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污染物排入环境以后,受到环境中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其数量、理化性质等均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转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设该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为Ce,在生物体内浓度为Cb,则Ce/Cb为浓集系数。经过食物链的四级生物浓集,使鸟类体内的DDT含量为水中的151万倍。1.自净作用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

污染物排入环境以后,受到环境中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其数量、理化性质等均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转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转移

1.分布 由于扩散和沉降不够充分,污染物可随风力向更高更远处转移,如氟利昂、哈龙等污染物随风转移到平流层,造成臭氧层的破坏。污染物可随水流转移到下游的地区,造成该地区的污染,或沉降下来造成江、河、湖、海等底泥的污染。土壤污染物也可随风转移到水中。总之,转移可使污染物从一种介质转入到另一种介质,也可在同一介质中进入其他区域。

2.转移 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并不断地迁移,在有机界和无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进行循环。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只要影响到其中的一个环境介质,必然会影响到另一个环境介质。如土壤污染物可以通过降水由地表的径流被冲刷入河流;水中污染物质可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污染物质又可随降水进入土壤或河流,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如无机汞的甲基化,就是在无机汞污染水体后,可被某些微生物转化成毒性更强的甲基汞,其浓度随食物链逐级放大,造成人类中毒。

3.二次污染 某些污染物由于沉降等作用,其浓度已有所降低,但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进入原环境,这种现象称为二次污染。例如无机汞排入江河中,因沉降等作用使其沉降到水底中,由于洪水冲刷、水利工程等,又将水体底泥中的无机汞带入水体中,造成汞的二次污染。

4.形成二次污染物 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受到某些作用的影响,转变成另一种有害的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通常情况下,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要比一次污染物更强。例如排放到江河中的无机汞,受到某些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二次污染物甲基汞,甲基汞的毒性大于无机汞。又如SO2转变成硫酸雾,NOx经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毒性更大的光化学烟雾等,都是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5.进入生物体内造成各种危害 环境介质被污染后,特别是水和土壤被污染后,许多污染物可转移到生物体内造成各种危害,尤其是重金属,一旦水和土壤被其污染,造成的破坏很难被修复。例如用含镉废水浇灌水稻后可造成水稻的减产或死亡,而这种现象将持续多年。

6.生物浓集作用 某些污染物(如汞、铅、锰、镍、DDT等)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间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可逐渐呈几何倍数递增,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浓集。生物浓集可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比环境中的浓度提高几倍、几百倍、甚至几十万倍等。设该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为Ce,在生物体内浓度为Cb,则Ce/Cb为浓集系数。例如,在DDT浓度为5.0×10-5ppm的水中生长的藻类体内DDT含量为4.0×10-2ppm(浓集系数为800),而鱼类体内为2.07ppm(浓集系数为4.14×104),水鸟类为75.5ppm(浓集系数为1.51×106)。经过食物链的四级生物浓集,使鸟类体内的DDT含量为水中的151万倍。人们长期食用这种鱼及鸟类,就可能损害健康。

(二)环境的自净作用

1.自净作用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少量污染物一时性地进入环境,经过各种自然过程的作用,可使环境恢复原来的正常结构,使生态系统不致遭受破坏,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自净作用。自净作用的类型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物理作用

①扩散稀释:通过风或水流的作用,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稀释扩散而使其浓度降低。风速或流速越大,稀释扩散越充分,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越低。

②沉降作用:依靠污染物本身的重力而下降,降至地面或水底,从而脱离原环境介质,使原环境中的浓度下降。但是,这些沉降下来的污染物,一旦环境有所变化,仍可重新进入原环境中。

③挥发逸散:挥发性的污染物可以从水或土壤中挥发到大气中去,并进一步扩散。一般来说,污染物沸点愈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愈高,则愈容易挥发。

④日光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对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很强。例如麻疹病毒、结核杆菌等均易被紫外线杀灭。

(2)化学作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中和、氧化、还原和其他化学反应使有机物无机化,使毒性高的物质变为毒性低的物质而达到净化。

①中和作用:自然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可分别与碱性和酸性污染物发生中和作用。例如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经氧化作用,遇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如果降落在盐碱地上,即可发生中和反应。此外,酸碱性废弃物也可以彼此发生中和反应,例如电镀厂的酸性废水与造纸厂的碱性废水在环境中相遇后,即可产生中和作用。

②氧化还原作用:有些污染物在环境中能发生氧化反应,例如排入到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能逐渐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又如水中Fe2+遇空气即能氧化成Fe3+,后者可以从水中生成沉淀除去。

(3)生物学作用

①生物性分解: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地面水中都将进行需氧或厌氧性分解,参与分解的有细菌、真菌、藻类及许多单细胞或多细胞低等生物。在需氧分解过程中,有机物含有的硫、磷、氮和碳等化合物彻底被分解为各种盐类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在厌氧分解过程中,其分解产物是甲烷、氨、硫化氢等,这些产物均具有不良气味,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②生物拮抗作用:水体中的噬菌体、自养菌、某些水生生物等均会影响水中病原体的生存,加速病原体的死亡。

③光合作用:地球上的高等植物和一些含叶绿素的藻类等利用光合作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④植物吸附作用:绿色植物除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吸收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不同种类的植物吸收不同的有害气体,例如一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SO2720kg,阻挡32 000kg扬尘。

环境的自净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自净作用,才使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有害因子得以降解或消除。这种自净作用是依靠环境的自身能力,这个能力是相当大的,但也不是无限的,一旦污染严重,超过了自净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