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窑和庆阳

不窑和庆阳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不窑在庆阳创业,庆阳被称为凤城,因而在庆阳广泛流传着不窑跨凤的民间传说。如今,不窑斩龙的地方被称为斩山湾,在河中有一块突出的大红石头,传说是恶龙的血染红的,因此这条由马莲草得名为“马莲河”。  根据上面的资料,可见“不窑”的名字,很可能是是因为不窑带领着自己的族人来到庆阳后,因地制宜,大开窑洞,供人民居住。  不窑去世之后,据说葬在了庆阳的东山。
不窑和庆阳_甘肃民间传说与陇右文化

  关于上文末尾说到的不窑所“奔”所“自窜”的戎狄之地,在历史记载中有着明确的地方。

  在《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中记载为:

  不窑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

  在《元和郡县志》卷三《关内道·庆州》中记载为:

  后稷子不窑奔戎狄之间,今(庆) 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窑故城是也。

  相关信息,在《庆阳府志》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记载:

  不窑,后稷之后,值夏德衰乱,窜居北豳,即今之庆阳也。

  原文中所指的“弘化县”是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曾改用的县名。“北豳”指的是,据《庆阳府志》中的记载,是“庆阳及《禹贡》雍州之地,周之先后稷子不窑所居,号北豳”。可见,原文中说的地区都是指一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庆阳城北郊。这一点,在《甘肃古迹名胜辞典》中有详细的说明:

  不窑故城位于庆阳县城北关,环江和柔河交汇处的高五十余米的台地上。台地狭长,酷似凤凰首身;南北二水,极似凤凰翅翼,故又名“凤城”。为周先祖不窑的皇城。相传周都时,三年大祭,在此筑有周禘行宫,供周王或公卿宿住,故又名皇城。如今城中兴教寺内铜像衣襟上,铸有“周禘行宫遗址”字样。明弘治年间,城南建有“周旧邦”木坊。城东山上有“周祖遗陵”。城中原有“鹅池洞”,相传为不窑养鹅处。唐、宋、明、清历代任官多有修葺,今旧址残存。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学着有人认为周人真正的祖先是从不窑开始的,这一点在徐中舒的《先秦史论稿》言及。

  不窑在庆阳创业,庆阳被称为凤城,因而在庆阳广泛流传着不窑跨凤的民间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老王斩龙脉》的故事:

  相传在夏朝晚期,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十分疾苦。不窑骑着一只凤凰飞到庆阳城上空,只见这里山清水秀,就落了下来,结果凤凰在落下来的一刹那变成了一座凤凰城,也就是庆阳城。不料做在城南河里有一条恶龙,这条恶龙将围城的两条河水堵住,水越来越多,危及到了城池。因为凤凰城是凤凰所变,水涨多高,凤凰城也涨多高,然而,终究凤凰的威力抵不过恶龙。眼看着凤凰城就要被河水吞没了,于是不窑下令让士兵去斩杀恶龙。谁曾想,这条龙变化多端,白天虽然将其斩杀,但是到了晚上又复合在一起了,如此这般,士兵们斩杀了多次,结果都是这样。大家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不窑在夜晚梦见一位老者对他唱道:“不用剑,不用刀,只需一根马莲草。”梦醒之后,不窑终于明白了老者所唱的意思。第二天,不窑找来一根细细的马莲草叶子将恶龙斩断,这一次,恶龙的身体再也没有复原,恶龙真的被斩杀了。恶龙一死,当地的人民也得救了。如今,不窑斩龙的地方被称为斩山湾,在河中有一块突出的大红石头,传说是恶龙的血染红的,因此这条由马莲草得名为“马莲河”。

  然而,庆阳古城之所以被称为凤城主要是因为环江与柔远河二水夹抱这座古城犹如凤凰的翅膀的原因。

  后来周人得到了天下,不窑自然成了周人的“老王”,而这座城按道理也应作为旧的都城,于是,称京城为凤城的传统或许就是由此而来的。

  在《左传·文公二年》中有这样的语言记载:

  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窑

  一般来看,在周文王和周武王之前,若推圣哲功德的人则应该是公亶父和公刘,但是上文中却并没有提到二人,反而只提到了不窑,并且与夏朝的鲧、商朝的契并列,课件在周人的历史上,不窑奠定基业的功绩是为最大的。既然如此,那么不窑本人在庆阳的时候有什么作为呢?

  与《左传》作者相同的《国语》一书,二书中所记的内容时代基本上相同,只是存在记言与记事的分别,因而古人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左传》为“春秋内传”。在《国语》的第一条中,在追叙周之先王的时候,对于不窑的功业有详细的说明:

  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窑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文中大致的意思是说:不窑西奔戎、狄之地后,并不是随着当地的民俗发展木业,而是继续做自己之前的事情,不违农时,勤于农务,并接续稷弃先世的遗教,进一步完善家庭的团结,兢兢业业,诚厚忠信,从而光大了世德,并没有辱没先世的基业。原文中对于不窑的事业,只是进行了概括,并没有具体说明,但是用了四言而近韵的句式,以唱叹的形式,显示出对不窑的赞颂之意。

  从“不窑”的名字来看,“不”就是“丕”的通假字,是大的意思;“窑”有kū 等几种读音,kū 与“窟”,“不窑”似乎有大窟室的意思。

  因为《诗·大雅·绵》是周人史诗之一,因此在《诗·大雅·绵》中提到直至古公亶父的时代,周人仍然“未有家室”的房屋,还居住着“陶後陶穴”。“後”根据《三家诗》中所说,应该为“窑”字。在《甘肃省通志》里面记载庆阳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于裘以御寒”。那么上面提到的“陶复(覆) 陶穴”是上面意思呢?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在《庆阳文化春秋》中给出这样的说明:

  古代陶与窑同,古谓之陶,今谓之窑。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在原面上,正凿的窑洞即为“陶穴”,在原边、半山腰间挖的窑洞即为“陶复”。

  今天的庆阳,还保留着这些古老的居住形式。有的人家在靠沟沿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俗称为“崖庄”;有的人家在原面上,向下挖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从四壁挖出一孔孔窑洞,就像是“四合院”一样,俗称为“地坑庄”。关于这些由缘故流传下来的居住方式,曾经有一位诗人写诗说出它的妙处:

  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府,可爱冬暖夏天凉。

  根据上面的资料,可见“不窑”的名字,很可能是是因为不窑带领着自己的族人来到庆阳后,因地制宜,大开窑洞,供人民居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不窑的功绩,并以他的重要功绩来称呼他。

  不窑去世之后,据说葬在了庆阳的东山。明朝庆阳诗人李梦阳有一首名为《秋怀》的诗就是追怀不窑的:

  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窑坟。

  白豹寨头唯皎月,野狐川北尽黄云。

  天清障塞收禾黍,日落溪山散马群。

  回首可怜鼙鼓急,几时重起郭将军!

  诗中的“白豹寨”是山寨的名字,是宋朝范仲淹所建,“野狐川”是庆阳古川的名字,“郭将军”是指唐朝郭子仪将军。

  与诗人李梦阳同时代的庆阳府通判吴士英也有一首《周祖遗陵》的诗是写不窑的:

  帝业开基八百秋,遗陵荒草暮烟稠。

  莫言征伐成王室,自是耕耘起绿畴。

  泽被豳宁春雨熟,神归环庆暮云收。

  行人过此应相问:“黄壤千年尚属周?”

  “周祖遗陵”之前是庆阳的八景之一,由于近些年大面积的绿化,环境与之前相比更显得幽雅别致,已经成为甘肃省的一出旅游胜地。

  此外,在庆阳境内还有“莲池”“鹅池洞”“皇城”等不窑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在镇原境内还有一处“教民稼穑墩”,据说也是不窑留下来的遗迹。

  不要去世之后,不窑的儿子鞠陶继立,仍旧居住在庆阳城。鞠陶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公刘继立。公刘在位时期对周民的贡献超过了他的祖父不窑,在《诗·大雅》中周民族五篇史诗中专门有关于写《公刘》一篇,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作者对公刘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