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场效应的研究

主场效应的研究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主场优势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体育项目中。结果发现,即使是在第一赛季的观众比第二赛季多的情况下,其主场优势效应的变化也不大。除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外,Pollard还进一步讨论了主场优势效应的相关因素,提出主场观众的支持是引起主场优势效应的主要原因。
主场效应的研究_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

9.10 主场效应的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运动员以51枚金牌的成绩在家门口显示了主场的优势。在此之前,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聚焦到中国体育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定位问题。媒体和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进行了分析预测。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基于近六届奥运会的成绩分析,发现东道主国家获得的金牌数无一例外都超过他们上届奥运会的金牌数(见表9-1)。具体地讲,韩国作为主办国其金牌数增加了100%;西班牙增加了1200%;美国增加了19%;澳大利亚增加了78%;希腊增加了50%。这样,结论认为主办国有“优势效应”,中国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国,在夺取金牌的数目上,应该会超过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结果,这个预测果然应验了。

表9-1 近六届奥运会主办国与前一届相比金牌数增长比例

img115

续表

img116

在体育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中,关于体育“主场优势效应”的研究已不是一个新题目。然而,近年来,运动心理学家似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又有所升温。例如,英国权威体育学术期刊之一的《体育科学》杂志在2005年把体育主场优势效应的问题作为专题来讨论,共收集了11篇有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第23期的第4册上。这些论文中既包括体育主场优势效应研究的综述文章,也包括了一些运动项目的具体研究。无独有偶,美国权威运动心理学期刊之一的《运动行为》杂志又在2006年第29期的第2册上连续发表了2篇关于体育主场优势效应的研究论文。由此可见,运动心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

体育“主场优势效应”是由Dow ie在1982年第一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世界杯足球赛获胜的主办国进行调查,认为主场获胜的优势主要与场地熟悉程度、球迷观众、旅途疲劳有关。后来,Pollard(1986)又进一步调查,发现主场优势效应与观众的支持、旅途的疲劳、场地熟悉的程度、裁判的偏见、比赛排序以及心理因素有关。还有的学者对场地表面、旅行距离、观众因素、地域因素、地理变化、长期趋势等与主场优势效应有关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除此之外,Wolfson和Neave在2004年还专门就主场优势效应应用问题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这使得体育主场优势效应问题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很快。

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主场优势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体育项目中。Courneya和Carron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尝试将其进行效果量化的评估。该模型由5个主要部分组成:比赛地点、比赛环境、认知心理状态、认知行为状态和竞赛的结果。其中,“比赛地点”包含了4个主要元素,反映主、客方在地点上形成的地域差异。这些元素包括观众、熟悉度、旅途长短和规则方面的变量。观众元素代表了在主场比赛时观众的支持程度,而这会影响主场效应的大小。根据Courneya和Carron的概念模型,影响因素与相关的比赛地点所产生效果就是主场的优势。然而,主场优势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用多因素影响的模型来对主场优势效应的大小进行地点变量的评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是因为主场效应的变数太多,例如,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可能会增加主场优势的效应,然而,另一方面运动员频繁地流动可能又会减弱主场优势的效应。同时,竞赛压力与竞赛结果引起的认知心理状态也可能使主场效应向着优势或劣势的方向转化。所以,他们运用元分析法对以前研究报道的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该元分析旨在揭示主场优势的效应,进而对运动竞赛的主场优势进行一个全面的描述。他们通过对近期文献的梳理,提炼了主场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运动类型、竞赛水平、时期、赛季长度、比赛类型、运动项目。结果发现在该模型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一个相对微弱的主场优势效应。进一步,该元分析模型通过改进潜在的影响因素,如运动类型、竞赛水平、时期、赛季长度、比赛类型、运动项目等方面的变量,结果发现主场优势效应与赛季的长短和运动项目之间存在交互关系。也就是说,运动项目之间主场优势的差异可以归结到运动项目赛季的长短。

Pollard于2006年在《运动行为》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的综述文章,对体育主场优势效应在足球联赛中的变化及有关的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研究对几个主要的欧洲足球联赛进行了调查,数据统计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的足球联赛,时间为1996—2001年的6个赛季。结果发现,即使是在第一赛季的观众比第二赛季多的情况下,其主场优势效应的变化也不大。但在对比赛级别与主场优势效应关系的研究中,Pollard调查了同一时期英国足球联赛9个级别的比赛,结果发现9个级别的比赛存在不同的主场优势效应,在6~9级的比赛中主场优势效应出现减弱的趋势。在该研究中,Pollard还收集了英国足球联赛从1888年到2004年的比赛数据,结果发现主场优势效应最大的时期是在19世纪。对这一时期的纵向分析,发现比赛级别为1的“主场优势效应”略低于2、3、4级的比赛,但从1992-2004年起这一水平比赛的主场优势效应要高于其他级别的比赛。进一步,Pollard作了一个主场优势效应的国际比较,对欧洲44个国家的分析发现,多数西欧国家的主场优势效应在60%~65%,但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等国家尤为明显,达到80%。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群岛和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的主场优势效应表现得较低,在60%以下。拉脱维亚地区的“主场优势效应”最不明显,只有53. 2%。在北美的其他职业体育比赛(如棒球、曲棍球、橄榄球篮球、足球等)之间相比,Pollard的分析还发现足球的主场优势效应是61.8%,高于其他任何项目的比赛。

除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外,Pollard还进一步讨论了主场优势效应的相关因素,提出主场观众的支持是引起主场优势效应的主要原因。同时,客队的旅途疲劳也会使主队比赛取得优势。另外,运动员对场地条件和地域的熟悉程度、裁判的偏向、具体比赛的排序都可能引起主场优势效应。最后,Pollard认为,不管什么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大脑过程作用于运动员技术水平发挥,所以,心理因素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有研究认为,客队运动员由于在异乡比赛,在情绪的表现上容易显得具有攻击性,所以,往往难以控制好比赛的过程。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的讨论,Pollard建议了一个主场优势效应内部关系理论模式(见图9-6)。

img117

图9-6 主场优势效应影响因素

在讨论比赛主场优势效应的同时,我们在很多体育项目中也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主场队在决赛关键场次中的胜率往往比非关键场次的胜率低。对于这种“主场劣势”的现象,有一种解释是它反映了主场队在支持观众面前对自我展示的关注。特别是由于观众的支持使可能夺冠的运动员产生了自我的重新定义,造成自我觉察增长,导致对比赛表现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该解释包含了一个条件:主场劣势只会在自我被重新定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因此,这种现象不会在重复获胜的选手身上出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心理学家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于2005年在英国的《体育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观众支持与压力下的“Choking”:一个主场劣势?》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为什么面对同样支持的观众,有的运动员会提高成绩,而有的运动员会“Choking”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的角度分析,Baumeister等认为,支持的观众会放大比赛的压力,导致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不是寻求成功,而是回避失败。这样,运动员会出现不适合自我聚焦,引起多余的自我控制。另外,他们还认为,虽然支持的观众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但同时也会引起不适合的自我监控。这些由支持观众引起的自我注意最终会导致熟练的运动技术自动化执行受阻,从而出现“Choking”。

关于主场劣势的另一种理论假设是基于Yerkes-Dodson定律表述唤醒水平的变化。具体地讲,一旦运动员设定了一个较高的目标,其唤醒水平就会提高。此时,当支持的观众在场时,唤醒水平会继续增高,从而远远超过了最佳竞技状态所需要的水平。这一理论假设认为,主场劣势现象应该出现在淘汰制的决赛(playoffs)中任何获胜者身上(包括初次获胜者和重复获胜者)。根据“唤醒效应”的解释,比赛场次将成为对主场劣势唯一有主要影响的因素。关于这些理论的假设,通过对冰球、高尔夫球等体育赛事的主场劣势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自我重新定义的假设来说,唤醒对难度较大的任务表现的影响效应似乎更能解释冰球冠军赛中的主场劣势现象。

总之,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绩预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分析依据。借助这门学科的成果,对未来比赛的情况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可以使我们真正把握未来的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