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澜沧江及河蛮的传说

澜沧江及河蛮的传说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泰国北部和东北部有一些用绵纸抄写的古籍,其中有的涉及历史上的云南洱海、澜沧江与古代河蛮的传说。玛希为巴利语,意译大地,他们的目的是使玛希河的水流入该湖。由于玛希河流入格些湖的水量较大,所以称为“大格些湖”。北端是源于现在剑川县南罢谷山的弥苴河,南端为注入漾濞江的小河,现称为西洱河。关于澜沧江的传说《丹南勐素宛纳空堪》接着记载了关于澜沧江的传说故事。幸好蛮不讲理的西萨达力量不支而战败,被迫率众逃窜。
澜沧江及河蛮的传说_谢远章学术文选

泰国北部和东北部有一些用绵纸抄写的古籍,其中有的涉及历史上的云南洱海、澜沧江与古代河蛮的传说。这些文献的内容,有的是历史传说,有的是传说故事。这些内容可以向我们提供关于探讨古代泰族与西洱河蛮以及云南关系的线索。

关于洱海的传说

泰国最早的史籍称“丹南”(Tamnan),其定义是对已往事物和人物的记载。丹南产生于公元14、15世纪,发展于15世纪以后,到16世纪衰落,18世纪后半期消亡。

泰国北部在13—18世纪期间是兰那王国(Lanna)。兰那的许多丹南中有一部名为《丹南勐素宛纳空堪》(Mueang Suwanna Khomkham),意译为“金灯笼城志”,其成书年代不详,但人们认为在有关兰那的地方文献中,它的年代是比较早的。[1]

兰那国又名庸那迦(Yonok)。公元1906年披耶巴差吉哥拉扎根据兰那文[2]的史籍编纂《庸那迦纪年》(Phongsawadan Yonok)。纪年开头第一章就从传说中的古国勐素宛纳空堪讲起,而披耶巴差吉哥拉扎所依据的就是《丹南勐素宛纳空堪》。

这部古籍[3]一开头就讲到“农些”湖(Nongsae,即洱海)。它从远古的洪荒混沌时代讲起,叙述地球在洪水退后,凸起的高地成山岗,凹陷的洼地变湖泊。大地的东南方有三个湖泊:第一个在弥铁拉(Mitila)[4]地区,面积十四由旬(Yojana)[5]宽;第二个湖,距离第一个湖一个月路程那么远,也算十四由旬[6];第三个湖,距第二个湖两个月路程,宽二由旬,长三由旬。[7]

第一个大湖住有两条龙王,一条的巴利名叫西萨达那卡叻(意译吉祥七龙王),另一条的巴利名叫素达那卡叻(意译圣知龙王),各自有部下七千万众龙蛟,两龙分住该湖南北,和睦相处。两龙王率领众龙蛟从他们所生活的大湖,用龙爪刨掘一条水道通到玛希河(Mahi)。玛希为巴利语,意译大地,他们的目的是使玛希河的水流入该湖。泰语称“水流”为格些(Krasae),因此,该湖被称为格些湖。“格些”的格(kra)是前缀,它本身无意义,所以格些湖就是些湖,也就是泰语农些(Nongsae)[8]。由于玛希河流入格些湖的水量较大,所以称为“大格些湖”。

大格些湖灌满后,水向东南方溢漫变成河流注入大海。泰语称溢癢为luntaek(仑跌),因此该河被称为“跌河”。因为河水流量大,所以称为“大跌河”。两龙王还继续率领众龙蛟从大格些湖湖底往南刨洞通到第二个湖,使它得名“小格些湖”。尔后小格些湖的湖水向东溢出变成河溪注入大跌河,因此称小跌河。[9]

在东南方向的第三个湖,有一条从西面流入该湖的河溪,河源被一块草席状石板覆盖。泰语称草席为萨(Sat),因此称这一条水溪为“萨溪”。该溪汇合其他溪涧于西南方向突然注入该湖,就像溪涧中断似的。泰语称断为“谷”(Kud),因此该河被称为“谷河”[10]。上述第三个湖,《庸那迦纪年》称“三由旬湖”(Nong sam yojana),有汇堪溪、汇朋溪、汇里溪、汇耿溪以及谷河共5条河溪注入。湖的西面500哇(合1000米)处,有一山洞。传说当年释迦牟尼成道后住在鹿野苑[11]时,曾腾云驾雾到弥铁拉化缘,然后到该山就餐。

这部古籍所指的“大格些湖”就是“农些銮”(大农些湖),也就是指洱海。农些湖怎么会是洱海呢?洱海是长形湖泊,南北长40千米,东西宽4~8千米,湖的上下两端均为河流。北端是源于现在剑川县南罢谷山的弥苴河,南端为注入漾濞江的小河,现称为西洱河。但是,隋朝时称洱海为西洱河。[12]因此,现在的西洱河是漾濞江的支流,而历史上的西洱河是洱海。洱海是湖,而历史称为河,是由于这个纵向湖泊上下为河流连接,而且湖泊部分在古时候其东西宽可能窄于4~8千米,因此古代历来将它整体称为河。汉晋南朝时期称它为叶榆水,也称湖泊一段为叶榆泽,汉武帝时曾在附近置叶榆县。[13]“叶”字古音,《说文解字》注音“稣合切”,即读为石(sue),因此叶榆两字连起来念就是“石榆”,也就是“西”(si)的音。这不是与农些湖的“些”比较接近了吗?因此,西洱两字也许是源于叶榆。[14]隋唐时改称叶榆水(叶榆泽)为西洱河,“西洱”两字连起来念,就是农些的“些”(sae)。因此,笔者认为汉武帝置的叶榆县就是孟些(Mueang Sae),叶榆泽就是农些(Nong Sae)。以上就是农些湖即洱海的由来。

关于澜沧江的传说

《丹南勐素宛纳空堪》接着记载了关于澜沧江的传说故事。它说,大格些湖(洱海)住着两位很要好的龙王。一位名叫西萨达那卡叻,另一位名叫素达那卡叻,他俩有君子协议,凡是猎获食物,都分三分之一赠送对方。据说大约是释迦牟尼逝世100年那个时期,住在大格些湖南边的西萨达龙王猎获一头大象,分了三分之一象肉给住在湖北边的龙王。这位住在湖北的素达龙王猎获一头豪猪,也分了三分之一豪猪给住在湖南边的龙王。西萨达龙王看到朋友送来的一小块豪猪肉十分奇怪,带领龙蛟部属到素达龙王住地察看,发现比象毛粗大的豪猪刺,就想当然地认为这头猎物一定比象巨大得多,因此指责对方为什么获得如此庞大的猎物才分一点给我,太不够朋友了。西萨达解释道,这东西的刺毛虽粗大,但形体小,我已按惯例分了三分之一给您了。西萨达不容分辩,执拗地说,这头动物的毛那么粗大,你却说它个子小,显然不诚实,我不相信。接着就指挥他管辖下的龙蛟和素达那卡叻的龙蛟大战一番。双方混战七天七夜,把大格些湖搅得几乎要毁于旦夕。幸好蛮不讲理的西萨达力量不支而战败,被迫率众逃窜。它和众龙蛟用它们的脚爪又刨又扒,从所住的湖南边向西南方向挖掘一条水道通到传说释迦牟尼佛曾在那里就餐的山洞旁[15],大格些湖的水就沿着这条水道流到山洞附近的第三个湖泊,西萨达即率众逃到这个湖躲避。但是丧魂落魄的西萨达觉得这个湖还不安全,又率领龙蛟向东南方向刨掘7天,就通到从东南流来的一条河,此河水流湍急发出呜呜响声,因此被称为南乌江(Nam wu)[16]。南乌江东侧有一个深水湖,面积不大不小,西萨达曾率众从南乌江刨掘水道,在这个无名湖休憩。这位龙王在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又率龙蛟继续用脚爪刨掘15天,终于到达菩扬讪銮(扶南)[17]。于是上述各个湖泊的水流,一直顺着众龙蛟掘成的水道往下奔流,汇成最终注入大海的卡拉纳提河。[18]卡拉纳提(Kalanati)是巴利语,纳提的定义是江河,卡拉是河的名称。这卡拉纳提河就是湄公河或者云南所称的澜沧江。

泰东北叙事诗关于澜沧江的传说

泰国东北部与老挝只是一江之隔,泰东北主要居民Thai-isan是几百年来从湄公河以东即老挝迁移来的老挝人,过去曾和老挝一样使用从古代兰那国传去的经书文(Aksorn tam)。泰东北有一部用经书文手抄的叙事诗《帕亮囊哀》(Pha daeng nang ai),也有一段叙述了农些湖(洱海)龙王用爪子刨掘出湄公河的故事。此叙事诗已改写为老挝文和泰文,诗长3500行,有人认为它是15世纪的作品。[19]叙事诗讲(泰东北古时候)益查提打城[20]吉蔑[21]王举行一年一度的高升烟火[22]比赛,湄公河龙王苏陀之子旁琪前去观赏,见吉蔑王女儿囊哀美貌无比而产生单相思之情。次日他变成一只白松鼠在囊哀房屋晒台旁的木棉树窥视,被囊哀叫猎手射死并做成菜肴吃掉。龙王苏陀十分愤怒,为了替儿子复仇,率众龙蛟攻打益查提打城,使该城地裂塌陷,变成湖泊,说这是现在的乌隆府农寒湖。囊哀与其情人帕亮乘快马逃离也还是不免一死。这部长诗故事里,就穿插着龙王苏陀的来历,其情景与前面的《丹南勐素宛纳空堪》所叙述的大同小异。它说,农些湖(洱海)有两位很要好的龙王,一位叫苏陀在湖的右边,一位叫素宛纳在湖的左边。他俩有盟誓,凡猎获食物都相互赠送对方。有一回,素宛纳猎获大象,分了许多象肉给苏陀,这位朋友很高兴;不久,素宛纳又猎获一头豪猪,因此分了一半给好朋友,这回苏陀嫌太少退了回去,并因此从争吵发展到诉诸武力。对方调动所辖众龙蛟混战一番,打得从天堂到大地都不得安宁。天帝因陀罗[23]只好出面干预,叫他们停战并迁离农些湖。素宛纳率众龙蛟向右往南扒刨,开掘出难河(Nam nan)水道。苏陀则率众龙蛟向东扒刨,开掘了湄公河水道。天帝通过把他们驱赶到不同水系分隔居住的办法结束了争斗。[24]后来,苏陀龙王就在湄公河的龙宫里生息并有了一位惹起灾难的公子旁琪。[25]

《帕亮囊哀》关于两龙王开掘湄公河和难河的传说,与《丹南勐素宛纳空堪》的传说大同小异,明显是同一来源。由于《帕亮囊哀》是文艺作品并且成书年代更晚,因此该诗佚名作者可能是引用了《丹南勐素宛纳空堪》的故事改编的。

“河蛮”辛哈纳瓦王子南迁的传说

泰北有一部兰那文的古籍《丹南辛哈纳瓦滴古曼》(Tamnan Singhana-watikuman),作者佚名,成书年代判断系公元17世纪左右。它记载兰那国(即“八百媳妇”)前身庸那迦国的创建和遭到地陷覆灭的传说。此古籍开头就叙述所谓的“河”(Ho)王子辛哈纳瓦滴率领泰人长途跋涉,到现在泰北湄公河边建立那迦潘辛哈纳瓦滴城(即庸那迦)的经过。这一部分重要内容译文如下[26]

这里要叙述一个城邑泰人宗室。那时是安阁那(Anjana)[27]第十七年,岁在庚子(kodchai)[28]在那空泰贴[29](Nakorn Taites)即京都王舍城[30],一位名为帝瓦甘[31](Tewakan)的河(Ho)王[32],所有泰人均在其统辖之下。该国钱财、粮食富裕,大象牛马成群,人丁兴旺,职官众多。境内村镇星罗棋布,房屋鳞次栉比。该国王有30位王子和30位公主。长子名频毗沙罗(Phimphisan)太子[33],次子因身材魁伟,力大如狮而取名辛哈纳瓦滴王子[34]。国王把财产分给他的60位王子和公主;太子频毗婆罗被立为王储,配一位公主留在京都王舍城。其余的王子和公主共29对,国王也让他们配为夫妻,命令他们往四面八方建邦立国(Sang ban paengmueang)。辛哈纳瓦滴王子同他的一位妹妹结为配偶并得到父王分赐的财产,他俩告别父王和母后,带着财产、粮食、大象、牛马、官兵和10万户百姓,于沙荼(Asata)月[35]上半月初二星期三从王舍城出发。他们渡过沙拉普(Sara-Phu)河[36],向东南方向行进,穿过许多森林山谷,跨过无数峻岭及大大小小的河川,行走4个月,来到一片地势平坦而开阔的地方。那里既有大川又有许多河溪,离卡拉纳提(湄公)河不很远,可以利用河溪开田灌溉耕种。它乃是过去素宛纳空堪旧城[37]原址,当时只有密腊库(Mele-kh)[38]人居住在峡谷和山上。在这一地区东面的山上,住着一个名叫召老格育[39]的头人,这一带的密腊库人都归他管。辛哈纳瓦滴王子到了这个地域辽阔,景色宜人,离卡拉纳提河7000哇[40]远的地方,便吩咐队伍停止前进,在靠近卡拉纳提河口的素宛纳空堪城遗址搭草棚住下,以选择吉日良辰。到了第二年,为安差纳历第十八年岁在辛丑(Luang pao)[41]六月上半月初一星期五,有一位名叫潘突那伽罗阁(Phantunakaraja)[42]的龙王变成一个婆罗门,走进辛哈纳瓦滴王子的住处,对王子说:“请问您从哪里来?您是王子抑或富翁或者商人?为何到此?”王子答道:“我是王舍城国王帝瓦甘的儿子,前来寻找建村立国的地点。”[43]婆罗门即说:“这很好,您就在这里建立城邑,一定会繁荣昌盛,五谷丰登。此外,因为有江河阻隔,外地强敌若要武力侵犯,也很困难,就是乘船也到不了大江边的这个地方。唯愿您爱护百姓和众生。”王子问:“师傅何方人士?尊姓大名,住在哪里?”婆罗门答:“吾名潘突婆罗门(Phantu Brahmin)[44],从我祖先起就负责保护这个地方,请派仆从跟随去看我的住地吧!”说罢即告辞而去。辛哈纳瓦滴王子派了7名侍从跟着去,向西南走了1000哇,婆罗门突然无影无踪。侍从回去报告所发生之事,王子听了十分诧异。话说这个婆罗门还原为龙王,掘土挖成四周均长3000哇的护城壕,然后返回其住处。次日晨,辛哈纳瓦滴王子看到此情景,非常喜悦,并召见婆罗门师傅(Brah-minAcariya)[45]问道:“前来指点我们的婆罗门到底是仙人抑或天帝?”婆罗门师傅答:“据我看来,肯定是一位龙王。”二人谈罢即进入(由龙王挖护城河形成的)城区,派人修筑王宫,建成之后王子即进住该宫殿。婆罗门师傅并以婆罗门(龙王)和王子的名字结合起来,称此城为那伽潘辛哈纳瓦滴城(Naka phan Singhanawati)[46]

泰北古籍出现有关洱海、澜沧江及河蛮的记载,是怎么回事呢?

洱海是云南重要湖泊,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公元748-902年)和后来的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的首都就在洱海岸边的太和城及羊苴咩城。公元20世纪20年代,美国传教士杜德在其著作中毫无根据地说,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忽必烈率蒙古军队占领大理国,迫使泰族南迁。过去,泰国朝野曾接受此观点,教育部也把它编入中学历史课本。近来泰官方和教育界逐渐放弃上述错误观点。目前泰国学术界的大多数已不相信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

虽然南诏不是泰族建立的国家已成定论,但这不等于泰族不知道洱海(农些)或和洱海没有关系。上述有关洱海和澜沧江的传说故事,从侧面反映出泰族先民在古代可能和洱海发生过关系,甚至可能于南诏国建立以前曾在洱海一带或附近居住过。只不过他们不是南诏国的缔造者而已。虽然泰族不是忽必烈平大理迫使他们南迁因而建立素可泰国的,但是这不等于泰族不是或不可能是南迁的。恰恰相反,笔者从对泰族古文化的华夏影响的研究,得出泰族是从中国南方迁徙的结论(见笔者向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和第四届会议提交的论文),只不过不是由于忽必烈平大理迫使他们南迁的而已。至于有关河蛮王太子率领百姓南迁建立庸那迦国(兰那王国前身)的传说,则可能是泰族南迁的反映之一,只不过这个传说故事把南迁的首领牵强附会为河蛮王子(而河蛮是当时白蛮的一部分,白蛮则是当今白族先民,不是泰族)。

【注释】

[1]见《丹南勐素宛纳空堪》,载《史料汇编》卷72,教师协会商业机构,1969年,第130页,“艺术厅的前言”。

[2]兰那文是兰那国13—14世纪时期以孟文为模本创制的一种泰文,后来传入西双版纳成为傣泐文,传到泰东北及老挝成为泰囡文(小泰文)。由于兰那文是上述地区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文字,因此也泛称“多探”,即“经书文”。

[3]《丹南勐泰宛纳空堪》原是手抄本,作者佚名,有好几种抄本。本文根据1952年泰国艺术厅收入《史料汇编》卷72的铅印本,并参照《庸那迦纪年》摘编的素宛纳空堪部分。

[4]弥铁拉(Mitila)又译密体拉,原为释迦尼牟在世时期古印度地名,信仰佛教的泰-傣族用来称大理,以显示它的神圣地位。

[5]由旬(Yojana)又译跳缮那,是印度古代计算里数的单位。《维摩经注》:“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这是印度的折算法,而按泰国的折算法,一由旬折合约32华里。考虑到这是泰文写的古籍,故沿用泰制,14由旬折合448华里。

[6]《庸那迦纪年》说宽5由旬(约合160华里)。

[7]折合宽64华里,长96华里。《庸那迦纪年》说宽半由旬,长3由旬(折合约宽16华里,长96华里)。

[8]“格些”的“格”是前缀,它本身无意义,只是起强调“些”的作用。所以“格些”就是“些”。《庸那迦纪年》编纂者披耶巴差吉哥拉扎的按语称,“格些湖”就是指“些湖”。泰语称湖为“农”,格些湖就是农格些,些湖就是农些。见《庸那迦纪年》,(曼谷)初信出版社1955年第2版,第151页。“些”源于“西洱”,些湖就是西洱海,即洱海。

[9]《庸那迦纪年》编者注释称,中国称大跌河为元江,越南红河;越南称小跌河为黑水河,见《庸那迦纪年》第152页。黑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景东县和南涧县交界处,河上段称川河,中段称把边江,流出中国国境前称李仙江。

[10]《庸那迦纪年》编者注释称,谷河为湄公河支流。该河流经泰北重镇清莱,在清盛境注入湄公河。谷河流域为泰北史前时代重要的古城遗址分布区。

[11]鹿野苑是佛教圣地,属古代中印度波罗奈国,在今印度中部瓦腊纳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据认为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地方。

[12]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13卷“西洱河”。

[13]见《后汉书·西南夷传》。

[14]参见拙文《云南人被称为“贺”的来由》,载《泰中学刊》创刊号,曼谷,泰中学会,1994年,第43页。

[15]位于现在泰北谷河流域第三个湖泊以西1000公尺处。

[16]南乌江即乌江,为湄公河支流,发源于老挝北部丰沙里省乌怒以北,在銮帕拉邦流入湄公河,乌江流域为傣泐人分布区。

[17]《庸那迦纪年》编者注释,菩提讪銮即扶南,见《庸那迦纪年》,第155页。扶南为公元1—7世纪时期的中南半岛古国,为柬埔寨的前身。

[18]《庸那迦纪年》编者注释,卡拉纳提河即湄公河,见《庸那迦纪年》,第156页。“纳提”为巴利语河流词汇,“卡拉”为湄公河的巴利语名称。

[19][泰]春提拉·沙达雅瓦他纳:《孟难拉佤人》,(曼谷)古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20]益查提拉城旧址为现泰国东北部乌隆府公帕瓦比县农寒湖。

[21]吉蔑为中国史籍对古代柬埔寨人的称呼。泰古籍称古代柬埔寨或高棉人为khmer(空姆),它与吉蔑相对应,故khmer被译为吉蔑。

[22]泰北、泰东北、老挝以及我国西双版纳泰-傣系民族,在节日燃放一种自制“土火箭”;它是用火药筒固定于数丈长的竹竿头部,利用火药燃烧后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发射升空,类似当作玩具的起火或起花;其原理与火箭雷同,泰-傣语称“绑费”(火竹竿),云南方言称“高升”。

[23]天帝(Indra)又称帝释、天帝释、帝释天,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意思是天帝。它是婆罗门教、印度教天神之首,由雅利安人从古代伊朗带到印度,后被佛教吸收,当作佛教护法神。泰-傣族通称拍因或叭因,即因陀罗王。

[24]难河发源于泰北难府,长500公里,在泰国中部那空沙旺府北榄坡注入湄南河。难河上游距离湄公河不远,但两个水系被山脉阻隔不相通。难府民间传说,如把两河水倒在同一个容器里,两水会相对抗而引起化学反应

[25]见《帕亮囊哀》的泰文转写本,比差·屏通整理,泰国乌汶府西里探印刷厂,1981年出版。参考乍鲁布·冷素宛:《评帕亮囊哀》《关于帕亮囊哀》,载《老挝僧王拍约教火葬纪念册》,1985年,第213-215、311-317页。

[26]根据泰国艺术厅编辑的《丹南辛哈纳瓦滴古曼》(《辛哈纳瓦滴王子传》),载《史料汇编》卷61,曼谷,教师协会商业机构,1969年。

[27]安阁那(Anjana)是巴利语,指眼药水。安阁那历在中南半岛各国都没有出现过,只有这部古籍里出现过一次,印度也无此历法。泰国史学界判断是佚名作者杜撰的历法。有的版本的编者将它改为印度大历17年,即公元95年。但所谓的安阁那历17年的干支为庚子,而大历17年的干支为乙未,冈此安阁那历不可能是大历。

[28]泰-傣人古代用干支纪年,泰-傣语称庚子为kotchai。

[29]那空泰贴是音译,那空是城市,泰贴是泰邑,意译是“泰人城邑”,也可音译为“泰贴城”。

[30]王舍是巴利语意译,而音译为啰惹讫哩哈(Rajagaha)原是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公元前6—4世纪)首都的名字,古印度的王舍城为国王毗婆罗所建,在今印度中部比哈尔邦巴特那县之南。传说城西南佛陀伽雅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城,是早期的佛教中心。

[31]帝瓦甘是巴利语音译,意译为时代天神。

[32]河即河蛮,原指西洱河蛮,以后泛指云南人或云南汉人。参阅拙文:《云南人被称为“贺”的来由》,载《泰中学刊》创刊号,曼谷,泰中学会,1994年。

[33]频毗婆罗是巴利语Phimphisan音译,意译为影胜或颜色端正,原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世时期印度摩揭陀国国王。他将王舍城建为首都,是当时最早皈依佛教的统治人物,将竹园修建竹林精舍,施予释迦,是佛教最早的精舍。《丹南辛哈纳瓦滴古曼》作者借用王舍城和频毗婆罗王名称,目的在于显示其主人公和地点的神圣。

[34]辛哈纳瓦滴是巴利语音译,辛哈纳为狮子,瓦滴为围墙,意即狮子城。

[35]沙荼为巴利语Asalhi音译,是印度4月的名称,等于泰北阴历10月,相当于阳历6—7月之间。

[36]泰国考古学家认为沙拉普河即云南怒江或缅甸萨尔温江。见玛匿·宛立普敦《黄金地在哪里》,(曼谷)格拉维克出版社1978年版,第208页。

[37]素宛纳空堪即金灯笼城,是传说中的泰北古城,详见《丹南勐素宛纳空堪》。

[38]密腊库为巴利语Melekh的泰-傣语音译,是古印度对“野蛮人”“山民”的泛称。见集·普密萨《暹泰寮与吉蔑名称的来由及民族称谓的社会性》,(曼谷)端格蒙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373-380页。

[39]召老格育即“老格育王”,《庸那迦纪年》引用的版本称为“布召老作”即“老作王爷”。老格育和老作均为该人名字的不同发音。“作”为兰那泰语锄头,《庸那迦纪年》说老作王爷有500把供出租的锄头。泰学者有人分析,其名称的“老”,可能是指泰北“拉瓦”,即佤族。

[40]哇(瓦)是音译,意译为泰丈,是泰族古老的长度单位。双手臂向左右同时展开的长度就叫哇,云南方言称“排”,相当于2米。

[41]原文称辛丑干支为Luangpao。

[42]潘突那伽罗阁为巴利语名字,潘突为宗族,那伽为龙,罗阁为王,意即“龙族之王”。

[43]婆罗门即婆罗门教士,为印度古代僧侣贵族,世代以祭祀、诵吠陀经、传婆罗门教为专业。

[44]潘突婆罗门意即婆罗门宗族人士。

[45]婆罗门导师即被尊为导师的婆罗门。

[46]那伽潘辛哈纳瓦滴就是龙王潘突那伽释阁和王子辛哈纳瓦滴古曼的结合,那伽潘就是潘突那伽罗阁的简化,辛哈纳瓦滴就是辛哈纳瓦滴古曼的简化,意思是“龙狮两王之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