫他登,他就能登上去。登山队领导亦有攀登K2的意愿,认为条件成熟,先登顶K2再登神山。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国家最终没有组织攀登K2,登顶神山也就更无边际了。壮志未酬的邵世坤几多长夜难眠、耿耿于怀呀。他最想从西坡登顶神山,看看当年是什么原因把一等三角锁逼得绕了个弯,毕竟在邵世坤的大地测量职业生涯中,被逼得绕弯的一等三角锁仅此一条。继“全能测绘仪器”功亏一篑和“87工程”任务旁落,(详见《你好,西安光学测量仪器厂》和《300个日日夜夜》篇)未能登顶神山就成了邵世坤职业生涯的第三个遗憾。

1960年,邵世坤在拉萨布达拉宫前留影

1977年测量托木尔峰,身为中国登山队托木尔峰测量分队副队长的邵世坤总是冲杀在第一线,以下日记与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工作场面,一叶知秋,令人想见邵世坤在测定托峰高程中的担当。

6月18日。一行19人将天文三角加强组(自海拔3 900米营地)送至(海拔)4 800米的冰川。路极度难行,踏冻雪,过冰碛,跨冰湖,串(穿)冰隙,爬冰坡。早8点出发,晚7点30分才返回营地。同志们都表现得相当顽强,冰崩四起,也挡不住我们胜利前进。

接近冰塔林休息时,刘虎生给大家照了这张相。中间为刘永诺,其后仰望者为邵世坤

好一个“冰崩四起”,托木尔峰的“危乎高哉”令人徒生敬畏,未登神山者可以无憾!

1982—1985年,在山东菏泽二网改造建造钢标时,卸车搬运、造标搬运,3根捆在一起的约75公斤的橹柱,即将50岁、时任国测一大队第五中队队长的邵世坤走得最快、扛的次数最多。而接下来的造标扶橹柱,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许诸裸衣斗马超”!行内人都知晓,造标最危险的活就是扶橹柱。而咱们的“邵大胆”就站在高处扶橹柱,汗气蒸腾,激情澎湃,与“马超”大战300回合,硬是在战友的配合下,一层一层地把35米高的钢标建立起来!据国测一大队新近退休的纪委书记王新光在西安地图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不忘初心——国测一大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一书中的第十七章《薪火传递后继有人》中回忆:“第一次跟邵世坤师傅出外业时……35米高的‘铁塔’巍然屹立,让这些小伙子心生畏惧。快50岁的邵师傅却身轻如燕,不一会儿就上到了钢标顶。身先士卒……”瞧瞧,瞧瞧,年近50岁的他不是比小伙子还精力旺盛、干劲冲天吗?其“许诸”行为一如当年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典韦”行为(见《刮肉疗伤学关公》篇有关描写),令人叹为观止。他这个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就是如此勇猛、朝气勃勃。这里的为了人民,包括维护民族大团结。在邵世坤的外业经历中,多与少数民族打交道,他尊重兄弟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兄弟民族也支持测量工作。他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团结至关重要”。50多年前在青海省久治县彩虹谷遭遇雷击而不死,他认为这是民族宗教在暗中护佑自己,而身先士卒过暴涨的拉萨河和川西高原除豹则是用生命捍卫民族团结(依次见《彩虹谷》《拉萨河畔民族情》《川西高原除豹》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与其独具的东北虎气概皴染出了他“正直豁亮、敢于担当”的人生色彩。

《用生命系住的胜利》篇结尾够风光了吧,可是当初,谁知邵世坤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买那5匹马还是下了一番决心的,因为按照领导的安排,从天鹅湖畔迁站到库车县城,运送装备、行李不是买马而是雇驴。那么,邵组长为什么还要忤逆上意、擅自做主买马呢?因为穷人孩子早当家的他把账算过来算过去,还是买马划算,因为买马到库车县城后还能卖呀,这一出一进还能给国家节约近两千元钱。后来证明果然如此。当观测小组收测回到西安,如实交了差,报了账。当初决定雇驴的领导听说该小组为国家节约了钱,一贯严厉收拾有令不行者的他,见了“犯上”的邵组长并未提及此事。而原本做好准备与该领导理论一番的邵组长见其对自己“网开一面”,也就放弃了与其理论的念头,更没有在任何人面前表过功。光阴荏苒,退休后的一天,邵世坤和一位战友一同去拜访该领导。老上级对邵世坤说:“再让我当权,我一定提你当一把手。”邵世坤冲口而出又顶了老上级一句:“你说的是废话。”该领导的夫人和3个老战友都笑了。

1959年,测站员工从巴音布鲁克草原前往库车县途中

《转战果洛山南北》篇末的与警察间的误会冲突,则从生活角度火辣辣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犯上”的性格特点。不经意间偶尔露峥嵘的“犯上”,是主人公人生色彩中的“灰色”,但也是其“正直豁亮、敢于担当”性格中的一部分。

邵世坤的性格是在长期的“听之则生、不听则亡的艰险环境”中养成的,犹如老八路的刺刀是在与日寇的浴血拼杀中磨砺出的一样。虽然它有时在坚守中少了些人情,甚至“犯上”,却总能使公家的事受益。然而,随着年事增高,当他由一线转入二线,越来越多地出入机关大院与知识分子共事时,他的杀伐决断作风也就相应越来越对不上路数了,甚至造成了其人“职场上驼峰般的起起伏伏”。这一点从其“职场履历表”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该表1977年一栏中的“技术副队长”属于国测一大队副队长级,还须说明的是,每一次的“伏”,邵老本人都没有任何工作过失。纵观邵世坤职场起伏线,其峰谷值最大、最陡的是由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领导(副厅级)直降西安光学测量仪器厂总检组组长,异乎寻常的是,这第一次“坐滑滑梯”是他自找的。从时序上看,它在邵世坤本人的三起三落中(第二起落是由登托木尔峰时的副队长级至副中队长,第三起落是由中队长至工测队队员)也位列第一,这就不禁使人想起了他在更早的时候,把荣誉一次次让给司光员的事迹(详见《光荣的司光员》),进而使人感叹他一生有意无意间把荣誉让给了多少人呀!如果说,业绩优异出众、职场三起三落是邵老一生的写照的话,那么,其人落入低谷时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所作所为就最能体现其人一辈子的品质。人,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三起三落而以落收场,最宝贵的则是失落之后的精神高扬。一些老战友特别有感于邵世坤失落之后的精神高扬,叹息他当初的倔强中能有几分灵活就好了;也有的老战友说他能在“知天命”之年从国测一大队铁军里的王牌师——第五中队队长的岗位上退入二线,与其最初的大地七队三中队下辖的邵世坤观测组组长遥相呼应,也算成就了共和国“观测员、作业组长”本色行当里的模范之一,其“负戈外戍,杀气雄边”(钟嵘《诗品》)的豪迈,值得后来者骄傲;还有一些老战友特别惋惜邵老退休前在工测队的那几乎无事可干的10年,说这都是老邵当年太耿直、目中无人惹得不是。否则,老邵在这10年本可以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自己的待遇也会实至名归,漂亮“收官”。说来说去皆牵挂,万水千山总是情。可是邵世坤听了总是一笑了之,那未说出的心境是:风风雨雨俱往矣,革命路上不回头!

率领五中队(登山分队)在菏泽造标,我身先士卒,扶撸柱抗标材,没有几个小伙子比得过我的。在刘虎生创建流水法作业的基础上,我注意调动指挥,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在造标史上也是少见的。但当进入观测时,不知为何,我的建议和指挥不再被接受,我一气之下离开了菏泽。

菏泽造标后进入观测工期,是1984年的事,老邵一气之下不干了,到了哪里?到了处于生产二线的工测队。瞧瞧,瞧瞧,再怎么有理、委屈,也不能这么一走了之啊,这就说明了其人三起三落之最后一落也是有自身的原因的。邵世坤职场大幕落下了。在这里,显然不能说“李广难封”,但这个十月怀胎在山东、生在闯关东的路上、长在东北、工作在祖国大地、落脚在陕西的汉子,冲锋陷阵“大小70余战”(引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下同),只因仗仗身先士卒,“饮食与士共之”,从来没有怕过死,所以才没有死,沙场上,老天爷似乎也厚爱这个勇士,却神似两千年前的飞将军呢。

邵世坤至今仍把功名看得很淡,眼下依旧不辞寒暑在三秦大地宣讲着测绘精神,宣讲着光荣的国测一大队,宣讲着战友的英雄事迹;号召年轻人发扬革命传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奉献一切。诚如他自己在序言中所言:“人已解甲归田,心还随着光荣的队伍远征。”

2016年2月5日(丙申年腊月二十七),陕西省四大班子在陕西宾馆举办迎春团拜会,共摆了35桌,邵世坤以“原国测一大队工程师,第二届三秦楷模集体代表”身份和其他3位“第二届三秦楷模集体代表”一同被安排在第1桌次,与时任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等领导坐在一起。

清茶飘香,炫光闪烁,快门声声里,邵世坤分明看定的是赵书记,脑海里却浮现出了昔日中共青海省班玛县委米书记的音容笑貌,浮现出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米书记一幕幕雪中送炭的场景;同时也时空交错幻化出61年前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的身影,进而闪现出去年“七一”习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党员的回信。“共产党的干部就是好,社会主义的祖国就是好!”邵老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着,一轮“不忘初心”的朝阳油然自心田涌起,金光灿灿、暖意融融,眼前仿佛春风杨柳万千条,耳畔油然响起老伴爱唱孙女也爱唱的《春光曲》。

我们在回忆,说着那冬天
在冬天的山巅,露出春的生机
我们的故事,说着那春天
……
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走冬的寒意
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神奇
……
一遍一遍甜蜜回忆,春天带来真诚友谊
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欢欣
……
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1] 位于武当山,二等三角点。

[2] 位于湖北省泉溪。

[3] 位于武当山,二等三角点。

[4] 樊慎荣。

[5] 位于湖北省竹溪境内,二等三角点。

[6] 位于武当山,全名马鞍山,二等三角点。

[7] 位于神农架,二等三角点。

[8] 尺桩为一铁锥,入地后做标尺的基础,防止标尺下沉,确保观测精度。

[9] 雾像哈达一样,一层层浮在山腰,风来风去上下飘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