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心理健康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老年人健康心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如果始终耿耿于怀、情绪激动,则表示心理康复能力低,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种情况,对老年人也造成了心理压力。如果一方不幸去世,对另一方的打击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会在精神上造成严重伤害,使老年人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有的老年人还容易听信一些人的谎言,导致受骗上当,财产遭受意外损失,就会加重心理创伤,甚至痛不欲生。
老年人心理健康_心理疏导技术

1.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的环境每日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任何人都会有影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还可能构成对人的身心损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老年人健康心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老年人可能适应性弱一些,但还是可以随着社会变化的环境对自己心理作适当调整,以逐渐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能耐受外来事物的刺激】

对亲人的突然亡故、意外事故,能保持理智,在对家庭内部的不和睦和受到一些委屈时,可以保持愉快的心境,坦然面对。

【能保持心理活动适度】

应坦然应对周边发生的事,冷静对待出现的困难和遇到的麻烦,而不是手足无措,或者当别人高兴时,自己却冷眼视之。

【能较快医治心理创伤】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要经历各种挫折和不公正待遇,这会给人造成心理创伤,健康老年人能逐渐平复。但如果始终耿耿于怀、情绪激动,则表示心理康复能力低,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进入老年期以后,一般人都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从过去忙忙碌碌,到现在闲居在家,感到社会不需要自己了。与科技、知识水平较高、办事速度较快的年轻人相比,也增加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由于文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与观念的变革,信息的发生和传播的速度之快,都使老年人感到来不及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东西,对很多新生事物来不及适应,如电子网络的发展,信用卡的使用,使老年人一时很难适应,感到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仍赶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总觉得自己被抛在了时代的后面,叹息自己成了“功能性文盲”。这种情况,对老年人也造成了心理压力。加之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活动的变化和衰退,也或多或少地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活动。

【退休】

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原来主要以社会角色为主,转而以家庭角色为主,过去忙碌的生活变为清闲自在,而原来的同事、朋友不能再像在工作岗位上相处时间那么多,因而感到失落、孤独、寂寞、不适应,这是常见的情况。尤其是原来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退下来后,这种失落感要比一般的干部和群众更加明显。因为过去的人际关系多为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退下来以后,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孤独感就越强烈。

丧偶

由于老夫老妻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几十年,相依为命。如果一方不幸去世,对另一方的打击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会在精神上造成严重伤害,使老年人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因为在生活事件的应激因素中,丧偶被认为是刺激量最大的应激源。有学者统计,配偶死亡3 年后,对方死亡率为一般人的3倍。

【家庭矛盾】

老年人离退休后,主要活动在家庭中,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较过去多了,家庭中各种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加之与年轻人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极易产生矛盾,纠葛在“住房、吃穿、日常开支、老伴有病、子女犯罪、失学失业、婚姻纠纷”等,这些问题经常困扰老年人。

【经济问题】

老年人退休以后,经济来源相对减少,会因经济问题而担忧。有的老年人原来给子女带孙辈、做家务;而上了年纪后,力不从心,为子女分担不了太多家务,自认为给孩子增加了负担,经常会自责,造成心理压力。会变得多疑、郁闷。有的老年人还容易听信一些人的谎言,导致受骗上当,财产遭受意外损失,就会加重心理创伤,甚至痛不欲生。

【天灾人祸】

老年人经历多,害怕天灾人祸和社会动乱,企求安定、和平。但社会上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住房紧张、上学难、就业难、车辆多、事故频繁等,这些都会使老年人整天提心吊胆,一旦发生意外,对老年人打击就很大。加之年轻人信仰多元化,与老年人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都使老年人承受更多心理压力。

【名誉】

老年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应该得到社会和晚辈的尊重,如果得不到晚辈的尊重,就会产生心理失落感,甚至认为会被社会遗弃。

3.老年人常见的矛盾心理

在心理方面,由于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心理态势和与现实的矛盾,形成的一些心理变化是他们所特有的,他们的一些心理反应有时相互矛盾,被称为“矛盾的夕阳心态”。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信与自卑

老年人的年龄、资历、地位、成就、经验、知识、技术、能力等都是老年人自信的资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逐渐退化,社会工作和交流的减少,知识的老化,经济收入的相对减少,会造成老年人的自卑心理。有些老年人在与社会、与家庭的人际关系中,有些冲突都源于这种矛盾心理。养老护理员要能依据老年人的经历、文化、社会背景,适时地多加鼓励,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并能面对变化的情况适当加以适应性调适,减少这种矛盾心理的干扰,愉快地面对一切。有的老年人过于自信,不承认、不甘心自己已进入暮年,以至于经常给自己制订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并要求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这种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但另一方面,遇到挫折或困难后,可能会出现更强烈的自卑。所以,对这种情况要适当地给予“降温”,使其心理保持在适度的水平。

独立与依赖】

进入初老年期(60—65岁),不少老年人尚能保持独立自主性,但遇到生病或意外,这种独立性就很快变成依赖别人,这多数是出于无奈。但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70岁以后,加上疾病缠身,这种依赖性会逐渐上升。在购房现象中也可以发现,不少人家在购房时希望购买“1 加1 ”亲情居室,这反映了老年人又愿意和晚辈住在一起,以享受天伦之乐,相互有个依靠,万一有病或意外以便能得到照顾,但又不希望住在一个单元居室内,免得招惹麻烦,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集中表现。他们留恋传统的“孝道”,希望年轻人向他们尽孝,但又希望年轻人努力工作,不希望自己对儿女依赖过多。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老年人对晚辈的依赖多是出于无奈而作的选择。

【温馨与孤独】

世界各国都羡慕中国家庭的天伦之乐。很多老年人认为“夫妻感情始终很好”,这使不少老年人感到心理安慰;加之社区、单位的福利机构对老年人格外照顾,过节、过年或遇到困难时,得到单位领导的慰问、周围邻里的关怀,感到生活愉快。但子女成家与老年人分居后,或子女外出工作、出国留学或工作,都会使老年人感到孤独和寂寞。

【再造家庭与难以驾驭】

人间夫妻难得同生,更难求同死。因此,成双成对一向是人类美好的向往,但在调查中,有再婚意愿的老年人只占独身老年人总数3.5 % ,而不愿再婚的老年人比例高达83.1 %。另有13.4%老年人不愿意表示明确的态度,实际上这些不愿意再婚和不愿表态的老年人,并非本人真实意愿,而是有其不同的客观条件和背景以及主观顾虑和压抑。其顾虑有来自家庭和社会方面的,也有来自健康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即使有条件有愿望重组家庭,又怕陷入更多的麻烦和苦恼之中,结果是少数老年人敢想敢为,而更多的单身老年人则是顾虑重重,宁愿一个人独居。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应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因经济、住房、子女问题,老年人同居现象日渐增多,也可能就是这种矛盾心态的集中反映,也是老年人出于无奈而做出的选择。养老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如果老年人在养护机构内确实遇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对象,并且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应鼓励他们结合,共同走完孤独的晚年。

【奉献与索取】

人到老年,已为社会、事业、家庭、子女奉献了大半生,理应得到尊重和爱护。相比西方老年人,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确实得到了尊重和爱护。但与传统“孝道”相比,老年人又感到不满足,尤其是子女忙于事业、忙于自己的小家庭,加上经济、住房及其他原因,对老年人有时自觉不自觉地冷落。随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社会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于是造成老年人的心理不平衡。

【彻底解脱与恐惧死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拼搏,部分老年人会感到“累极了”。如若生活上再要求老年人必须为支持家庭、资助子女、照看孙辈而操劳,毫无苦尽甘来的感觉,加上家庭其他成员间的种种碰撞和烦恼,老年人会祈求独居静处,甚至逐渐萌发彻底解脱的消极念头。这种逃避心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压力和困惑,一旦独处,又会感到寂寞。伴随生理功能的不断衰退和体力下降、病痛、孤独等,会出现既期待解脱又恐惧死亡的心理。

上述种种矛盾心理,虽不能尽述老年人的全部心理反应,但在老年人中常常见到,情况也因人而异。如果老年人能掌握正确的心理保健知识,适时进行心理调适,遇事能顺应自然、控制不良情绪,便能逐渐化解矛盾,达到心理平衡。而在这其中,还有一些需要特殊关照的老年人,更要引起重视,这就是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居丧、独居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老年人,曾有犯罪记录的老年人等。这些较特殊的老年人群,心理反应可能比正常情况下的老年人复杂,更需要养老护理员细致的心理护理工作。

4.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某市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的资料表明,大部分老年人存在负性情绪。资料显示57%的老年人对生活失去兴趣,52%有孤独感,45%有忧郁感,4 0%有衰老感,55%有性格上的改变。丧偶孤寡老年人及家庭不和睦的老年人不良情绪比较严重。调查表明,老年人存在的主要心理负担依次为:经济困难、就医难、无人照顾。调查显示患慢性病、低收入、丧偶等方面的原因与老年人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失落感】

产生失落感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而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或因为子女成家分居,出国学习、工作,而使原本热闹的家庭变得冷清,也会使老年人产生心理的失落;还有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变革的速度加快,也使老年人感到原有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够用,经常感到自己落后于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方式要由电子设备来完成,如网络、手机、短信、触摸屏、信用卡等新科技的应用,老年人甚至没来得及学习,就使自己陷入被动,从而促进老年人产生失落感。老年人的失落感表现为对生活缺少自信和兴趣,情绪郁闷,不愿意与别人交往。

【孤独感】

这与老年人生理状况的逐渐变化,如体力、听力、视力的减退,使人际交往发生一定困难;或因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而导致行动困难,使生活空间和人际交往面不断缩小;也可能因为对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与人际联系方式不能适应,不愿意或没条件再去学习和适应,生活内容单调所致。孤独感的主要表现是愿意一人独处,不愿与别人来往和沟通,心灵孤独、寂寞,感到前途渺茫、无助,甚至厌世轻生。

【隔离感】

这与上述的孤独、失落感有密切的联系,老年人对生活缺少信心,自觉与周围人和社会的距离感,加之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出于安全的考虑、交通不方便等客观条件的原因,使老年人外出活动相对减少,他们与原来交往较多的朋友、同学、同事见面的机会减少,越来越将自己隔离起来,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更加重了孤独感和失落感。

【对衰老患病的忧虑、焦虑和恐惧】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对老年人的心理构成较大威胁。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高达82.2%。同时患有两种疾病以上的老年人占54%,慢性病造成67.7%的老年人活动受到限制。老年人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主要原因还与就医难和经济问题有关,如在就医问题上,认为主要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及时就医的占58.9% ,就医时无人陪伴者占37.1%,挂号难占20.2%。还有住院聘用护工的护理费用高,这也加重了老年人住院的负担,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对疾病的忧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