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南首豸山

道南首豸山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著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结辑为《豸山文集》十卷。游酢与杨时“载道南归”,由此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给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清状元马应壁任职崇安时,于乾隆四十三年将其父亲“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摹刻在武夷山五曲溪南晚对峰壁,正对游酢之水云寮和朱熹武夷精舍。“道南理窟”遂成为游酢、杨时“道南”和闽中理学兴盛经至南移后的中国文化昌明的象征。
道南首豸山_游酢新论:续编

游酢(1052-1123),字子通,后改字定夫,号广平,因曾筑草堂于故乡豸山,学者称其为豸山先生,谥文肃。建阳县禾平里人,宋元丰五年进士,历官县尉、知县、府教授、太学博士、知州、知府、监察御史等职。他理政有方,惠政在民,治学有道,师承“二程”,号称“程门四杰”之首,在书法上被称为“草圣”。著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结辑为《豸山文集》十卷。

游酢自幼天资聪颖,才高善学。杨时为其撰写的《墓志铭》指出:“读书一过目辄成,比壮,益自力,心传自得,不为世儒之习。”其父游潜教子有方。宋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20岁,被推荐赴京城开封预考。程颐见之就断言“其资可以适道”,同年八月程颢召之任扶沟县教谕,拜“二程”为师,9年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即他29岁时,带领杨时到河南颍昌拜师于程颢。程颐赞美游酢说:“其德业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游、杨学成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俩说:“吾道南矣!”游酢与杨时“载道南归”,由此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给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48岁的游酢在故里构筑“豸山草堂”(后改敕豸山书院),次年又在武夷山五曲兴建“水云寮”,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朱熹《武夷棹歌》之五曲中说“林中有客”,就是指游酢在武夷山的活动。游酢创办的“水云寮”是武夷山最早的学校。今诗人林镜清先生诗曰:“聆理听经河洛帐,授徒立说水云寮。水载舟行千里远,寮通理学万年长。”此后才有刘子翚屏山书院、朱熹之武夷精舍、刘爚之云庄山房、刘拱之仰高堂、蔡发蔡元定之南山书堂、熊禾之洪源书堂等。由此,武夷山才有“道南理窟”之称。南宋大理学家张拭说:“当今道在武夷。”遂使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成为南移后的中国文化重心。清状元马应壁任职崇安时,于乾隆四十三年将其父亲“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摹刻在武夷山五曲溪南晚对峰壁,正对游酢之水云寮和朱熹武夷精舍。“道南理窟”遂成为游酢、杨时“道南”和闽中理学兴盛经至南移后的中国文化昌明的象征。

对于游酢的学问、道德、业绩和历史价值,宋理宗皇帝在敕文中曰:“游酢言正而行端、德宏而学粹、趨礼乐场,超卓传注之表,群经独得其趣,诸子莫遁其情,罗网百家,驰骋千古,进宪台以率僚属,推理学以大义,《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解经书,足以开来学于后世。顾功德之齐全。宜恩隆之特巽。兹稽谥法,道德博厚谓文,言行端行谓肃,谥‘文肃’。”

理宗皇帝还在游酢逝世后132年即于1255年追赠“御赞”匾曰:“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竣,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这些不仅是对游酢“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的确切肯定,而且是对他“道南”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丰功伟绩的奖赏。

历代圣贤为游酢建立诸如纪念堂、立雪堂、乡贤堂、祠堂、将军庙等祀之。乃至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将游酢列位于孔庙西庑先儒祀之,又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晋升为“先贤游子酢之神位”。先儒的“儒”主要指儒学成就者,而先贤则包括了儒学在内的诸方面,圣与贤联系在一起,游酢即圣贤。

游酢“道南”,为朱熹创立朱子学源头和前提,是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和南平“理学名邦”的核心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