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囊壁中有大量反应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和少量纤细的骨样组织,但有20%的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在活检组织中找不到骨样组织,这不影响诊断。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在低倍镜下也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但高倍镜能看到囊壁内散在间变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和肿瘤性骨样组织。肺部转移灶形态与原发肿瘤有差异,为实性型骨肉瘤,而不是囊性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是一种易于血道转移的高度恶性成骨性肿瘤,X线为纯溶骨性骨质破坏,大体呈血肿样或囊状,囊壁内含异型细胞和少量肿瘤性骨样组织。

【临床特征】

(1)约占骨肉瘤4%,1/4病例合并病理性骨折

(2)高度致死性肿瘤,Mayo Clinic报道25例中23例死亡,但肿瘤对化疗有一定敏感性。

【影像特征】

(1)X线为纯溶骨性恶性肿瘤。

(2)髓内渗透型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软组织浸润和中断的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

(3)MRI囊内有时可见液-液平面,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但周围无硬化带。

(4)常合并病理性骨折。

【病理特征】

(1)大体像骨折后的大血肿,或者像一个充满血液和坏死组织单房或多房性囊肿。

(2)肿瘤内没有实性肉瘤区域或硬化性肿瘤区域。

(3)骨皮质破坏和软组织内浸润常见。

(4)低倍镜下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但囊壁内含数量不等的间变性恶性细胞,伴病理性核分裂。

(5)囊腔内出血坏死组织中含脱落的间变性恶性细胞。

(6)囊壁中有大量反应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和少量纤细的骨样组织,但有20%的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在活检组织中找不到骨样组织,这不影响诊断。

【鉴别诊断】

1.动脉瘤样骨囊肿 影像学检查边界清楚,周围有蛋壳样钙化性骨壳,囊壁内缺乏间变性恶性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

2.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性骨囊肿 成年人,肿瘤主体在骨端,大体有实性肿瘤区域,缺乏间变性肉瘤细胞。

3.普通型骨肉瘤 可以合并有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区域或动脉瘤样骨囊肿区域,但只要大体有实性肉瘤区或X线有明显硬化区域,就不能诊断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典型病例】

病例1 右胫骨上段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图3-6-1)

1.病史简介 患者女,16岁。右小腿肿痛4个月余。影像学检查示右胫骨上段溶骨性骨质破坏。穿刺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为骨肉瘤。做右下肢截肢手术。术后化疗。3年后患者发生肺转移。

图3-6-1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A.MRI冠状面显示胫骨上段髓内肿瘤呈多囊状,未见实性区域,浸润软组织;B.右下肢截肢标本,流水冲洗“血肿”样肿瘤后,仅见胫骨上段局部骨质缺损,横纹肌组织内未见明显实质性肿块,但有薄层囊壁样组织;C.镜下肿瘤呈彩带样囊壁结构,壁内可见异型细胞和肿瘤性骨样组织;D.高倍镜下囊壁内见异型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E.高倍镜结构同上;F.囊内凝血块中找到异性细胞;G.3年后肺转移性病灶,肿瘤转变为实性,边界清楚,肿瘤由梭形肉瘤细胞组成;H.图G高倍观察,梭形细胞间有肿瘤性骨样组织

2.病理诊断 右胫骨上段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伴肺转移。

〖点评〗

(1)本例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和大体均呈多囊状改变,缺乏实性区和硬化区,病变累及胫骨上段和骨外软组织,边界不清。但与动脉瘤样骨囊肿有一定区别,后者边界清楚,囊肿周围有反应性骨壳。

(2)大体标本肉眼像一个“大血肿”,取材医师因缺乏经验用流水将“血肿”冲洗干净后发现除胫骨上段有骨质缺损外看不到实性肿块,但这种现象恰恰是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大体典型特征。正确的取材方法应该将“血肿”剥离并取材,因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囊内血肿中有脱落的异型细胞和薄层囊壁组织,囊壁中有异型细胞。

(3)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在低倍镜下也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但高倍镜能看到囊壁内散在间变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和肿瘤性骨样组织。

(4)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不能有实性区,在X线中也不能有硬化性区域,如出现应诊断普通型骨肉瘤。

(5)血管扩张型骨肉瘤是高度恶性肿瘤,易于血道转移,本例虽然做了截肢手术,术前和术后经正规化疗,但3年后依然发生肺转移。肺部转移灶形态与原发肿瘤有差异,为实性型骨肉瘤,而不是囊性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