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疆东北部地区主要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变化

南疆东北部地区主要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变化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疆东北部地区主要是指清代南疆东四城及附近各城镇所在地区,即今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清代,该地区的城市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阿克苏不仅是南疆东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阿克苏河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商人云集。焉耆县城,又称喀纳沙尔城,为南疆东四城之一,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地带,博斯腾湖西北,其地理位置重要,正当南北疆交通要道。
南疆东北部地区主要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变化_中国西部农牧地区城市历史变迁研究

南疆东北部地区主要是指清代南疆东四城(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及附近各城镇所在地区,即今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清代,该地区的城市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今天南疆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库尔勒市在清中期还未出现,直到清末才开始形成雏形,到民国时期始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并不大。清代前中期的东四城只有阿克苏在晚清民国时期有较快的发展,而喀喇沙尔、库车、乌什都发展相对缓慢。

阿克苏城是晚清以后南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居东四城之首。阿克苏城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阿克苏河干流从城区南部流过,其地位于新疆北部到喀什的南北交通要道上,在汉代为姑墨国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商埠。明朝时期维吾尔人在此地建叶尔羌汗国。清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将原来的温宿地名改为阿克苏,并筑城为阿克苏办事大臣治所。光绪八年(1882)置阿克苏分巡兵备道和温宿直隶州,均以此城为治所。光绪十年(1884),在老城附近筑新城,亦称汉城,旧城则称为回城(后为民国时期温宿县城),阿克苏道署和温宿直隶州署则移驻阿克苏新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升温宿直隶州为府,以阿克苏为治所;同年置温宿县,隶温宿府,以阿克苏旧城为治所。1913年,废温宿府,改置阿克苏县,属阿克苏道。阿克苏老城建于乾隆年间,城垣周长140丈,辟有东、西、南三门,道光年间重建;新城为光绪年间所建,城垣周长999丈,辟有东、西、南、北四门,距城墙根约100步筑有环城土墙,其外掘有壕沟。阿克苏不仅是南疆东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阿克苏河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商人云集。老城的居民以维族为主,也有汉人,晚清以后始有沙俄苏联人来此居住经商。民国时期,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南关、北关一带,汉族商号有40余户,维族商号有100余户,另有苏联商人所开商店[28]。阿克苏新城内以汉族商人为多,北关则以维族商人为多,是阿克苏河流域农牧产品的集散市场,本地所产大米小麦、杂粮及畜产品多在阿克苏新城市场交易。民国年间,苏联的经济势力延伸至南疆,阿克苏为其重要的据点。20世纪40年代初,阿克苏新城有40余家苏联商号,这些商号主要收购南疆东北部地区的土特产品,然后出口回国,并运来苏联的机器制品在此进行销售。阿克苏也是南疆重要的手工业中心,晚清民国时期,阿克苏城区的手工业较盛,尤其是玉器加工业和马鞍行业较发达,其产品为阿克苏名特产品,闻名遐迩。由于阿克苏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功能不断强化,故而城市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至40年代初城市居民达4000余户,2万余人,为南疆东北部地区城市规模之最[29]

乌什城,在清代为南疆东四城之一,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阿克苏之西。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设乌什办事大臣;光绪九年(1883),设乌什直隶厅,隶阿克苏道。1913年,改直隶厅为县,为阿克苏道所辖,废道后改归阿克苏行政区管辖。乌什城建于小石山上,城垣周长2.6里(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其城位于山上,故名)。除衙署、兵营外,城内居民较少,多从阿克苏、喀什噶尔、和阗等地移民而来。民国以后,因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其行政地位有所下降,故而发展极为缓慢[30]

库车城,在清代为南疆东四城之一,位于阿克苏东部,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光绪十年(1884),设库车直隶抚民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库车直隶州,归属阿克苏道,辖沙雅县。1913年撤州改县,仍隶阿克苏道,后隶阿克苏行政区。库车为双城结构,分别为回城和汉城,回城与汉城东、南两面相连接,城周4.6里,东、南、北三面为圆形,各开一城门,西面为方形,无城门。城内外居民约千余户,人口5000多人。库车是从迪化、哈密等地至南疆喀什噶尔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商业要埠和军事重镇,因而清代民国时期亦为塔里木盆地北边的商业城市。县内农牧业产品甚丰,剩余者多运至县城市场出售,苏联商人收购部分出口回国。20世纪40年代初居留在此的苏联商人有数十余户,故而商业较盛。本土盛产铜、铁矿,铜、铁加工业也较兴旺,所制各种铜、铁器种类甚多,尤其库车刀驰名省内外[31]

焉耆县城,又称喀纳沙尔城,为南疆东四城之一,位于天山中段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地带,博斯腾湖西北,其地理位置重要,正当南北疆交通要道。清乾隆年间,在此设喀纳沙尔办事大臣,并实行“屯兵戍边”和“移民实边”方略,招募陕甘回民。道光年间,因部分屯田兵丁撤回内地,遂招西宁、临夏、固原、平凉回民及眷属近百户屯田经贸,后有退伍兵丁留下务农、放牧、经商、务工,世代繁衍,渐成土著,称口外人。新疆建省后,喀喇沙尔设直隶厅,治喀纳沙尔城。光绪二十四年(1898),升喀喇沙尔直隶厅为焉耆府,仍治喀纳沙尔。1913年废府改设县,初归阿克苏道,后设焉耆道,辖焉耆、且末、轮台等县。焉耆县城,乾隆年间所建,为喀纳沙尔办事大臣治所,城周仅1.5里,设有4门。至民国时期,年久失修,城墙多有坍塌,西门也已封闭。南关一带有大小商户30余家,以汉族商人居多,多来自京津地区。其城规模不大,街道格局简单,城区北部为十字街形成的“田”字形道路网,城区南部则为双口并列的路网。北面为前街,前街略显繁华,县公署、电报邮政局等均在此街,占地面积较大,而城内其他街道则甚为冷落,居民较少,苏联所创办的新苏贸易公司分公司在城西南角[32]

阿瓦提县城,位于新疆中西部,阿克苏西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天山南麓。清前中期属阿克苏办事大臣管辖,光绪九年(1883)阿瓦提属阿克苏道管辖,1913年属阿克苏县,1922年设阿瓦提县佐,1930年置阿瓦提县,属阿克苏道,后相继属阿克苏行政区行政长官公署、阿克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阿瓦提虽然设县,置有县公署等机构,但由于其地多沙漠,居民甚小,因而其县城为无城郭的聚落,在民国年间规模一直都很小,基础设施十分落后[33]

柯坪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柯尔塔格山南麓,清前中期属温宿,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为分防县丞,隶温宿府。1915年设县佐,为阿克苏县柯坪分县。1930年建柯坪县,属阿克苏道。柯坪资源贫乏,尤其缺水,耕地不多,居民稀少。其城规模不大,商业和手工业也极为落后,一般日用品需要到阿克苏购买,在时人看来不过是一个没有城郭的村落而已[34]

拜城,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山间狭长带状盆地,渭干河上游流域,处在迪化至疏附的要路上,是龟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代为城郭国家,都城宏伟,城垣三重,汉王朝在此设西域都护府。清代前中期归阿克苏办事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五年(1760),设“巴依”和“赛里木”两城;光绪八年(1882),两地合并建拜城县,隶属温宿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隶温宿府,后归阿克苏行政区管辖。其城无城垣,但规模较大,有居民1000余户,5000余人,以维吾尔族人为主,另有数量不等的汉、回、柯尔克孜族人。县公署由清真寺改建而成,在县公署大街建有“巴扎”(市场),定期开市。县城周围地势平坦,水源较丰,特产甚多,尤以盛产铜矿、铁矿而著名,多运至县城市场交易以及加工,故商业稍具活力[35]

沙雅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渭干河绿洲平原的南端,北靠天山,南拥大漠。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沙雅尔回庄,隶库车办事大臣,光绪后隶库车直隶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沙雅县,隶库车直隶州,属阿克苏道。道废后属阿克苏行政区。清末虽然设县,并置县署等机构,但由于其地仅有农业,交通不便,商业不盛,因而县城规模甚小,仅100余户,数百人,其中汉族人30余户,回族人20余户,其余则为维族人[36]

托克苏县,汉代属龟兹。清乾隆以后属库车办事大臣管辖,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属库车直隶抚民厅,1922年从库车县析出十二庄新设托克苏县佐,1930年升格为县,建县衙于托克苏巴扎清廉街,1941更名为新和县。置县后,其城有较大发展[37]

轮台县城,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为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汉代系西域36城国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轮台县,隶焉耆府。1913年焉耆府降为县,轮台县隶属阿克苏道。1920年设置焉耆道,轮台县改隶焉耆道,废道后改属焉耆行政区。轮台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农业县,因而其城规模不大,虽筑有城墙拱卫,但居民较少,商业也不兴盛。30年代开始修筑库尔勒至轮台、轮台至库车的公路,交通条件有所改善,这对其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8]

尉犁,又名“罗布淖尔”,因“罗布泊”而得名,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为西域尉犁国所在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新平县,然未筑城垣。1914年因与云南新平县同名,遂以古国名命名,改为尉犁县,先后隶焉耆道、焉耆行政区、焉耆专区。县治初设于哈喇滚,后迁茂林园,1914年迁至现址尉犁镇,新城规模甚小,仅有居民100余户,500余人。其商业不发达,但为本地的农牧产品集散市场[39]

婼羌县,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为西域楼兰国故地,地处南疆,为连接甘肃、青海、西藏的要地,对外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同治年间发生阿古柏之乱,大批南疆的维吾尔族人避难于此,清政府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设卡克里克县丞以分管此地,归新平县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升婼羌县,属焉耆府。1913年婼羌县改属阿克苏道,1920年再改归焉耆道管辖。婼羌地广人稀,全县不足4000人,每百平方里不到1人,因而设县后,虽置有县公署等机构,但城镇经济极不发达,缺乏内聚力,城区人口较少,仅有少许民家。城区附近地区有多个农牧聚居点,也不时开市,进行物资交易[40]

且末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地处婼羌和于阗之间。汉唐时期皆为城镇,后废作荒地。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时此地称“卡墙”,为于阗辖地,后增设稽查所。1914年增且末县,隶阿克苏道。且末县城在车尔成河北岸,无城墙等防御设施,修建有县公署等建筑,居民极少,无集中的市场,居民在门前用土造台,陈列日用杂货,人口以维族为主,汉人极少,附近的维族居民点主要从事畜牧业。全县人口稀少,仅6000余人,每百平方里不足1人[41]

库尔勒,位于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库鲁克山和霍拉山,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为西域渠犁国属地,清以后为焉耆辖地,是南疆通迪化的交通要地,1917年设库尔勒县佐,隶焉耆道。1930年改为设治局,属焉耆行政区。1939年升格为县,属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库尔勒在20世纪初仅是一个人口规模不大的聚落,先后修有汉城和回城,孔雀河在两城之间穿流而过。汉城位于孔雀河北岸,城周仅1里,主要驻扎军队;回城在河南岸,以民居为主,城周长约4里,城内居民1500余人,300余户,其中汉族居民仅10余户,甘肃回民130余户,行政机构和邮政局等都在回城。隔河相望的两城之间架有木桥。但随着行政建置的不断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新中国建立后它成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进而发展成为仅次于乌鲁木齐的新疆第二大城市,远超南疆东北部地区的另一个中心城市阿克苏,而另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焉耆因行政区划的调整,行政级别不断下降,因此发展趋慢,远远落后于库尔勒。

综上所述,因晚清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清中期在行政地位上平级的东四城,仅有阿克苏一城保留了二级行政区划地位,其余三城的行政地位都相继下降,因而其余三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都受到极大影响。此外,随着晚清民国时期的行政制度改革,一批县级城镇相继兴起,这些城镇发展虽然较缓慢,但却为20世纪后期南疆东北部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库尔勒经过晚清民国时期的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已成为南疆规模最大的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