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肥胖性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脂肪酸的饱和性及结构决定脂肪的作用及其在饮食中造成的危害大小。肥胖不仅是体重的增加,还是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即体内脂肪含量在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0%。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肥胖是引起健康体检者血清转氨酶异常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上海市4 009名机关职员,发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达31.6%,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2.9%,其中腹型肥胖与脂肪肝关系最密切。另外,肥胖和饮酒可协同损害肝。

◆身体里的脂肪从哪里来

脂肪组织是由脂肪细胞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缔组织。脂肪细胞主要是由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组成的大脂肪滴,而三酰甘油是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组成天然脂肪的脂肪酸种类很多,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饱和性及结构决定脂肪的作用及其在饮食中造成的危害大小。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吸收后对心脑血管易造成影响;植物油则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机体脂肪组织的含量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体内的能量代谢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即摄入的能量=消耗的能量+储存的能量。当消耗的能量减少或摄入的能量过多,都可引起储存能量的增加,反之则会导致储存能量的减少。脂肪组织是体内最大的能量储存仓库。当糖类摄取超过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时,就作为脂肪储存起来。摄入的葡萄糖除供机体消耗外,多余的部分则在胰岛素作用下从血液循环中移入脂肪组织,并进而转变为三酰甘油。脂肪组织也能从肠道接受以乳糜微粒形式存在的三酰甘油,还能摄取肝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的三酰甘油。血浆中的三酰甘油主要来源于摄入的葡萄糖和脂肪。三酰甘油在酯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为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被需要能量的组织如骨骼肌、心肌等利用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什么是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以脂肪组织增多为特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肥胖的机制涉及到遗传、代谢、食欲调节以及食物供给、进食行为、体育活动和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相对滞后,肥胖病人日益增多。肥胖作为损害健康的因素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衡量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2)。

如体重70千克,身高1.7米,BMI指数=70÷(1.7×1.7)=24。

BMI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以后18岁以上至50岁左右的成年人。儿童、发育中的青少年孕妇、乳母、老人及身型健硕的运动员除外。世界卫生组织认为BMI指数保持在22左右是比较理想的。亚洲成人体重超重和肥胖标准(2000年),体重指数≥23千克/米2时为体重超重,体重指数≥25千克/米2时为轻度肥胖,体重指数≥30千克/米2时为重度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中心性肥胖。临床上也常用(身高厘米数-105)来计算标准体重(千克)。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肥胖不仅是体重的增加,还是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即体内脂肪含量在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0%。

肥胖可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由一些基础疾病引发的,又称症状性肥胖,相对少见。

原发性肥胖是由于过食、运动不足等原因,导致摄取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剩余的能量以中性脂肪的形式蓄积在脂肪组织内,又称单纯性肥胖,发病率高。原发性肥胖包括肥胖度大于20%或BMI大于25千克/米2的典型肥胖,以及肥胖度和BMI未达标准但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厘米,或者腰围/臀围比值(W÷H)增大的内脏脂肪型肥胖(指通过CT或MRI计算,腹部内脏脂肪面积和皮下脂肪面积的比值在0.4以上者)。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肥胖人数超过7000万,肥胖检出率达10%以上,城市中小学生肥胖的比例超过20%。

严重肥胖者有乏力、气短、水肿、关节疼痛、活动困难等症状,甚至失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限制。肥胖与威胁人类健康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以肥胖为基础的合并症涉及多种疾病,尤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的关系密切。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肥胖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此外,也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因素的参与。

内脏型肥胖与糖耐量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病,被称为“死亡四重奏”。

◆人胖肝也胖,两个胖人一个脂肪肝

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还和肝病密切相关。“人胖肝也胖,两个胖人一个脂肪肝”。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肥胖是引起健康体检者血清转氨酶异常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重度肥胖者即使没有其他并发疾病,脂肪肝的发生率也很高(61%~94%)。通过调查上海市4 009名机关职员,发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达31.6%,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2.9%,其中腹型肥胖与脂肪肝关系最密切。另外,肥胖和饮酒可协同损害肝。

◆肥胖性脂肪肝的治疗

1.调整饮食,基本原则为“一适两低”,即适量蛋白、低脂肪和低糖。平时饮食注意清淡,不可过饱,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限制热量的摄入,必须严格禁酒。需特别注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减肥,将体重减少到能维持的最低程度,一般为减少总体重的10%。其实,体重下降5%~10%即可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运动处方为中等量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控制体重可起到降低转氨酶、促进肝内脂肪沉积消退的效果,并有助于控制肝内炎症和纤维化。

专家指出

减肥要做到持之以恒,同时要预防减肥后体重的反弹,否则不能收效。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每周体重下降不应超过1.2千克,儿童不超过0.5千克,每月体重下降超过5千克可致肝病恶化;妊娠期、神经性厌食或各种疾病的终末期不宜进行减肥治疗;胆石症和骨质疏松者减肥有加重原发病的危险,应该慎重。如果病人体重较治疗前下降10%,肝功能仍无改善,可考虑进行肝活检寻找肝损害的病因。

3.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食欲、促进能量代谢和产热、影响消化和吸收以及促进局部脂肪分解而起效。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芬氟拉明、雄激素、β3肾上腺素能促效剂以及一些食欲抑制剂,疗程多为3个月。

专家指出

长期服用食欲抑制药可导致焦虑、抑郁、工作效率下降,还有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报道。西布曲明或芬特明适用于需约束自己食欲的肥胖病人,但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的肥胖病人应慎用。

研究人员指出,对生活日益富裕的中青年人来说,警惕和控制腹围与臀围比值的升高,避免出现大腹便便的“将军肚”,对预防脂肪肝的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