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熟知孝文化,力行孝道

(三)熟知孝文化,力行孝道

时间:2022-04-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在中国传统儒士看来,“孝”乃百“行”(德行)之首、“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是儒家伦理之基础,一贯为儒家信守的首要准则。由上所引可知,胡叟能做到“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号”,“提壶执俎,至廓外空静处,设坐奠拜,尽孝思之敬”,且被时之“君子”氾潜誉为“恒于孝思”,这正是其儒士基本道德素养的突出彰显。[6]《孝经》之《纪孝行》。

(三)熟知孝文化,力行孝道

孝悌之道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伦理观念,“孝作为中国古代道德的肇始与渊薮,孕育并使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得以演成和推广,历代统治者都清醒地懂得孝在治国和稳定社会秩序、维持伦理纲常上的妙用,所以它不仅停留在圣贤学者的理论主张上,而是或以礼或以法或以戒约民规的形式固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及推行仁政德治国策、和合内外民众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历代宣扬的孝道,不仅在儒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伦理思想中也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历代所遵循的尊敬父母兄长的基本精神,对于当今社会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4]。

作为孝道的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能赡养父母,在此基础之上,能不辱没父母之名分而光宗耀祖乃是高层次的“孝”的境界,所谓“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又:“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不忘;父母恶之,谏而不逆。”再:“夫孝,暑之而塞乎天地,博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5]

孔子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立,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养,犹谓不孝也。”[6]《孝经》更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以及“庶人之孝”五大类别,所谓“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加于百姓,和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谦逊,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盖卿大夫之孝也”;“忠顺不失,以事启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扫,盖士之孝也”;“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如此云云。

依儒家孝道(孝文化)的微言大义,结合胡叟的行为事迹进行简单的释论,就会发现具体反映胡叟熟知孝文化、力行孝道的典型史载是:“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号。春秋当祭之前,则先求旨酒美膳,将其所知广宁常顺阳、冯翊田文宗、上谷侯法俊,提壶执俎,至廓外空静处,设坐奠拜,尽孝思之敬。时敦煌氾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于叟。著作佐郎博陵许赤武、河东裴定宗等谓潜曰:‘再三之惠,以为过厚,子惠于叟,何其恒也?’潜曰:‘我恒给祭者,以其恒于孝思也。’论者以潜为君子矣。……”[7](www.guayunfan.com)在中国传统儒士看来,“孝”乃百“行”(德行)之首、“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是儒家伦理之基础,一贯为儒家信守的首要准则。由上所引可知,胡叟能做到“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号”,“提壶执俎,至廓外空静处,设坐奠拜,尽孝思之敬”,且被时之“君子”氾潜誉为“恒于孝思”,这正是其儒士基本道德素养的突出彰显。

【注释】

[1]《魏书·胡叟列传》,中华书局,1974,第1149页。

[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4页。

[3]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39页。

[4]吴毅、朱世广、刘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6—307页。

[5]《礼记》之《祭义》。

[6]《孝经》之《纪孝行》。

[7]《北史·卷34·胡叟列传》,中华书局,1974,第1263—12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