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义的加细程度

词义的加细程度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1 词义的加细程度三百多年前,Alsted第一次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认知语言学在近年提出了一整套原则和假设,认知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与生成语言学相匹敌或取而代之的地位,两者的主要差别是泾渭分明的。认知语言学对词义的描写不用语义特征,而用认知域。下列词集是连续的词汇序列,箭头表示加细程度的增强。

11.1 词义的加细程度

三百多年前,Alsted第一次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在当代对普遍语法的研究又得到了复苏和发展。这个历程表明:普遍语法的思想是符合语言实际的,因为在科学史上不符合事实的理论是不会有生命的。以乔姆斯基为首的生成语言学者们认为,普遍语法原则的确存在,语言变异是有限度。在过去的近50年里,生成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我国过去的语义研究多以形式语义学作指导,只研究句子的真值条件,就事论事,一词一句判正误。主要研究客观意义,忽略了与句子有关的主观意义。

认知语言学学者们认为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不存在普遍语法,其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也不同,但存在着由客观世界决定的普遍存在与认同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推理方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才能进行交流,正因为人类具有趋同的认知语境和心理,语言交际才能有效进行。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所倡导的形式语义学不同,认为句子的意义并不是句子本身的真值条件,相反,句子的意义是与句子有关的概念化过程和心智经验,即意义的本质不仅由抽象的知识概念所构成,而由诸如感觉、情感等现象构成。认知语言学在近年提出了一整套原则和假设,认知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与生成语言学相匹敌或取而代之的地位,两者的主要差别是泾渭分明的。认知语言学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已展示出它的光明未来,它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和意义的固有看法。过去在语义理论上争论不休的问题,用其他语言学理论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们也许能在认知语言学中找到解答,要是这样的话,就会在英语教学中引起一场变革。

普通语言学一般会结合种种语境,去进行种种可能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可以置具体语境于不顾,仅仅考虑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的诸成分的连接倾向,并把类似倾向看成是某种有相当或然的语法关系。认知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经历会使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信息、知识、信念,具有不同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果发生一起银行抢劫案,目击者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描述。保安人员能对抢劫犯使用的武器有更详细的描述,银行女职员能更仔细地描述歹徒打开保险柜,然后把钱取走的细节。要是有一艺术家看到歹徒抢劫的过程,他肯定能有效地描述歹徒的身高、长相、头发式样、衣服颜色等,帮助警察迅速破案。由于个人对事实的记忆重点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解释。尽管这样,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社会文化,认知能力具有共性,使人类具有趋同的经验和认知假设,具有趋同的推理能力。所以,认知域越接近的人,认知语境越趋同,交际就越容易成功,理解也就越准确。

认知语言学对词义的描写不用语义特征,而用认知域。认知域是描写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除了认知域,语义描写还涉及意象,也就是形成概念和概念结构的具体方式。意象指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注意点和辖域,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意象,以便去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的事物和情景的能力。因此,语义结构是以意象为基础的,意象的形成,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反映人们具有用不同的方式构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不同意象的形成取决于注意力对认知域的选择、凸显、视角、加细程度。以上参数的变化会改变个体对同一情景构成的意象,从而影响对语篇的理解和翻译。

加细程度是指一个实体被描述的精确和详尽程度。加细程度与词汇多义有关,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是后者的一个变量。一般来说,一个词项的某些意义相对于其他意义而言具有概括性,而概括性意义的语义含量通常弱于经过加细的意义。例如:

(34)a.She is walking in the street.

b.She is strolling down the avenue.从认知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的,词义的模糊性归因于一种语言的任何共时状态从完整的系统性观点看,在本质上是不完整的,这是语义潜力的一个条件。例(34)a不好翻译和理解,无论怎么理解和翻译,都有可能不准确,因为walking是一个概括意义很强的词,缺乏加细意义,语义含量很弱。例(34)b可以非常准确地理解翻译出来,因为strolling是一个非概括性词,概括意义弱,具有很强的加细程度,语义含量大。下列词集是连续的词汇序列,箭头表示加细程度的增强。

(35)a.animal(most general)→mammal(next general)→deer(less general)→white—tailed deer(most specific)

b.food→fruit→apple→Mclntosh(a bright—red,early fall variety of apple)

c.universe→galaxy→solar system→Mars

d.vehicle→automobile→Ford

e.communicate→talk→chat

f.clothes→winter wear→overcoats不难看出,在例(35)a—f中,箭头左侧的词具有概括性,而右侧的词则能更精确地说明、诠释左侧词的语义含量。就例(23)a—f而言在都能正确使用的前提下,说话人(作者)究竟采用哪一个词取决于他旨在表达的语义值的特殊性。此外,加细程度还可以用到复杂程度各异的表达式中,倾向于用一定程度的加细来描绘所思考的场景,以此构成语言的不同范畴等级和不同纵向层次。人们可以根据语境和个人经验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任何一句描述同一事件。

(36)a.She can’t tolerate the bark of the animal any longer.

b.She can’t tolerate the bark of the dog any longer.

c.She can’t tolerate the bark of the collie any longer.

究竟使用哪一句子描述同一客观现实事件,一方面取决于说话人(作者)运用英语的语用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说话人(作者)旨在要表达的特殊意义。显然,例(36)c描写得最细,句中用了collie一词,是一个下属范畴词;例(36)b次之,dog是一个基本范畴词;例(36)a最具概括性,animal是一个上位范畴词。其实句中tolerate本身具有较抽象笼统的含义,但与不同加细程度的宾语相组合时,也就具有了不同加细程度的语义实现。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不同加细程度的动词tolerate,bear,endure来表示不同语义实现。tolerate指忍受人或行为,并不指痛苦;bear指忍受能够接受的苦难;endure指长期忍受痛苦。可见,观察者可以在不同加细程度上观察同一客观现实,从而得出不同加细程度的表达式。

加细程度主要涉及词汇的上下义关系和同义、近义关系,我们先看看上下义关系。众所周知,词义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概括,这样就存在一个概括程度的问题,即认知词汇学中的加细程度问题,是加细程度的相关词就构成上下义关系,加细程度较低的词是上义词,加细程度较高的词是下义词。因此,语言中的上义词和下义词往往只是相对而言的,分类关系是有类属关系词汇之间的层次关系,上下义关系是泛指词汇跟特指词汇之间的包含关系,层次关系也是一种包含关系,两者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两个词汇处于“包含”关系,并不说明这种“包含”关系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加细程度只涉及同义关系,同义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包含于”关系,两个词汇处于相互包含之中,部分和整体关系的两个词汇也处于某种“包含于”关系之中(图11-1)。

img51

图11-1

图中sows、boars和piglets的加细程度比pigs高,pigs的加细程度比animal高,animal的加细程度最低。汉语也是一样,比如“松树”、“榆树”、“柳树”、“槐树”等等可以概括为“树”,因此“树”相对于“松树”、“榆树”等是上义词,是加细程度比“松树”、“榆树”这种下义词要低的词。同样,“花”相对于“牡丹”、“菊花”等等,它是上义词,反之,“牡丹”、“菊花”相对于“花”,它们是下义词。“树”、“花”和“草”等都可以概括为“植物”,因此,“植物”又是它们的上义词。“牡丹”又可以分为“红牡丹”和“黑牡丹”,相对它们来说,“牡丹”又是上义词。如图11-2所示:

img52

图11-2

词的上下义关系与加细程度不同,加细程度反映的是一种语言词汇的意象意义,上下义关系反映的是逻辑上的属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上义词反映的是属概念,下义词反映的是种概念。上义词和下义词在语言表达中有一定的作用,当人们不知道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具体称法时,就可以用上义词来表达。从认知的角度看,上义词和下义词之间的关系利用是表达认知的一种方式。小孩第一次看到花的时候,总是具体的花,或菊花、或桃花等,不知具体的花为何物,问父母:“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没有必要说出具体的花名,只告诉小孩“这是花”就行了,因为小孩辨别事物的能力有限,说得太具体反而不利于他对外在事物的掌握。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包括完全同义词和不完全同义词。完全同义词也称“等义词”。“等义词”构成的因素有:第一,新旧词并存,如“上司”和“领导”;第二,标准词与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如“老鼠”和“耗子”;第三,外来语和民族语,如“海洛因”与“白面儿”;第四,外来语的意译和音译,如“青霉素”和“盘尼西林”;第五,书面语与口头语,如“舐”和“舔”;第六,学名与俗称,如“番茄”和“西红柿”等。等义词虽然表示同一客观事物或概念,但它们的加细程度还是不一样,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等义词数量有限,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同义词,也称近义词,这类词的加细程度区别更为明显:如“美丽、美好、美妙”。近义词在意义上某些方面是相近的,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又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大,或者在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上不完全相同,如“惊奇”和“奇怪”,“分开”和“离异”。从同义词的构成方式看,在汉语里可以是单音词,如“丧”和“失”,“聚”和“集”;也可以是双音节词,如“生僻”和“冷僻”,“没趣”和“难堪”;可以是双音词和单音词,如“芳香”和“香”,“防备”和“防”。双音词的构成方式有:第一,构成的词素相同,但次序相反,如“来往”和“往来”,“情感”和“感情”;第二,构成词素部分相同,如“仇恨”和“憎恨”,“努力”和“奋力”;第三,构成的词素完全不同,如“傍晚”和“黄昏”,“擅长”和“拿手”。同义词具有加细程度上的区别,在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富于变化、避免重复、增加修饰效果上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许多同义词之间存在加细程度的差异,为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辨析同义词在加细程度上的差异十分重要。英语中的“cure”、“heal”、“remedy”是同义词,均表示“治愈”和“使康复”。“cure”特别用以指病后的恢复健康,用法很广:The new treatment cured his skin disease.(那新疗法治愈了他的皮肤病。)“heal”表使之完整之意,特别对伤口或灼伤而言,用法比“cure”狭隘:This medicine will heal that cut.(这种药可治愈那割伤的刀口。)“remedy”表使正确或健全之意,用指治愈或剪除任何身心上的不健康情况:The operation remedied his twisted foot.(那次手术矫正了他的拐腿。)加细程度有多种意义上的差异,值得认真研究。

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有异,文章的体裁有别,语篇表现形式不一样,作者的风格因人而异,所以,语篇的结构多种多样。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可以在语音、书写形式、音位、拼写形式、词汇、语义、语篇结构、语篇指向性等各个方面加以全面考虑。但是,不同语篇有不同的突出特点,在各个平面上对每个语篇进行分析往往是不经济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有的语篇在这一个平面最突出,有的语篇在另一个平面较引人注目,有的语篇在某几个平面更有注意价值。以往的语篇分析忽略了对语篇的加细程度分析,加细程度是表示语篇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手段。我们比较一下下列两个对人进行描写的语篇,就会发现它们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加细程度的不同应用。

(37)a.My aunt is a person who tells falsehoods constantly.She has done this over a period of years.She will change a situation to suit herself and her needs at that time.She has lied so much and so often that she can’t distinguish the truth any longer.She actually believes herself to be telling the truth,she doesn’t know when she is lying.This is so typical of her that not one who really knows her believes anything she has to say.

(37)b.Bob is person in his own little world.His only interest in life is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olds.He very rarely engages in social activities.After work he’ll go straight home and watch his favorite T.V.shows.Then about eight o’clock he goes to bed to rest up for work the next day.He tries to leave all important decisions to his parents and dislikes having any responsibility placed upon him.If he has nothing to do he’ll just stare into space and think of his little world.

例(37)a的加细程度不如(37)b的强,例(37)b提供了更多生动具体的细节,译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其语篇意义。语篇的加细程度与翻译等值成正比例关系,语篇的加细程度高,译文的等值程度也高,语篇的加细程度低,译文的等值程度也低。

加细程度还涉及语境内容,如果有这样一个句子:Do you know Milky Way?它究竟是什么意思?Milky Way指的是什么?显而易见,我们要么得不到回答,要么得不到恰当的回答。理解该句子的前提是,这个句子在什么语境中发生,如果是在天文常识课上,该句意思就是:你了解银河吗?如果在大街上,突然有人走过来问话,这个句子可能是:你知道牛奶路这个地方吗?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根棍子放在水里看起来是弯的,拿出来看是直的。我们应该说,不是一个不可观察的自在物相互矛盾地虚假地出现了两次,而是在各自的环境中两次观察都是真实的。Milky Way如同棍子放在水里,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真实的。

语境作为一种技术概念是威力无比的,然而,我们似乎感到这个概念在使用时总是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根源在于它无所不在,空洞抽象和变化多端,只有定义和假设才使这一特点昭然若揭。如果我们把“语境量”作为衡量标准,作为一种加细程度来区分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的话,情况就会有所改观,这是因为使用语言的质量和所涉及的语境之间的比例,似乎也遵循着类似物理世界所特有的那种“能量守衡”反比定律。语境量大,即加细程度越高,话语的质和量就可以偏离常规值;语境量少,即加细程度越低,话语的质和量就相应比较接近常规值。因此,语境加细程度高,偏离常规值的句子,产生的就可能是特殊含义;语境加细程度低,接近常规值的句子,产生的就可能是一般含义。

语义寓于语言环境中,语言环境可分为语音语境、词语语境、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和心理语境。语音语境指词和句子的重读、节奏和语调。词或句子的读音轻重、抑扬顿挫、语调升降等在加强意义、辅助语义及至改变语义等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口头语中,语音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因素。

(38)Joe bought that new car yesterday.

例(38)是简单句,如果我们按一般的陈述句用降调读,那它只说明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把句子中的一个词或词组强读,那就有各种各样的含意。如果重读了Joe这个词,就含有Joe买的,不是其他人买的;强读动词bought意味着车是买来的,不是借来的,并且不论车子好不好,价钱贵不贵,反正已经买了;重读that new car的词组意味着那天买的是辆新的汽车,而不是别的什么旧汽车;重读yesterday则强调买车的时间,它是昨天买的,而不是其他时候买的。另一方面,如果把例(38)读成升调,虽词序并没有改变,但它成了疑问句,这时在句中某个词上加以重读,就意味着对这个词所表达的人或事物表示惊讶、有将信将疑的感觉。在不同的语音语境中,例(38)的语义变化还不止于此,只有说话者和听话者对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有共同的了解,双方才能彼此有正确的理解。

词语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词语语境主要指词语的前言后语,以及上下文;广义的词语语境可以是一段话、一章或全书。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按一个词或一句话所处的前言后语等“近境”掌握语义,但有些却必须通晓全段、全章乃至全书才能理解和掌握语义。

(39)“How goes it?”asked Captain Cuttle.

“All well,”said Mr.Gills,pushing the bottle towards him.He took it up,and having surveyed and smelt it,said with extraordinary expression:

“THE?”

“THE,”returned the instrument maker.Upon that he whistled as he filled his glass,and seemed to think that they were making a holiday indeed.

例(39)摘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中的一段对话,只有通读全书才能知道:对话中的两个冠词the系指马德拉岛产的madeira白葡萄酒而言,小小的冠词在对话者双方看来是包含语义的,但读者只能从词语语境中才能了解其义。

时间语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时间语境指的是说话人或作者运用语义的具体时刻,广义的时间语境指作者所处的年代。早上说“今天八点钟上课”,一般理解为“上午八点”;同样这句话中午讲,自然易使人认为“今晚八点开始上课”。作为报刊新闻标题Russia Fights U.S.在20世纪50年代和今天两个不同的时间语境中自然包含不同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词汇处在经常变动之中。这一方面表现为新词的不断产生和旧词的不断消失,另一方面表现为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有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比以前有所扩大;有的词义所表达的概念会有所缩小;有的词义出现了转移;而有的词义则出现增减。因此,广义的时间语境对掌握语义是十分重要的。在乔叟(Chaucer)时代,disease作absence of ease(dis-ease)解,可指任何的“不适”、“不舒服”,今天作“疾病”解;莎士比亚时代的address一词作to get ready,to prepare解,今天该词没有此义了;nice最早作foolish、simple解,到莎士比亚时代作shy、coy解;tall在15世纪作brave、bold解,而今天并无此义了。这说明在阅读古英语、中古英语或早期现代英语作品时,时间语境对掌握语义更显重要。

心理语境指理解语言的心理,语义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因素:客观对象、主观认识和传统的应用范围,这是决定语义具有普遍的交际功能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语义与主观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关系密切,所以在研究语义问题时,不能忽略潜在的心理语境。在实际交际中,作者或说话人与读者或听话人之间不可能具有绝对相同的共同经历与经验,因此,语义传递的绝对准确是很难实现的。试设想,在一次欢乐的聚会上,忽然有人惊呼“火”,人们会立即惊恐万分,因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经历过火灾,产生了失火的联想。然而,在同一时间语境、地点语境之中,一个未看过、听过或者没有经历过火灾的幼童对“火”这句话的语义联想是完全不同的,他至多也只能产生对煮饭用的火联系起来,其原因是心理语境不同。再如英语battle一词的意义,在参加过战斗的人与没有参加过战斗的人之间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即使在都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激战场面的人中间,由于个人对战斗的态度不同,比如好战或者厌战;勇敢或者胆怯等,battle一词也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

语义与心理语境、地点语境、时间语境、词语语境和语音语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加细程度与各种语境相辅相成,加细程度与各种语境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认真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与关于范畴性质的所谓“经典”理论,即“亚里士多德”理论针锋相对。根据后一种理论,每一种范畴都与一套成员标准或者限定性质有关,两者都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符合所有条件的每个实体都是该范畴的成员,并且与其他成员的地位相同,不符合任何标准的实体都排斥在这个范畴以外。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在两个主要问题上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挑战。首先,原型理论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都不可能制定出一整套必要的和充分的标准。其次,原型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地位并不相同。例如:参加实验的对象判断一个范畴的某些成员作为范例比另一些成员好时,他们会说麻雀作为“鸟”这个范畴的例子比鸵鸟好。原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

范例的好坏不是界线分明的两分法,即好与坏之分。而是正常性,典型性和合格性的三分法,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正常性不同于典型性,正常性和典型性又有别于合格性。一个实体与一个集之间的关系不像经典的集理论那样只有两个(成员、非成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员地位在坐标上的程度,是一个模糊逐步变化的过程,很难划分明确的界线。这就为我们制定评价译文的标准提供了思路,对译文的评价不能用直译,意译,好译文,坏译文来评价,好与不好没有明确的界线。我们应该用正常性、典型性、合格性来评价译文。典型性即加细程度,正常性即加细程度减,合格性即加细程度加。如下所示:

正常性(加细程度不足)←典型性(加细程度)→合格性(加细程度过量)

典型性是正确译文,范例译文;往左移,加细程度在减少,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正常译文;往右移,加细程度增加,在一定限度内还是合格译文。如果要翻译“当孩子们听到这个好消息时,他们始终欢笑不止”这个句子,我们可以有多种译法。

(40)a.The children laughed all the time when they learnt the good news.

b.Upon hearing the good news,the children chortled all the time.

c.Hearing the good news,the children giggled and chuckled continuously.

例(40)a是正常译文,laugh是一个概括性词,有很强的概括意义,加细程度低。例(40)b是典型译文,加细程度恰当,chortle表示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因成功或得到好消息。例(40)c是合格译文,加细程度增加,孩子们包括男孩和女孩,giggle指女性的笑声,chuckle指男性的笑声。要是超过一定的度,也就从量变引起了质变,范例也就进入了另外的原型集。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翻译教学比较重视讲授翻译技巧,尤其是本科生的翻译课基本上是翻译技巧的传授。我们认为,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交际,不是依赖语言的共性,而是依赖于人类认知能力的趋同。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应高于技巧的传授,只有认知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