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哪些化验指标与心衰有关

有哪些化验指标与心衰有关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明确诊断对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非特异性,早期明确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下列化验检查有助于对心衰的诱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感染时,可诱发心衰。CK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指标之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早期明确诊断对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多为非特异性,早期明确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下列化验检查有助于对心衰的诱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

(一)血红蛋白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低于此值为贫血,可加重心衰。

(二)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称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为心衰常见诱因。低于正常值称白细胞减少。

(三)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50%~70%。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等。感染时,可诱发心衰。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 (0.35~0.52)L/L。

【临床意义】

1.血细胞比容增高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

2.血细胞比容减低 见于各种贫血。

血细胞比容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血细胞比容高或低都可能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高或低于此水平病死率均增高。血细胞比容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呈U形曲线。

(五)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影响。

【参考值】 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临床常见于:

1.生理性增快 60岁以上的高龄者。

2.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血沉亦见增快。

通过上述因素,判断有无感染,感染为心衰常见诱因。

(六)尿常规

有助于水肿性质的鉴别。

用清洁干燥容器留取尿液标本,避免污染。标本应在0.5h之内送检。

首次尿:尿液检测一般以清晨首次尿为好,可获得较多信息,如蛋白等。

24h尿:如果需要测定24h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量检测,需要留取24h尿液,并记录尿量。

(七)尿量

【参考值】 (1 000~2 000)m1/24h(成人)。

【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 24h尿量超过2 500ml,称为多尿。原因是:暂时性多尿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药和某些药物等。

2.尿量减少 成人尿量低于400m1/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1/24h,则称为无尿。少尿的原因有3种①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而出现少尿;②肾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③肾后性少尿: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3.水电解质紊乱的检测 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是难治性心衰的诱因。

(八)血钾测定

【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钾增高 血钾>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其常见的原因有摄入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等。

排出减少: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导致肾小球排钾减少等。

2.血钾减低 血清钾<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其中血钾在(3.0~3.5)mmol/L者为轻度低钾血症;(2.5~3.0)mmol/L为中度低钾血症;<2.5mmol/L为重度低钾血症。常见的发生原因有分布异常,细胞外钾内移,如应用大量胰岛素等;细胞外液稀释,如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液体时,导致血钾减低;丢失过多,长期应用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和噻嗪类等排钾利尿药;摄入不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厌食等。

(九)血钠测定

【参考值】 (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血钠>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钠血症。血钠<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

1.丢失过多,例如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和大量应用利尿药从肾脏丢失。

2.细胞外液稀释,常见于水钠潴留。

3.消耗性低钠。

4.摄入不足。

(十)血镁测定

【参考值】 (0.6~1.4)mmol/L。

低镁血症能够降低心衰病人的生存率;存在血清低镁水平危险性的病人需要严密随访,可能需要迅速补充镁离子。

(十一)肌酸激酶测定(CK)

CK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

【参考值】 2~200U/L。

【临床意义】 CK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男性肌肉容量大,CK活性高于女性。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CK升高越明显。

1.CK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CK在发病3~8h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h,3~4d恢复正常。CK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灵敏指标之一。心肌炎、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后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

2.CK减低 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

(十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

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个不同的亚型,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 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达100%,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CK-MB一般在发病后3~8h增高,9~30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水平。

2.其他心肌损伤 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十三)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测定

【临床意义】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cTnT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确定性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h的cTnT即升高,10~24h达峰值,其峰值可为参考值的30~40倍,恢复正常需要10~15d,其特异性明显优于CK-MB和CK。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常发生微小心肌损伤,这种心肌损伤只有检测cTnT才能确诊。

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 肾衰竭病人反复血液透析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和血脂异常,因此所致的心肌缺血性损伤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检测血清cTnT浓度变化,可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

4.其他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十四)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与cTnT比较,cTnI具有较低的初始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h,cTnI即升高,14~20h达到峰值,5~7d恢复正常。

2.其他 急性心肌炎病人cTnI水平增高,其阳性率达88%,但多为低水平增高。

(十五)肌红蛋白测定

肌红蛋白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当心肌或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肌红蛋白的水平升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骨骼肌损害有一定价值。

【临床意义】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由于肌红蛋白分子量小,心肌细胞损伤后即可从受损的心肌细胞中释放,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0min~2h即可升高,5~12h达到高峰,18~30h恢复正常,所以肌红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明显优于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

(十六)总胆固醇测定

【参考值】 (3.1~5.7)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胆固醇水平受年龄、家族、性别、遗传、饮食、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增高的病因有: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①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②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和血液浓缩等。

(十七)三酰甘油(TG)测定

【参考值】 (0.56~1.70)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TG受生活习惯、饮食和年龄等的影响,在个体内及个体间的波动较大。由于TG的半衰期短(5~15min),进食高脂、高糖和高热饮食后,外源性TG可明显增高,且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存在。由于乳糜微粒的分子较大,能使光线散射而使血浆浑浊,甚至呈乳糜样,称为饮食性脂血。因此,必须在空腹12~16h后静脉采集TG测定标本,以排除和减少饮食的影响。

TG增高见于①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等。

(十八)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参考值】 (1.0~1.6)mmol/L。

【临床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有利于外周组织清除胆固醇,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十九)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参考值】 (0~3.4)mmol/L。

【临床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二十)尿酸

【参考值】 (104~444)μmol/L。

【临床意义】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合成过程中伴氧自由基产生,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因而导致尿酸产生的嘌呤代谢通路可能引起心肌功能障碍。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主动松弛受损相关,从而引起舒张功能异常。

(二十一)NT-pro 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

【参考值】 <50岁 50~75pg/ml

50~75岁 75~100pg/ml

>75岁 250~300pg/ml

【临床意义】 心肌细胞可以合成脑钠肽前体(pro BNP),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心室肌受到牵拉,proBNP在酶作用下裂解为NT- proBNP和BNP。这两种多肽以等摩尔量分泌(分泌出的分子数量相等)入血。BNP具有生物活性,NT- proBNP没有生物活性,但由于BNP的半衰期短(22min)而NT- proBNP的半衰期长(120min),为体外检测提供方便,而且与BNP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很好,因此,目前大多医疗单位将NT- proBNP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检测项目。除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NT- proBNP还可以对急、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是诊断心力衰竭的最佳心肌标志物,是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佳预后指标,是目前唯一可用于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生化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