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兴教办学,开创“道南”之先

兴教办学,开创“道南”之先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学连洛闽的“道南首”、“道南儒宗”、“闽学鼻祖”的游酢,首先是通过兴教办学,传道南方,开创“道南”之先。游酢兴建豸山草堂、水云寮,撰著理学著作,讲论授徒,孜孜不倦地首次把洛学南传,传播到武夷山,为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兴教办学,开创“道南”之先_游酢新论:续编

游酢不仅一生潜心钻研理学,而且还善于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后人。作为学连洛闽的“道南首”、“道南儒宗”、“闽学鼻祖”的游酢,首先是通过兴教办学,传道南方,开创“道南”之先。《游酢年谱》指出:宋元符元年(1098年),游酢筑草堂于豸山之麓,著《论语·孟子杂解》、《中庸义》;元符二年(1099年),筑水云寮于武夷之五曲,为讲论之所,著《易说》、《诗二南义》。游酢兴建豸山草堂、水云寮,撰著理学著作,讲论授徒,孜孜不倦地首次把洛学南传,传播到武夷山,为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游酢是“程门四杰”之首,深得“二程”洛学真传,理学造诣尤深,特别是他将理学教育与书院建设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理学与书院发展的新道路,功绩卓越,泽被后人。自游酢“道南”,兴建豸山草堂、水云寮,办学重教之后,武夷山才渐渐有胡安国的文定书堂、刘子翬的屏山书院、江贽的叔圭精舍、刘珙的仰高堂、胡宪的兴贤书院、朱熹的武夷精舍(紫阳书院)和沧洲精舍(考亭书院)及同文书院、刘瀹的云庄山房、蔡发蔡元定的南山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确实是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武夷山这块沃土上破土而出,大批理学家云集武夷山聚徒讲学,理学风气大盛,武夷地区遂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后的落脚地,成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可见,游酢“见道之速,传道之正,造道之远”,最早在武夷山兴学重教,开八闽理学之先,实是朱子学(即闽学)最早的渊源之所在,游酢“道南首”、“道南儒宗”、“闽学鼻祖”之称誉,理所应当。

游酢道南,朱熹撰联称颂:“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宋理宗《赐赞》(赠游酢):“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明人刘童赞:“挺生哲人,春煦秋厉。学宗伊洛,中立狂逝。崛起东南,诸儒斯继。豸山巍巍,道统攸系……师事伊洛,道传南闽。泽沾天下,足觉斯人。”游酢第二十世孙、清朝人游端柏撰文记载:“公(游酢)载道南来,创建州理学之始,其时接迹而兴者,若胡(胡安国)、刘(刘子翚、刘勉之)、朱(朱熹)、蔡(蔡发、蔡元定)诸贤后先相继,是吾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中并称者首推建郡,实自文肃公(游酢)开其先也。”《游廌山先生之遗》也载:“游酢载道南归,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并称者,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

游酢载道南来,在武夷山传道,他的门徒胡安国、黄中、吕本中、江锜、陈侁、曾开等都得到理学真传,且各有成就,尤其是胡安国成就更大。李清馥说:“胡文定(胡安国)为游氏门人,二程兄弟称游(游酢)、杨(杨时)、吕(吕大临)、谢(谢良佐),学者谓朱文公(朱熹)得统于程。由杨中立(杨时)传罗豫章(罗从彦),豫章传李愿中(李侗),愿中以授文公是固然矣!不知游定夫传胡文定,文定传之于籍溪(胡宪),籍溪亦以其学授文公,盖兼承游、杨之统者也。”李清馥还说:“公(胡安国)传道伊洛,志在《春秋》,著书立言,格君垂后,所以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叙九法者,深切著名。”胡安国理学造诣极深,后来传道湖湘,开湖湘学派,成为洛学南传的另一支派。因此,完全可以说,宋名儒辈出,几以百计,鼓扬正学,羽翼圣经,上传孔孟之学,下接濂洛周程理学,海滨之士,称邹鲁焉,然而破荒开辟,实自游酢始。另《建阳县志》(清道光版)“舆地志·风俗”也有记载“建宁……至有宋游、蔡诸君子出,遂彬彬焉为道义之乡。然时异世殊,习尚因之”、“民皆勤身乐业,而秀之者狎于文,家有诗书,户有法律,尚气而有节”、“风俗正,人才出……潭阳夙称望邑……国初风俗淳朴,都人士斤斤自好,后进遇长者辄退让,不敢以贤智自多,知耻少干谒,敬师而崇礼,不为刻薄之行”、“晦庵、西山二先生过化之乡,流风余韵,宛然犹存”。这一优良风气的形成,固然是游酢、杨时门人及后学,尤其是游酢、杨时三传弟子朱熹及其门生后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作为“程门四杰之首”、“道南首”、“道南儒宗”、“闽学鼻祖”的游酢,其兴教办学、开创道南之先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