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肌细胞的阈电位值是多少

心肌细胞的阈电位值是多少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肌细胞的电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细胞内的阳离子主要是K+,其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5倍,阴离子主要为有机离子。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约占10ms,相当于心电图QRS波群的后半部。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在临床心电图上通常用电偶学说来说明。电流的方向由电源流向电穴。整个心肌细胞恢复极化状态后,电偶消失,无电流产生,再次描记为一平线。

心肌细胞的电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即膜电位变化。膜电位是细胞内、外离子活动的表现。细胞内的阳离子主要是K,其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5倍,阴离子主要为有机离子。细胞外的阳离子主要为Na和Ca2+,Na浓度为细胞内液的4.6倍;Ca2+浓度为细胞内液的20 000倍,阴离子主要为Cl。在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离子跨膜流动,造成细胞内、外的电位变化。

(一)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允许K外渗而不允许Na渗入,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致使细胞内电位下降、细胞外电位上升,引起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形成(内负外正)。膜内、外的电位差继而对K的外流起阻止作用,K外流达到一定程度后即趋于稳定状态即静息状态。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图1-2)。这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又称为极化状态。

图1-2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

(二)动作电位

当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阈刺激),其对K、Na、Cl、Ca2+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膜内外阴、阳离子的逆转,受刺激处的细胞膜出现除极,使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正电荷,此过程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即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图1-3)。可分为除极的0相和复极的1、2、3、4相。

图1-3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时电位变化与离子活动关系示意图

1.0相(除极期) 心肌细胞受刺激时钠通道开放,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急骤升高,使细胞外液中的大量Na渗入细胞内,膜内电位从静息状态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0相,0相非常短暂,仅占1~2ms。这种极化状态的消失称为除极(depolarization)。相当于心电图QRS波群的前半部分。

2.1相(快速复极初期) 心肌细胞经过除极后,又逐渐恢复负电位称为复极。动作电位到达顶峰后,立即开始复极,从复极开始到达零电位形成1相。因为此时Na的内流已锐减,细胞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增大,引起K外流和Cl内流,其中K外流是主要的,使膜内电位快速自+20mV下降至0电位,形成1相。约占10ms,相当于心电图QRS波群的后半部。

3.2相(平台期) 为缓慢复极阶段。表现为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减,即在膜电位低于-55~-40mV时,膜上的Ca2+通道激活,使细胞外Ca2+缓慢内流,同时又有少量K外流,致使膜内电位保持在零电位附近不变,形成平台。此期持续时间较长,占100~150ms。相当于心电图的S-T段。

4.3相(快速复极末期) 此期复极过程加速,膜内电位较快下降至原来的膜电位水平,主要是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大大增高,促使K快速外流,致膜内电位快速下降。相当于心电图的T波。

5.4相(静息期) 通过细胞膜上的Na-K泵活动加强,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相当于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位线。4相的开始相当于复极过程完毕,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

(三)除极与复极过程的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在临床心电图上通常用电偶学说来说明。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成的一个总体,称为电偶。正电荷称为电偶的电源,负电荷称为电偶的电穴,其连线称为电偶轴,电偶轴的方向是由电穴指向电源,两极间连线的中点称为电偶中心。

图1-4说明了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中电偶的形成过程。当一个心肌细胞的甲端受刺激而首先除极,由于Na的内流使此处膜内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图1-4B),乙端仍保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极化状态,使同一个细胞膜外的甲乙两端出现了电位的差别。甲端为负电荷(电穴),乙端为正电荷(电源),二者形成电偶,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由电源流向电穴。若在乙端(面对电源)置一探查电极,即可描记出向上的波,反之,在甲端则描记出向下的波。随着除极波的扩展,整个心肌细胞全部除极,细胞膜内外分别均匀地聚集正、负电荷,细胞膜外的电位差消失,无电流产生,则记录为一平线(图1-4C)。心肌细胞复极时,先除极的甲端首先复极,恢复到极化水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未复极的乙端膜外仍聚集负电荷,复极端为电源,未复极端为电穴,二者再次形成电偶,产生电流,电流方向仍为电源流向电穴,与除极时方向相反,甲端电极描记为正波,乙端描记为负波(图1-4D)。整个心肌细胞恢复极化状态后,电偶消失,无电流产生,再次描记为一平线(图1-4E)。探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如图1-5。

(四)容积导电

在一桶氯化钠溶液中心,放置电池的两极,由于氯化钠溶液具有均匀一致的导电性,所以电流布满整个容积的溶液中,沿无数线路自阳极流向阴极,而溶液中各个部位的电流强度不同,所测得的电位也不同,这种导电方式在电学上称为容积导电(图1-6)。人体亦可看作是容积导体,心脏处于这一容积导体之中,心肌细胞在除极与复极的过程中,形成电偶,产生电流,在每一瞬间都将电流传播到这个容积导体的各部位。

图14 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中电偶的形成过程

图15 探测电极方位与除极、复极波形方向的关系

图1-6 容积导体内的正负电场示意图

在容积导体中各处都有强弱不同的电流在流动着,因而导体中各点存在着不同的电位差,通过电偶中心可做一垂直平面,因面上各点与正负两极距离相等,故在此平面上各点的电位均等于零,称为电偶电场的零电位面(图1-7),零电位面把电偶的电场分为正、负两个半区。

图1-7 电位在容积导体中产生的电位分布示意图

容积导体中任一点的电位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某点的电位和电偶的电动势成正比。电偶的电动势越大,该点的电位越高。

2.某点的电位和该点与电偶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电位的绝对值越低。

3.某点的电位与该点方位角θ的余弦成正比。角度越大,电位越低,角度越小,电位越高。

上述三个因素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V=E×cosθ/r2。V代表容积导体中任一点电位,E代表电偶电动势,r代表该点到电偶中心的距离,cosθ是方位角θ的余弦(图1-8)。

图1-8 容积导体中某点电位与方位角的关系示意图

注:a.当θ=0°时,cosθ=1,此时a点电位为+E,波形向上,电位最高;b.当θ=30°时,cos 30°=0.866,b点电位为+0.866E,波形向上,电位稍低;c.当θ=60°时,cos60°=0.500,c点电位为+0.5E;d.当θ=90°时,cos90°=0,d点电位为零;同理,e、f、g各点的电位分别为-0.5E、-0.866E及-E

在人体这个容积导体中,心脏相当于一对电偶,每次激动时所产生的电流,通过体液传导,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电场,电场中各点的电流强度和电位不同,其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2.与探查电极的位置和心肌细胞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角度越大电位越小(图1-9)。

图19 探测电极电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