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阳斩断山

庆阳斩断山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桀完全不重视农业生产,不奋对其严重不满,愤然辞去了自己的职务。虽然经过两代人的开垦,但由于气候限制,当时庆阳一带仍以畜牧业为主。由于部落战争或诸侯争霸,以及民族被迫迁移等诸多原因,在庆阳这个不大的地方,曾经有无数的民族到过这里,如上文提到的戎狄族就是其中的一个。
庆阳斩断山_甘肃民间传说与陇右文化

  周祖者,姬弃之后,名曰不奋,是周族部落首领。其先祖世代为农官。到他这一代,依然顺位继承了父亲的农官职位。据史料记载,夏后氏时期,孔甲乱政,政治衰败,夏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而夏桀不顾民间疾苦继续征战享乐。农业是基础,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源泉。而桀完全不重视农业生产,不奋对其严重不满,愤然辞去了自己的职务。由于不奋平时对人民爱戴有加,很多人都愿意跟随他。于是,不奋带着大家从陕西翻过山,来到了甘肃,在现在的庆阳一带繁衍生息。在不奋率众来此地之前,一个叫戎狄的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居住。只是当时,戎狄族还不够开化,不懂得劳动生产的基本技能。所以,随着气候的变化,戎狄族已不能长期在此生活下去,最终迁往别处。

  不过,也有人说其实这个民族在不奋迁来之前已经灭亡了。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不奋因为当过农官,知道兴修农田水利、种植粮食对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所以,自从他来到庆阳以后,就身体力行,亲自到各处考察地形,带领百姓不断开垦荒地。他勤于劳作,精于种植,在这块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不久之后,也算是有了不小的业绩。后来,他又带领百姓兴土木,修建了城池,并使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小规模的热闹的集市。可以说,他是这片土地的“开垦者”。几十年后,不奋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众人们爱戴他,在他去世那天,纷纷都去祭拜。不奋死后,他的位置由他唯一的儿子继承了。这个唯一的儿子叫鞠。鞠本想像父亲那样为当地的百姓做出一番业绩,但苍天无眼,在鞠继承父业后不久,由于染上难缠的疾病,没多久就去世了。鞠虽然不如父亲那样有能力,但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当时,官位依然还是继承制,鞠死后,他的儿子公刘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的职业。

  既然《诗·大雅·公刘》中都有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看来公刘的确对当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是华夏农耕文明真正的开拓者。虽然经过两代人的开垦,但由于气候限制,当时庆阳一带仍以畜牧业为主。但是,公刘一直坚信“事在人为”,不断地因地制宜,探索着适合当地的农业种植方式。他不辞劳苦,在做好本地农业生产的同时,一有时间就去别的地方考察。每次出去常常会带回别地的谷种。带回谷种后,他总会先亲自试验种植,如果发现适合当地种植,就马上大力推广,从而增加粮食产量。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耕作效率,他还“研发”、制造了简单的农具,鼓励大家积极采用新技术(农具) 发展农耕,扩大种植面积。在自己闲暇之时,他不忘到自己管辖的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切实做到为人民尽心尽力。如果他知道人民有什么困难,就会想方设法地帮人民解决。春天,正是播种的好时候,而这时,有些地区的人民却很苦恼,因为他们缺少种子,没法播种。公刘了解到这些,就立即命人运种子过来。他常说:“误了一时就会误一季,误了一季,就会有人饿死。若有人饿死,就是我公刘的耻辱。”而到了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能保证每年都有好收成。若遇到坏年成,人们没有打下足够多的粮食,公刘就减免百姓的贡赋。如果碰到颗粒无收之年,他就会让人打开粮库,把粮食分给大家吃。总之,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时时处处把人民放在心上。当然,毫无疑问,人民都爱他如父。

  据说,庆阳之前还算一个比较荒芜的地方,人们的观念相落后,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很多时候就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由于部落战争或诸侯争霸,以及民族被迫迁移等诸多原因,在庆阳这个不大的地方,曾经有无数的民族到过这里,如上文提到的戎狄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自然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可能只是一个简单、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被当地的人们这样口口相传下来,就变得十分恐怖,令人惊愕。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把故事说得吸引人,人们常常不断地添油加醋,越说越离奇。“斩断山”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那时候,在庆阳,每年的夏天基本上都会有几场大雨。从气候方面来看,夏季雨多本也正常。只要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大的灾难,就没什么。但有一年的夏天,气候极其异常,雨水格外地多。大雨一直不停地下,水越来越多,终于爆发了一场大的山洪。可想而知,山洪暴发,肯定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那场大的山洪气势磅礴,一拥而下,把好多的人和动物全都冲走了。瞬间的工夫,人们的良田被淹没,变成了一片汪洋。山洪没有减弱的迹象,继续往下。又没过多久,庆阳城东西两边的河水暴涨,河沿岸低矮的住房也被淹没,许多人还没来得及跑出家门,就和房屋一块沉没了。即使保住了命,很多人却无家可归。俗话说:“洪水无情”,它全然不顾人们的生死安危,继续“肆虐”着,不断地往上涨。庆阳城相对于周围来说,并不是块高低,若任凭洪水继续上涨,再不想办法,肯定用不了多时,庆阳全城都会被淹没,到时候造成的损失则会更大,会有更多的人失去性命。城中的人有些对洪水有预见性,在洪水到来之前及时逃了出来。但此刻,他们的屋子被淹没,财产马上就要“化为乌有”。人们虽然心疼,叫苦,但面对着洪水毫无对策。不管怎样,总得有个人出来替大家想办法。

  这样,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一向受人们爱戴并被大家公认为聪明而又有智慧的公刘身上。作为人们的领袖人物,公刘自然不能推辞,这也是他的职责所在。公刘想:要想使洪水退去,必须首先查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洪水在这里“逗留”。可想而知,面对着当时的情景和,承载着人们的寄托,公刘也是坐卧不安。但毕竟公刘是个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虽然忐忑不安,他还是决定赶紧亲自到外面去察看一下,看看为什么河道排水如此不畅。想到这些,他赶紧回到家中,用家里储备的木料,动手做了一个筏子。筏子做好以后,众人帮助他把筏子抬到河道。有人说要和他一块出去察看,但被他拒绝了。他说,现在形势危急,我一个人去就行。多一个人乘筏子,就多一份危险。大家还是保持冷静,等我回来。于是,他勇敢地踏上筏子,借助洪水的流动出发了。筏子在翻滚的洪水中摇晃不止,但还是被公刘牢牢地控制着,没出什么差错。洪水流动的速度很快,公刘的筏子也飞速地向前。

  一会儿,公刘就乘着筏子漂到了他想去的位置———庆阳城外的两河交汇处。这两条河是庆阳城的“血液”,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平日人们只知道取水、用水,但从来没有人到河流的交汇处看一下。公刘乘着筏子到了那里,看到眼前的一幕,顿时明白了。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洪水久久不退的原因。在河流的下游,有一座大山。大山横卧在那里,如一条安逸的长龙就完全挡住了河流交汇处的水,使河水停在了这里,无法继续向前流淌,不能分流。很显然,因为河流被挡住了,这才导致庆阳城周围的水位不断升高,以至于造成灾难。

  明白了导致洪灾的真正原因后,公刘又乘着木筏到处看了看。这时,他又想到灾难中的百姓,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斩断这座山!只有斩断这座山,在城周围不断上涨的水才能继续向前流,洪灾才能消除。想到这,他急忙把木筏调了头,往回划。回到城中,他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人们。人们听后,恍然大悟,对那座山“恨之入骨”,纷纷表示愿听公刘任意差遣,随他前去挖山。考虑到挖山是一个很大的体力活,又加上山下的空间有限,公刘就在众多的百姓里挑选了几十名黝黑黝黑的大汉,而后各自乘着木筏,拿着挖山的工具,一同来到了那座挡水的山的下面。公刘和那几十个大汉又看了看山,觉得不高,如果加把劲的话,应该很快就能把山挖倒。公刘身先士卒,挥起了挖山的斧头。大家见公刘已经开始行动,也都立即跟着他开始挖山了。

  为了早日消除水灾,解救百姓,大家争前恐后,挥汗如雨。虽然很辛苦,但他们似乎没有感觉到累。他们根本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在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挖掉这座山,让百姓脱离危险。他们拼尽全力,拧成一股绳,夜以继日地挖啊挖,挖啊挖。但是,一个怪现象出来了:这个山梁似乎是活的,白天把它挖平了。可是一到晚上的时候,他就又长了上来,恢复到原来的高度。一开始,大家不服气,又选择在晚上挖。但晚上挖过以后,山梁又在白天长了出来。就这样,大家挖啊挖,而山梁却长啊长。众人几乎都崩溃了:这到底是个什么山呢?面对这座挖不掉的山梁,大家有点泄气了。但是,雨却没有因为大家的泄气而停了下来。城南的两条河,虽然又深又宽,但终究还是没法容下这么多的洪水。

  几天下来,随着洪水越积越高,眼看就要漫到城垛了。城里的老百姓害怕极了,因为几十年来,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洪水。在灾难面前,人显得是那么的无助。无奈之下,人们只有向上天求助。全城的男女老少,一个个都冒着大雨走出家门,来到祭坛。因为大雨,祭坛没有香火,但摆放着城中百姓刚杀的牛羊。苦难的百姓望着苍天,眼里充满了哀伤和恐惧。这时,公刘带着大汉们乘着木筏回来了。看到公刘回来,而洪水却没有退去,人们显得很失望。而公刘,也难受极了。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他觉得对不起全城的百姓。他回到住处,待在屋子里,整个人憔悴了很多。是啊,眼看着洪水就要过来,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愧对一直信任他的百姓啊!夜里,他静静地坐在床头,锁着眉头,仍然在不停地想办法。想着想着,可能是真的累了,他就不自觉地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公刘进入了梦乡,他梦到大水漫过了城墙,城中的房屋顿时全都塌陷。城中一片狼藉,百姓叫苦不迭、哭声、喊声不绝于耳。但不管人们怎么大喊,水还是不停地冲过来,而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泡在了水中。他透过往下倾泻的大雨,忽然似乎看到从远处飘来一个老人。老人胡子花白,骑着一头奇形怪状的动物缓缓向城中靠近。眨眼间,老人已来到自己的头顶,口中默默有词:“公刘,不要害怕,不要放弃。在南山顶山,有一株羹草,只要把它铲除,用它的锯齿隔断山梁上最大的一棵芦苇,龙脉就会断裂,洪水自然就会流去,灾难便可解除。”听到老人的话,公刘正想要开口,可是,老人一拂袖,不知飘向何处了。

  这时候,公刘十分着急,猛然间醒了过来。公刘定了定神,发现自己坐在床上,才知道刚才发生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他往外看了看,夜已经很深了。他推开门,在院子里踱来踱去。他回想起梦中所发生的一切,觉得很是奇怪:那位老人是谁?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南山顶是不是真有一株羹草呢?他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既然事情这么危急,百姓命悬一线,不如去看看,碰一碰运气吧。天蒙蒙亮的时候,他一个人又乘着木筏来到了南山。等把木筏固定好以后,他开始爬山。由于心急,他爬山的速度很快。一会就到了南山顶。说也奇怪,在南山顶上,竟然真有一株羹草。那羹草生得十分奇特,公刘这辈子见过无数的草,像这种草还是第一次见过。他又想到梦中那位老人的话,便使出很大的力气狠狠地将这株羹草拔了下来。拔下来之后,照老人所说的那样,公刘把羹草拿到山梁上。更让他觉得奇怪的是,山梁上果然有很多芦苇。于是,他开始不停地找啊找,终于发现了老人所说的那棵最大的芦苇。公刘欣喜万分,赶紧拿起羹草,用它的小锯齿轻轻地割断了芦苇。接下来,奇迹发生了。堵水的山口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而洪水顺着山口,一涌而出,向远方流去。顿时,庆阳城周围的洪水一下子就退去了。人们看到洪水退去,紧绷的心一下子得到了舒缓。

  天渐渐地亮了,也慢慢地放晴了。等到城墙外面的洪水都退去以后,那两条东西走向的河又恢复了往日的“波澜不惊”,一片风平浪静。但此时,在城墙里,与外面截然不同,热闹非凡,整个城市都沸腾了,人民都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只见家家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在大街上,更是锣鼓声不断,胜似节日的欢庆;在祭坛,更有无数的人排队来烧香,感恩上苍的好生之德。总之,人们用各种方式来传递着胜利的消息。当然,人们更不忘记最大的“功臣”———公刘。城市里的壮汉抬起公刘,把他在空中抛来抛去。在人们都相对安静的时候,公刘把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了大家。他说,正是因为斩断了龙脉,山口才得以打通,洪水才能完全退去。他还把那株奇怪的羹草向大家描述了一下。听罢,大家都很好奇,每隔一段时日,总会有人去山上寻这个奇怪的羹草,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第二株。至于那株羹草真的是一株草吗?没有人真的知道。

  洪水退去后,公刘带领人民继续开垦土地,大力发展农业。数年后,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家家户户牛羊满圈,粮仓殷实。后来,公刘老了,最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但人们永远记得公刘所做的一切。为了怀念公刘,人们为他修建了庙宇,把他的石像摆在庙宇中间。此外,每年到重大的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不会忘记来庙宇祭拜公刘。

  那座被公刘斩断的山,被人们命名为了“斩断山”,以纪念公刘敢作敢为的勇气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