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一点浅见

对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一点浅见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国有将近6000种科技期刊,在未来,这个数字可能会扩大1000倍,也就是可能会有600万种“科技期刊”——每个科研机构,乃至每个科研人员都是一本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无纸化对于保护环境也是功德无量的。第二步是科技期刊的消亡。随着自媒体在科研工作者中的普及渗透,在未来,每个科研人员本身都是一本科技期刊,科研成果的发布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一点浅见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

对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一点浅见

孙乾军

(中航工业304所《计测技术》编辑部北京100095)

作者简介:孙乾军,工程师,航空304所信息中心《计测技术》杂志社社长

摘 要: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发表时滞问题、科技期刊的消亡与营利模式的转变、期刊编辑的出路,以及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未来面临的巨大历史机遇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讨论了科技期刊从业者应如何应对互联网发展的挑战,适应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与时俱进,未雨绸缪,主动调整办刊思路,升级自身技能,为未来做准备。

关键词:科技期刊;自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微博;微信

互联网早已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其中又以改变人类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最为显著。在互联网颠覆一切产业模式的今天,我们科技期刊行业还依然保持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方式,存在点多、面广、力弱、效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办刊人员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式的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运动是不够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关系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先进的生产力会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互联网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生产的组织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应该用互联网的办法来组织生产,并且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生产和消费。就科技期刊行业来讲,互联网能够解决传统办刊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和个人工作经验,以下是关于我国科技期刊未来的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

1 自媒体时代

报纸期刊电视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渠道。这些传统渠道都是由有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的机构(如报社、期刊社、电台、电视台),汇总信息并经过加工包装以后发布给广大受众。互联网最初就是作为信息公告牌(BBS)的形式出现的。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自媒体(博客、微博、微信)出现后,人们摆脱传统的报刊和电视也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所谓自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成立庞大的机构和购买专业的设备,每个人自己就可以是一个媒体。我们已经经历了人人可以写书出书的时代,我们即将进入人人可以办报纸电台的时代:微博就是个人报纸,微信就是电台乃至电视台。

过去和现在,人们在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再根据所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来申请毕业或评职称。这种方式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如请人捉刀、发表周期长,同一本期刊发表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等。自媒体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假以时日,个人微博可以成为类似信用卡一样的东西,每个人发表的东西代表着他的行业信用和学术形象。例如,如果一个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某天忽然在他的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篇电力输送的专业技术文章,其中必有问题,这无疑将影响他的行业形象和学术信誉。在未来个人诚信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这么做是有所顾忌的。不像现在,随便花点钱找个枪手写篇文章,只要署上他自己的名字,文章就算他的,没人发现有什么大问题。

现在我国有将近6000种科技期刊,在未来,这个数字可能会扩大1000倍,也就是可能会有600万种“科技期刊”——每个科研机构,乃至每个科研人员都是一本科技期刊。每个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都由一个二维码来识别。在未来,文后的参考文献将用二维码(或DOI)来取代目前琐碎的参考文献格式整理校对工作。

2 科技期刊的消亡与期刊编辑的失业

两年前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看到一本杂志(纸质的),玩弄了半天没有反应,问爸爸“这个iPad是不是坏了?”这就是在iPad时代的小孩。

iPad和Kind1e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出版业。现在亚马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社,我们可以预计Twitter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期刊社,Twitter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个人报刊或个人频道。届时,期刊报纸的定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今天所要求的期刊要“定期”出版,而很多科研人员由于工作安排的原因可能无法做到“定期”发表成果。一段时期内研究成果较多,可能会密集发表作品,而另一段时期内可能会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手机的普及颠覆了电报和传统座机;互联网、微博微信颠覆传统纸质期刊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不会很久。期刊发行主要靠赠阅,即使订阅的,也主要是各大学的图书馆做收藏用,而真正查文献搞科研的人大都是通过互联网查资料。随着微博、微信的崛起,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的崛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消亡指日可待。预计这种消亡的过程将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纸质期刊的消亡,也就是实现科技期刊无纸化。所有文章经过编辑排版后直接放在网上发布,可以是放在编辑部自己的办公自动化(OA)主页上,但主要是放在几个有影响力的期刊数据库平台上,如知网、万方、Springer。科技期刊的无纸化对于保护环境也是功德无量的。

第二步是科技期刊的消亡。随着自媒体在科研工作者中的普及渗透,在未来,每个科研人员本身都是一本科技期刊,科研成果的发布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直困扰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时滞问题将不复存在。而且,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更好地传播,每一个拥有自媒体的科研人员将同时是科技期刊编辑。他必须使自己的论文符合一定的格式,使用通用的量和单位,以及标准的排版格式。

当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撰写、排版、发表自己的作品时,编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如当开车还是一种少数人具备的专门技能时,司机是很热门的职业;当开车成为一种基本技能,所有人都会开车时,司机也就不是一门职业了;当只有少数专业人会说英语时,英语翻译是走俏的;当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会英语时,也就不存在英语翻译这个行业了。目前我国有6000本科技期刊,按照每期刊5名专业编辑来配备,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的人员有3万多人,15年后,这个数字可能缩减到5000人。

媒体人若不主动埋葬自己,迟早被技术发展的大潮埋葬。

3 学术会议广告与营利模式的变化

现在,很多科技期刊的营利模式是:①收取版面费,尤其是一些“核心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更多,每个版面从上百元到千元不等;②发布广告;③组织行业会议,再利用会议招商。

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对有基金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来说还可以接受,但是给那些没有基金资助的作者带来了经济负担。科技期刊究竟是否应该收取版面费,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既然这种现象存在了很多年,按照恩格斯的话说应该就是合理的。在未来的自媒体时代,科研人员不必再依托哪家期刊社发表成果,自己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就没有版面费的问题了。

对于一些大家、名作者,通过长微博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系列研究成果,这样可以避免以前的同一科研项目发表在不同杂志上引起的重复发表,以及同一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成果发表在不同杂志上引起的碎片化、不连续,同时便于其他科研人员查找学习。对于一些知名作者或热门研究领域,由于“收听”的人数多,被查阅的频次高,可以在微博中进行广告营销。事实上,由于“收听”某一作者的粉丝大都从事该领域相关的工作,一些仪器厂家也愿意与该作者联系进行广告发布。这一模式实际上早已在一些社科类尤其是草根明星的微博中出现。“冷笑话精选”发布一条广告收费数万。产业评论家程苓峰的微博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已卖出十多万元的广告链接,而这种链接的制作和传播成本几乎是零,只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对某些网站或者APP应用做宣传链接(即在长微博后粘贴一个广告产品的二维码链接)。

在未来,每个著名的科技人员、名作者都可能会有一个助理,专门负责微博微信的日常打理,接洽广告发布等工作,类似经纪人的作用。那时,个人的知识、名望、多年的积累都会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转化为个人的经济收益,而不必再经过出版社和报社这一关。这无疑将更能体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

未来的学术会议可能直接在微博或微信上就开了,而再不需要千里迢迢地跑到某个会场。也不同于现在的视频会议,因为视频会议是封闭的、有时间场所限制的,而微博微信是开放讨论的,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

4 关于科技期刊体制改革

电影《海豚湾》中有句经典的台词:“永远别指望机构能解决任何重大问题,所有社会变化都源于个体的激情。”

在科研人员可以自己在微博、微信以及博客等个人主页(当然这些主页可能要依托某个平台,比如万方的大数据平台)上自由发表论文的时候,现已经谈论多年的期刊体制改革问题也就自然得到了解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期刊没有了,也就不存在期刊体制的问题了。那时可能需要一些网络监管员,对网上发表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监督审查即可。

我们所面对的媒体变革已经远非体制问题,而是一次彻底的媒体革命,是蒸汽机代替马车的革命,而不是换一辆更快更豪华的马车的问题。

5 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已为期不远。这在人文社科领域早已发生,在科技与工程领域也即将发生。对于我们科技期刊编辑来说,守着旧的思维方式被生产关系调整的大潮淹没不如主动升级更新自己的技能,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时代,调整自己的航向,找到新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