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相关制度变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关制度变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关制度变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二 相关制度变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一)武举制废除武举即以武取士,是古代社会科举的一种,又称“武科”,是民国以前专为武艺人才设置的考试科目。这可以说是武举制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第一届国术国考是在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加人员有333人,其中包括各省市选派选手和中央国术馆师生。

相关制度变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二 相关制度变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武举制废除

武举即以武取士,是古代社会科举的一种,又称“武科”,是民国以前专为武艺人才设置的考试科目。它创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新唐书·选举制》记载:“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从武术文化的传播学角度看,武举制对武术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它大大地提高了习武者的社会地位,为习武之人开启了一扇以武入士的大门。通过练习武术就可以加官晋爵,这无疑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习武行列,扩大了武术传播的对象。在民间,形成了广大民众热爱习武、崇尚习武的社会风气。这可以说是武举制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武举制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它使武术内容精练化、规范化。通过对考试内容的确立和规范化,无疑对武术文化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直到1901年,由于军事武艺在战场上彻底被新式火器所代替,武术在军队中的价值进一步削弱,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衰微的阶段。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清王朝下令废除了武举制。从此以后,也根本地改变了军队武术和民间武术并行不悖的局面。

(二)国术国考的制定(www.guayunfan.com)直到1927年“国术研究馆”的成立,1928年改名为“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组织了两届“国术国考”。相比科举制度,它增加了理论的内容和竞技部分的内容。从而促进了整个武术项目的发展。当时的国术国考是参考旧时的科举制度的,将考试分为“国考”、“省(市)考”、“县考”三级。考试是要一级一级过关的,过了下一级的考试后才能参加上一级的考试。每个国术馆都各自举行考试,考试又分预试和正试,内容包括文科和术科。文科需要考三民主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和国术源流。术科首先需过预试,考搏击、摔跤、劈剑、刺剑、拳械五科,三科通过者为合格,方可参加正试。正试又分初试、复试、决试三轮。省考取10~40名,市考取5~15名。称为武士。县考取3~10名,称为壮士。各等级名称都发给相应证书或证章。第一届国术国考是在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加人员有333人,其中包括各省市选派选手和中央国术馆师生。筛选过后,预试及格者200余名,可参加正试比赛的共150人。三轮比赛过后产生了最优15名,优等30名。前三名授予“国士”、“侠士”、“武士”称号,后来改为发一张奖状。当时的这种比赛,没有任何的经验,又缺乏严格的规则和安全措施,再加上门户之见十分严重,总有一些人在这种规则不明确的赛事上被打得头破血流,筋断骨折

第二届国术国考本定于1931年举行,但因“九一八”事变不得不延期。经过张之江、钮永建和张树森等人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后,第二届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第一届的同一地点——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加单位共20个,参加人员438人,其中女子9人。这次的国术国考较第一次要正规多了,比赛按照《国术考试条例》及其细则进行。大会设立了委员长、副委员长、评判委员长、还有总裁判长各一人,副总裁判长两人,另外还设立了检查长、报告长各一人。但是,这次的比赛也因为规则的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和因门户之见,未能考出运动员的真正水平,但是对武术的整个竞赛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