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孝村与孝道

子孝村与孝道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以子孝村的“丁兰刻木事亲”和“董永卖身葬父”最有影响。丁兰者,我市子孝村人。奉孝如生,每日三餐,必先敬亲,后而自食。丁兰和董永均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子孝村因此而得名。然物是人非,人类孝义之光,却长兴不衰,与七曜同辉,共天地长久。抚育儿女乃父母之天职,赡养父母亦儿女之责任。行孝乃为天道,合乎天理。故孝道之所以恒之,乃人伦之本分,人性之本能。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尚德重孝和福音。

子孝村与孝道

自古以来,兴平原本就是一个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名人荟萃、天宝物华之地。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学士,功绩昭昭,声名赫赫。更有崇仁尚德,子孝孙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尤以子孝村的“丁兰刻木事亲”和“董永卖身葬父”最有影响。

丁兰者,我市子孝村人。据考,丁兰乃后汉河内人(时河内系指黄河以北,河内亦包括兴平之地,故确认丁兰乃兴平人无疑。)幼时父母双亡,未得奉孝,故而常思养育之恩,乃以木刻母亲像。奉孝如生,每日三餐,必先敬亲,后而自食。每出必告,返回必面,日日如此,终年不辍。其妻久而生厌,以针戏刺木像手指,顷刻出血。丁兰归,木像双目捧泪,兰知其情,遂之休妻。

丁兰和董永均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子孝村因此而得名。他们的事迹流传久远,感人至深,千百年来,颇受世人之尊崇。

奉亲敬老,原是做人之根本,也是我国故有的传统美德,亦属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

毛泽东主席说:“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

《三字经》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其言谆谆,其情切切,虽非法定,安非善语?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者千百万年。然物是人非,人类孝义之光,却长兴不衰,与七曜同辉,共天地长久。其所以如此者,孝乃百善之首。明理自醒,知恩当报,人性如此,天理如此。

我国有句古话:“种谷防饥,养儿防老。”这是一种起码的人生轨迹与生活本能。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新老交替,自然规律。循序渐进,生息繁衍,方有社会。抚育儿女乃父母之天职,赡养父母亦儿女之责任。凡是贤达明理之人,均能尚义重孝。古人说:“事亲以孝方贤。”无疑是句至理名言。

能否事亲赡老,最能衡量一个人之品德。人以信为本,以德为荣,以才而名,以孝而立。立为根本,无立者百无所成。岁月易催人老,刀斧难断亲情。孝悌之道,原来就是亲情之表现与升华。

爱国不在先后,孝亲不在贫富。王祥卧冰,董永卖身,贫寒而行孝,其情更可感天动地,为人神共仰。行孝乃为天道,合乎天理。天理者,自然法则也。故孝道之所以恒之,乃人伦之本分,人性之本能。贫能孝亲,富可敬老,犹如双星惠地,日有其光,夜有其辉。

目前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好转,文明之花盛开,故而敬老爱幼蔚然成风,“好媳妇”、“五好家庭”不断涌现;“文明村”、“文明户”层出不穷,如此风尚,令人欣喜。党和国家尤为重视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大力提倡“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之社会风尚。1999年又是国际老人年,说明敬老已为全人类所重视。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尚德重孝和福音。

然而,事亲奉孝者有之,弃亲拒养者亦有之。甚至虐待父母,重财轻亲之丑闻亦屡见不鲜。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水有回旋,人可回头,关键在于教育。《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我市能有丁兰、董永之大孝者,实为我辈之荣耀。为了倡教化,宣孝义,淳风俗,建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如能有贤者倡导创建“中华孝道纪念馆”,堪为利国益民之义举,既有历史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笔者乃桑梓一民,竭力支持,义不容辞,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市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1998年10月于五味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