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诺族历法及传说

基诺族历法及传说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来,基诺山的居民是根据物候并结合刻竹记事来解决时令和节令,从而安排全年的生产与生活,由此形成了基诺族自己的历法。通过这种风俗,使基诺族各个村寨的历法得以实现统一。基诺族有十分丰富的物候知识,并经常把它应用为安排日常生产事物。
民间科技_中国基诺族

第二节 民间科技

一、轮歇耕作制

传说基诺族的主食稻谷,是男子在打猎的时候,猎狗在谷堆上打了个滚而将稻种带回的,从此基诺族开始发明了以旱稻为主的山地农业。基诺族从山地农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耕作制度上有许多具体的改进,而且特别注意掌握生产节令。每当白花树开花,村社长老“卓巴”就敲响了被认为是神器的牛皮大鼓,聚集村民举行祭祀仪式,宣布新一年备耕开始。山地农业比较适宜于森林地带的土地条件,而且它有其合理的耕作制度,即轮歇耕作:把土地分成13片,每片种一年即丢荒。传说他们的创世女祖阿嫫腰北死后13天下葬,以13年为一轮有崇敬、怀念、祭祀之意。而实际是因为这种轮歇耕作制符合自然规律。实践证明,在亚热带条件下,林地丢荒五六年后便又逐渐成长为森林,至十二三年后有的树木即已成林,故轮歇耕作不仅对土地和森林的保护有其科学的道理,而且对于增产增收也是有保证的。这种火烧地,可充分利用表土水肥,且杂草不多,而且由于不犁地,保护了土地里的树桩,使之丢荒后更好的发芽生长。

img83

打铁——基诺族传统原始生产方式   摄影者: 张云 摄

二、冶铁业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生产工具有了改进,生产技术有了提高。据巴亚寨长老回忆,他们的第四代就从汉族那里学会了打铁,至今已经传了8代,有200多年的历史。还有许多老人回忆,八九十年前定居在基诺山茄玛寨的匠人景东老李,教会了附近几个寨的人打铁,他是最早教会基诺族打火药枪的人。巴卡的银匠程师傅、巴来的铜匠李师傅,都是七八十年前从思茅到基诺山的汉族工匠,此外80多年前还从内地来了木匠师傅,教会基诺族解板、制作鞋子和其他工具。自从铁制农具传入后,基诺山便出现了农业兼手工业农户,有了自己的工匠,不仅狩猎的工具大大改进,有了弓箭、弩、跳签、弯弓、陷阱以及火枪之类的东西,而且还将铁制农具普遍使用在农业上,如山地农业砍树用的砍刀、下种用的夺铲、薅锄用的歪刀、收割用的镰刀等。

img84

基诺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竹编

三、竹器制作

正如人类社会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一样,基诺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竹器时代。他们用竹子做装水的桶、煮饭的锅,还有竹盆、竹碗、竹勺、竹凳、竹桌等。最早只是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手工业。他们编织的烟盒、槟榔盒、饭盒,做工精细、花纹多样、式样美观,是一些名副其实的手工艺品,充分地体现了基诺族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img85

绣出新生活

四、纺织业

基诺族的纺织技术虽然比较原始,但妇女普遍都能掌握,甚至女孩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学会纺线。织出的布用自制的各种染料染成各种颜色的布匹。倘若一匹布里需要几种颜色,那就在织布前先把线团染色。这种自织的布厚实耐用,越穿越柔软,人们特别喜欢。一些女青年还用自纺的线编织成精致的裤带、刀带,两端系上缨穗,专赠自己心爱的人。

五、月亮历法

基诺族在长期的迁徙中,形成了依靠气候时令和天体月亮绕地球运动的一周区分为日、月、年。他们把从月亮出来到月亮落下再到月亮出来的周期称为“踢尼”,即一天;把月亮绕地球转动出现的“月牙—月圆—月缺—月消失”的周期称为“踢洛”,即一个月;把一年11个月的周期月亮称之为“踢苗”即一周年。这种历法称为“布洛踢苗”。

一天中,又依习惯法划分为七个时辰,即天亮前鸡叫为1个时辰,基诺语“丫颇踢退”(凌晨寨子公鸡第一叫声);早晨,即早饭前后为1个时辰,称之为“喏舍”;早晨到中午为1个时辰,称为“阿夫Q(Q音译,无汉字可代替,为时间段的意思)”;太阳当头照的前后为1个时辰(中午)称为“尼禾咗尅”即中午吃饭时间;太阳偏西前后(下午)为1个时辰称“阿挪Q”;傍晚时分(天黑前后)为1个时辰,称“咪Q斜”;半夜鸡叫前为1个时辰,称为“咪Q或灭廓篾卡”,即深夜凌晨。通称为【喏舍、阿夫Q、尼禾咗尅、阿挪Q、咪Q斜、咪Q、丫颇踢退(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黑夜、清晨)】。

六、 传统历法

基诺族节令参照当地植物发芽开花以及候鸟、蝉儿的鸣叫而定,其古老的民歌“朴遮子”(生产季节)一开头便唱道:“一年有11个月,一个月有30天”。然而如果仅仅靠观察物候现象,并不可能确定,“一年有11个月,一个月有30天”,基诺族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原来,基诺山的居民是根据物候并结合刻竹记事来解决时令和节令,从而安排全年的生产与生活,由此形成了基诺族自己的历法。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不知何时何日才耕作?可人要吃饭,不知耕作的时间就要饿肚子。寨中的白头老人卓巴前思后想、左顾右盼,顺着小河往下看,看见粼粼江水闪着金光。顺着小河往上看,看见石头上青苔发出绿颜。举头望大山顶,看见树林发出嫩芽。顺着山坡望过去,坡外的树叶发青了。顺着山腰望过去,豆渣树也开了花。从江上吹来的春风把寨外的竹叶吹进了寨。于是卓巴敲响了牛皮大鼓,向众人宣告基诺族的新年快到啦!

然而,每一种物候现象从出现到消失,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两个月;如果仅仅依靠物候来安排时间,就有很大的不确切性。因此,物候历法本身就有很大的不便之处,对山地农业的丰歉关系极大。于是,生活在无文字时代的基诺族居民,就发明了物候结合的刻竹记事来决定时令和季节的历法。

img86

嘎住咧——辞旧迎新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基诺族的历法曾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很早以前,基诺族先民曾以“洛嫫罗”祭祖节为岁首,时间大约相当于农历七月。“洛嫫罗”节的月份,基诺族语称为“勒岩习嗦”,“勒”是月,“岩”是一,“勒岩”的意思是农历一月,“习嗦”的意思是农历十二月已经结束,其完整的意思是农历十二月刚过去,又迎来了农历一月份。后来在杰卓山居住的时期,由于锻铁技术的传入,有了“特懋克”节日,在此之后,才改为“特懋克”节为岁首。在过去年代里,每逢“特懋克”节,儿女寨要派人到父母寨去咨询过年的日子。通过这种风俗,使基诺族各个村寨的历法得以实现统一。

基诺族有两种古老的纪年方法,一是以12年为一个周期,相传它源于古老的传世神话。另一种方法是以13年为一个周期,它以刀耕火种的山地13年一轮为根据。基诺族有十分丰富的物候知识,并经常把它应用为安排日常生产事物。例如,不同季节就有不同的鸟鸣花开景象等。“树上知了叫,砍树时节到”“雨水前后,种瓜种豆”“竹叶发青旱季到”等等。

七、刻木记事

基诺族没有文字,靠“刻木”“数数”记事。李拂一先生在《车里》一书中说:“阿卡攸乐记账用木刻,一端刻元数(币)、尺数(度)、斤数(衡),一端刻角数、寸数、两数。前者痕大而后者小,中剖为二,各执一半,至期则合着清数。”这就是说“刻木”是基诺族记账的主要方式。每个家庭都备有若干小木片,在木片上刻着一道小刻表示1,满10则刻一道大刻。倘若不慎,把几种木刻混杂了,就难于分清哪刻记的是稻谷,哪刻记的是棉花。细心的主人家往往在木片上拴上事物作为辨别经济作物的记号与数量,再把这些刻有记号拴着种子的“刻木”用细长的绳索从横梁吊坠下来,避免老鼠的啃咬。要是竹片上的作物被老鼠吃了,那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了。另外一种记账的方法,是包谷子或豆类数数。如10就是放10粒,100就是放100粒。这种方式难以表示数位,做总账时往往要一颗一颗地去数。数字越大越困难,要是中途数错了,又得重新数一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年的互助组、合作社也沿用上述两种方法记工分。

img87

刻木记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