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洋体育之争”与发扬国术

“土洋体育之争”与发扬国术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洋体育之争”与发扬国术五 “土洋体育之争”与发扬国术(一)“土洋体育之争”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由此造成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狭隘自守等保守的特征,与现代工业产生的科学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格格不入。二者相互否定,引发了一场所谓的“土洋体育”的大论争。

“土洋体育之争”与发扬国术

五 “土洋体育之争”与发扬国术

(一)“土洋体育之争”的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由此造成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狭隘自守等保守的特征,与现代工业产生的科学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格格不入。所以,传统社会文化封闭的价值体系及其所建构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必将与现代化变化产生巨大摩擦。面对当时儒学的衰落,形形色色欧美思想的进入,面对这样一个一切都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旧弊”,几乎到了令人难堪的境地,人们期待着新时代的降临。时髦的年轻人对西服和洋式束腰长裙趋之若鹜,商店为招揽顾客,在招牌上写上英文单词以迎合崇洋的社会时尚,更有一些人如不是欧美之物,就不屑一顾,本土之物无论优劣均被抛弃,可见当时崇洋之风几乎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开化的热度开始减退,一些民族意识较为强烈的人士意识到,西学的泛滥将会造成传统文化根基的动摇,导致国家、民族的危机。可以说这一变化与人们思想逐渐成熟、民族自尊心有很大的关系。

在20世纪30年代,体育思想论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以留学生为代表,从德国、日本带回的军国民教育(体育)和从美国带回的自然主义体育;一种是以国内学者为代表,立足传统体育——武术(国术),要求大兴国术。二者相互否定,引发了一场所谓的“土洋体育”的大论争。《大公报》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积极拥护者的代表,首先于1932年8月7日发表了《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吾人愿大声疾呼以于全国之支持体育者!曰: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从而揭开了这场论争的序幕。如徐一冰就曾有国外体育“未必尽和于我国人”的看法;张之江撰文宣扬“武术救国论”:“发展体育,起敝振衰,非提倡土体育之国术不功。”而与之相对的一方提出:“今后欲应社会需要,为捍卫国家计,宜训练智能兼备之士,养成跑跳奔攀之技,决非土体育能奏效。”很明显,当时洋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确实缺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加之国力衰弱,民不聊生,整个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以洋体育的先进思想来替代传统思想的地步。同时,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从客观上阻碍了洋体育的传播。

(二)从武术到国术的演变(www.guayunfan.com)武术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在1840年英国侵华的炮响打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中国面临了严重的危机,但同时也开启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省历程。与“非我族类”的外国人相冲突使具有上千年的中华民族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者,民族意识的自觉和爱国精神使中华民族紧紧成为了一个整体。所以,这种“发现于国体,输入于国界,蕴藏于公民之原质,是一种独立之思想者”的武术就成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到国民政府时期,武术又一跃而为党国要人所重视。1927年国民党政府刚刚上台,就有一大批党国要人联名呈请政府,要求改称“武术”为“国术”。当时的发起人中有钮永建、宋子文、李烈钧、蒋介石、孔祥熙、李宗仁、于右任、谭延闿、何应钦及蔡元培、何香凝等人。此外,为了加强对社会武术活动的控制,深知“非用国家政治力量不可”,因而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以中央国术馆为代表的官方国术馆组织系统,对社会上的武术活动进行行政干涉,根据《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地方上各级国术馆馆长之职当有同级政府首脑兼任,或有政府及董事会推定资望相当者充当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已经认同将武术称为国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提倡武术的同时,积极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

将中国武术改称国术,有利于提高武术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扬武术这项民族运动,消除门户之见。同时将武术提高到国术层面,更蕴意着希望每位中国人都会习武、练武,这与“东亚病夫”的耻辱和爱国救国的民族情感有着深深的联系。

【注释】

(1)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2)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3)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4)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5)叶良:《一举三得的民众体育》,《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2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3页。

(6)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饮冰室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7)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年版。

(8)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全集》第3卷,岩波书店1959年版。

(9)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费正淸:《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程宗猷:《耕余剩技》,吴兴周氏言言斋1926年影印隆庆刊本。

(15)吴殳:《手臂录》,山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16)金景芳:《周易通解》,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

(17)张耀庭:《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李世瑜:《义和团源流试探》,《历史教学》1979年第2期。

(20)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林华国:《义和团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林华国:《义和团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中国武术拳械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中国武术拳械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26)《中国武术拳械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27)张耀庭,《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

(28)万赖声:《武术建国与精武主义》,《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01页。

(29)万赖声:《武术建国与精武主义》,《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01页。

(30)万赖声:《武术建国与精武主义》,《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01页。

(31)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32)陈炳藜:《精武与人格》,《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303页。

(33)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武术发展史》,华强印务公司1961年版。

(34)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武术发展史》,华强印务公司1961年版。

(35)易剑东:《论精武主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6)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武术发展史》,华强印务公司1961年版。

(37)万赖声:《武术建国与精武主义》,《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01页。

(38)万赖声:《武术建国与精武主义》,《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01页。

(39)万赖声:《武术建国与精武主义》,《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中国书店2008年版,第101页。

(40)宋志明、吴潜清:《中华民族精神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