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术力学研究

武术力学研究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武术力学研究一 武术力学研究武术蕴涵了独特的技击和自卫健身价值,到清末民初时,武术作为一种武技,已经形成稳定并注重实战的技击术。民国时期武术力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直接研究武术与力学的关系;第二类从各种拳法的打法中间接体现武术与力学的关系。从以上文献,笔者可以推测当时的研究者已经掌握力学相关知识,并与武术结合起来研究,直接反映了武术与力学之间的关系。

武术力学研究

一 武术力学研究

武术蕴涵了独特的技击和自卫健身价值,到清末民初时,武术作为一种武技,已经形成稳定并注重实战的技击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私塾教育逐渐没落,学校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力学、生物力学正是利用这个契机融进了中国教育体系,为武术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随着当时战争的不断爆发,枪炮的远距离技击,使不少人开始怀疑传统武术技击存在的价值。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本纪序》中强调武术的重要性,他说:“惟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4)孙中山先生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领袖之一,对传统武术的价值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枪炮较于武术,在现代战场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最终的决战还在于近身肉搏短兵相接之时,因此,武术在任何时候,都有其重要存在和技击价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世人开始认识到武术科学化的重要性。武术只有与科学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民间及世界范围内得以普及和传播。但世人也清醒地意识到武术科学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有人用“……盖进化须循正当的轨道,轨道乃是‘离心力’与‘向心力’均术之妥适道路,‘进’是离心力,为什么能‘进’?是因为有向心力。所以进化是合乎事实需要的一种演进,并不是‘索隐行怪’,争妍斗奇的一种躁进”(5)的观点阐述了武术科学化的动力和阻力,揭示了武术科学化的必然性和艰难性。民国时期武术力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直接研究武术与力学的关系;第二类从各种拳法的打法中间接体现武术与力学的关系。

(一)直接研究武术与力学的关系

民国时期,许厚龙在《体育丛刊》上发表的《拳术教练法》内容翔实,从绪论到内容共分九章,其中涉及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师的教态等,其中第二章《武术与科学》详细地介绍了武术与力学之间的关系。(www.guayunfan.com)拳术不恃多力,而以善用己力为要。力学以时间与距离速度互为消长。拳术则时似经济学理。消费多少(用力少)而求效力大为条件。其运力时与力学之六种助力器拱杆斜面尖劈滑车轮轴、螺旋均一一符合。

1.杠杆 上肢如肩臂肘腕之屈伸手之持物。下肢如胯膝脚腕之屈伸。腿之行步站桩等均合杠杆倚、重、力三点距离之理。西洋体育各画关于运动合于杠杆之理。

2.斜面 如拳术腿之跳跃、手之推按、身之闪躲、岳氏连拳之撑躲式等均合此理。

3.尖劈 如拳术双臂之支撑、八卦拳之双撞、长拳之挫劈双遇、太极拳之野马鬃式及进步锤形意拳之炮捶等均是。

4.滑车 太极拳之海底针、单鞭下式、扇通背式、撇身槌之延转,长拳之架打缠手等,皆如之。

5.轮轴 如腰之平运、腿之旋转、掌之揉化,除八卦太极二种拳术全用轮之力外,其余各拳合此运用者甚多。教授者以意逆志,自能之矣。

6.螺旋 运动复杂,非极深拳术者未足以语此。如身法中之脊椎运动,手法中之缠丝手,擒拿术中之各运劲法,均深合此运用也。……(6)

民国期刊《体育月刊》明确提出重心学概念:“练拳要有桩子,桩子要不歪不斜,不偏不倚,才可以稳。不管你稳不稳,只看你桩子正不正。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重心点。若重心点在底盘内就稳,在底盘外即倒。……拳术的弓箭步,有一种秘诀,所谓‘胸不过膝,膝不过脚尖’,这样才可以站稳,就是怕重心移到外边去。人在站立时,须要端正,因为物体愈高,重心最易移动,这都是保持重心在底盘内的意义。古时的国术家,虽然不是讲的重心学,但是自然会合乎重心学的原理。”

1935年,范振兴提出练武的基本目的即技击,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指出,武术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力量的运用”,“以人体力量运用的因果法则之发劲为手段”,“欲想使身体力量得到最合理的应用以达到技击的目的”,“只有顺着身体的自然在生理构造所允许的范围内才可以达到”。范振兴的这一番言论吸收了现代生物力学、生理学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科学性

从以上文献,笔者可以推测当时的研究者已经掌握力学相关知识,并与武术结合起来研究,直接反映了武术与力学之间的关系。从文献显示,当时的研究者已经熟悉并使用S(距离)=V(速度)×T(时间)、杠杆、斜面、螺旋、重心等多方面力学概念,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以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最形象的招式细致地对各概念进行解释,并以经济学作对比提出了中国武术招式是采用效力最大化的原则,这在当时力学及生物力学并未普及的情况下,对普通民众有较好的教育和传播意义,是武术科学化历程上质的飞跃。

(二)间接体现武术与力学的关系

武术力学研究的第二类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类拳种的书刊拳谱中,主要表现为武术打法。武术打法是武术最直接、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不同拳种拳法迥异。民国时期各派武术名家纷纷著书立说,其中不乏武术打法的介绍。翻阅当时拳谱文献,如:1927年,徐致一的《太极拳浅说》;1934年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等,其中《太极拳浅说》是“吴鉴泉拳势的最早著作,而且还是第一部以西方学术视角,阐述太极拳的科学性和技法的太极拳专著”。《精武月刊》是民国时期流行一时的期刊杂志,笔者在查阅中发现武库中收录了很多《拳术箴言》,谈及势(招式)、劲、力以及法理等多项内容,其中《法理》部分折射出武术力学的相关知识:“……五合者,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者,手催,身催,步催,何以有五合也,余(郭自称)聆之何师云及,如心欲杀敌,眼即注焉,眼光所射,手即至焉,然手非借肩腰之力不足以动敌也,故须肩与腰合,肩腰虽合,非进退左右如法不足以胜敌也,故须身与步合,犹恐上下不连相属也,故上与下须合,有此五合,然后可以应敌……”(7)卢炜昌在《鄞县县国术馆一周年纪念刊》提出并强调武术中的力来自脚与地面的反弹力及腰部的弹性力,“将何以增加拳脚发力之重点,必也先谋四肢动作之刭一,以神其互相催肋之作用,并以发展其腰部之气力。盖腰部为上下肢体发力之总枢纽,气力之运行,借之以接上连下,增其弹性力”(8)。民国报刊《国术周刊》第八、九、十期合刊发表的《国术打法之研究》上记载,武术打法主要表现为“钩掳挥拌,主力在腰,进退在步。卷屈支撑,重心不移。力点得势,稳操胜券”(9)。

以上资料都从拳种的招式谈起,虽然没有重点点出武术内在力学的涵义,但从侧面都明显透视出武术力学的痕迹。文献中反复出现了重心、力点杠杆、斜面等力学术语,从理论层面对武术技术作了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技击的科学性。采用时间与距离速度互为消长的原理,虽然没有数据作支撑,但是从感性层面,举实例对原理进行阐述,对武术科学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纵观武术力学发展历程,武术力学的前期研究是伴随着对武术技击、打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并壮大起来的。由于当时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限制,缺少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力学人才,没有有效的数据作支撑,因此武术力学研究仅仅处于朦胧的起步阶段。中华武术内容,具有众多流派,不同拳种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对武术力学的研究也有待更多武术名家进行探索和研究。笔者在研究武术力学摘录的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仅仅是沧海一粟,还有许多书籍报刊中能发现武术科学化的痕迹,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