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

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像学以HRCT为首选诊断手段,X线胸片所见无特异性。支气管扩张为柱状,通常为轻度扩张。如图4-13-2,两肺弥漫性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小叶中心结节及边缘模糊的磨玻璃密度影。Ⅲ期为细支气管扩张形成环状影,结节减少。Ⅳ期为细支气管与支气管扩张,重者呈囊状,细支气管远端扩张更显著。治疗有效时结节及树芽征吸收,病变进展时逐渐出现细支气管及支气管扩张。

临床资料 女,47岁。间断咳嗽、咳黄色痰3年,加重2天。

影像学报告描述 首次CT平扫(图4-13-1A),层厚5mm,两肺段以下支气管壁轻度增厚,散在小叶中心模糊结节。前纵隔肿块,内见钙化。2年后复查CT(图4-13-1B、C),层厚1.25mm,两肺多发段以下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小叶中心)扩张、管壁增厚,部分呈小囊状改变,多发小叶中心结节,散在小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树芽征。前纵隔肿块无明显变化。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①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②前纵隔肿瘤(胸腺瘤或畸胎瘤可能,未手术治疗)。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弥漫性全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也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鼻窦-支气管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气道炎症,好发于东亚地区,尚未确定致病机制,但与遗传(人类白细胞抗原)有关。病理学所见包括小叶中心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并有淋巴滤泡样增生及泡沫状巨噬细胞,细支气管腔内可见炎性渗出物。临床上以中年男性多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及鼻窦炎、呼吸功能衰竭。有效治疗手段是长期服用低剂量红霉素。既往本病预后不佳,约1/5病例在5年内死亡,10年生存率仅25%,目前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生存率已明显提高。

影像学以HRCT为首选诊断手段,X线胸片所见无特异性。①X线胸片可见两肺体积增大、弥漫性结节(<5mm)或网合结节状影,这些结节呈两肺对称分布、肺底居多,晚期可见支气管壁增厚所致的轨道征。②HRCT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小叶中心细支气管扩张及管壁增厚、肺体积增大、马赛克灌注及空气潴留等。支气管扩张为柱状,通常为轻度扩张。如图4-13-2,两肺弥漫性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小叶中心结节及边缘模糊的磨玻璃密度影。③根据HRCT所见分为4期(图4-13-3)。Ⅰ期为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心结节。Ⅱ期为结节+细支气管增厚即树芽征。Ⅲ期为细支气管扩张形成环状影,结节减少。Ⅳ期为细支气管与支气管扩张,重者呈囊状,细支气管远端扩张更显著。治疗有效时结节及树芽征吸收,病变进展时逐渐出现细支气管及支气管扩张。图4-13-1和图4-13-2显示不同时期DPB的CT表现。

鉴别诊断 主要是其他小气道炎性病变。①结核:病变以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常见,呈局限性,无细支气管弥漫性扩张及囊状改变。②侵袭性曲菌病:常有基础疾病,影像学上显示病变内空洞、空气半月征及病变周边晕征、磨玻璃密度影。③囊性纤维化:为中央性支气管扩张,常见于欧美地区。④其他类型的小气道炎症:无典型的Ⅳ期变化。

小结 DPB的影像学特点是见于东亚地区患者,按病变发展,逐渐出现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细支气管及支气管扩张。

(袁 涛 全冠民)

图4-13-1A

图4-13-1B

图4-13-1C

图4-13-2

图4-1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